作文
菜单

沛县狗肉作文

时间: 12-31 栏目:话题作文

1家乡特产——沛县狗肉

在我们沛县,吃狗肉从不用刀切,都是用手撕。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当泗水亭长时,常吃樊哙的狗肉不给钱,樊哙不悦,过河避之而卖。那河中有一老鼋,驮了刘邦过河继续吃之。后樊哙获知是老鼋,驮刘邦过的河,一怒之下,便把老鼋杀了,和狗肉一锅煮,不想那狗肉更添了美味。刘邦闻听樊哙把老鼋杀了,非常气愤,便收了樊哙的刀子扔进河中。那樊哙也有办法,你不叫我用刀切,我用手撕着卖。这便是狗肉之所以用手撕的来历,也是狗肉何以叫鼋汁狗肉的来历。

在过去,沛县地方上赶集的庄稼人,与好友或亲戚在集上碰面了,便说,走,弄二两。他们便到那卖狗肉的摊前称上两斤狗肉,用荷叶包了,一同来到酒铺前,再用那柜台上的小黑碗买些散酒,把包狗肉的荷叶铺在柜台前的地上,几人便围那荷叶蹲下,边喝酒,边用手抓了狗肉吃,边说些心里话,慢慢腾腾的,直到散了集才分手。这种喝酒吃狗肉的方式非常随意,因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显得很亲近,很真诚。

在沛县,这种农民式的蹲在地上喝酒吃狗肉的镜头虽然没有了,但是,在城乡众多的酒馆饭店中,那菜桌上,一盘狗肉,一壶老酒,朋友对桌而饮,这画面却比比皆是。中国有句老话:狗肉不能入席。但在沛县却恰恰相反:无狗肉不能成席。

今日沛县,煮狗卖肉的店铺有一百多家。有些狗肉制品厂把狗肉进行真空包装,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清早,在沛县崔寨镇的街头,形成了一道吃狗肉的风景线,十多家狗肉摊前围满了人,小车停了一片,那些到徐州开会、出差、游玩的人,都喜欢到这里来吃早饭,来品尝那才出锅的热狗肉。据说还有些徐州人也专程开车到这里来吃狗肉。那狗肉铺旁,还有卖热粥的,打烧饼的。用热烧饼卷热狗肉,再来碗烫嘴的热粥,那早饭吃着可真是美极了。那热狗肉,热烧饼,热粥,把客人们吃得满脸冒汗,连声叫美。

不过说实在的,要想吃到沛县的正宗狗肉,还真的不容易,不过,你只要去了沛县,那肯定能吃到“沛县的狗肉”,呵呵!

2鼋汁狗肉

不知不觉,来到南京已经六年了。每年假期,我都要回我的家乡——徐州沛县。说起沛县,想必大家都会想起一位名人汉高祖刘邦。那么,你们知道他最喜欢吃什么吗?这就是闻名天下的鼋汁狗肉。

说起这鼋汁狗肉,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呢:据《史记》记载,刘邦与其手下名将樊哙在起事之前都很贫穷。刘邦是无业游民,樊哙则以屠狗为生,两人是朋友。刘邦天天去吃狗肉,没钱就赊账。日复一日,樊哙有些厌烦刘邦,便在一天半夜煮好狗肉,去夏镇(今山东微山县)卖。可一天卖不出去多少,剩的狗肉只好倒掉。第二天,刘邦与樊哙同行,但至泗水无船。正焦急,水中忽出现一只大如桌面的老鼋(沙鳖),驮二人过河。一到对面,刘邦就抓起狗肉吃了起来。这一吃,百姓纷纷购买,不一会热就卖完了。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可樊哙依旧讨厌刘邦。他便自己唤老鼋驮自己过河,老鼋不从,樊哙大怒,一刀结束了老鼋性命。晚上,他将老鼋与狗肉同煮,发现肉更香,便留下汤汁,下次再用。后来一统天下后,樊哙将此秘方传至后代,今日犹存。

每次回到家乡,鼋汁狗肉都是我必吃的。让它出名的不仅是汉高祖刘邦,还有它独特的味道与吃法。出锅的鼋汁狗肉酱红色,色泽鲜亮,肉质韧却不挺,熟而又不腻,香的持久,浓郁扑鼻,味美不腥,咸淡适中。狗肉最独特的就是它的吃法了。沛县狗肉热凉皆宜,凉食可以下酒做菜,食用时用手撕而不用刀切,其味犹佳。相传刘邦得知老鼋被杀,将樊哙切肉之刀收走,令他不准用刀。无奈,樊哙只好用手撕出售。故“狗肉不用刀”的吃法流传至今。而惹事热食的吃法则更为美味:将热狗肉夹在烧饼中,趁热食用,并伴以肉汤或热粥,啧啧,那香味简直是“只应天上有,人间几回闻”呐!

不仅如此,鼋汁狗肉营养丰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谓之有强五脏、健肾脾、壮充力、化积痞、活水疮、补五劳七伤之功效。虽然各地都有吃狗肉的风俗,但唯有焖煮而成的鼋汁狗肉才是狗肉中之上品!

怎样,朋友?吃狗肉就来我的家乡——沛县吧!

3介绍沛县鼋汁狗肉

要说起徐州的特产,可真是数不胜数:又酥又脆的小儿酥糖;又圆又甜的红富士苹果;又香又大的新沂板栗……而沛县鼋汁狗肉也凭着它鲜亮的色泽,扑鼻的清香、柔韧的口感、原味的鼋汁和酥而不腻的狗肉而“跻身”徐州特产之列。素而有一句诗:狗肉出锅香满城,刘邦不吃不开张。

沛县狗肉可谓是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之久。要说它是如何的“出名”,就要归功于汉初沛县的两位名人——刘邦和樊哙。刘邦是沛县人,与樊哙是朋友,在未成事前刘邦是一个死乞白赖之人,常到樊哙的摊喝酒吃狗肉,但每次吃喝完毕,不付分文。时间一长,樊哙难免心痛,为了避开刘邦。他将狗肉烹好,四更即乘船渡河至对岸夏镇去卖。刘邦追到河边,却无钱渡河。正在烦愁之际,恰巧从河中游来一只鼋,那鼋颇解人意,把刘邦送过了河。刘邦寻到樊哙的狗肉摊前,见狗肉尚无人问津,与樊哙寒喧了几句,便迫不及待地吃起了狗肉。樊哙搬到河东三天,因是新摊,狗肉卖不出去,刘邦这一吃,众人都抢着买。三天积存的狗肉很快就卖完了。其后,刘邦常乘龟过河吃樊哙的狗肉。樊哙见躲不过刘邦,恨死了老鼋,就把它偷偷杀了,与狗肉一起烧煮解恨。谁料这一合烹,顿觉狗肉的滋味不比寻常,发出阵阵异香,尤为鲜美。随后樊哙总用这锅鼋汁烹狗肉,而且香味不减。不久,刘邦当了官,便借口樊哙脾气暴躁,把樊哙的切肉刀没收了。没有了刀,樊哙只好把狗肉烧得更烂,然后用手撕着卖给食客。谁知这酥烂的狗肉撕着吃更具风味。几年后,刘邦当上皇帝,衣锦还乡时想起家乡的狗肉,便以狗肉下酒。从此“鼋汁狗肉”就名扬四海,流传至今。

传说不可尽信,但沛县鼋汁狗肉自古闻名却是事实。做鼋汁狗肉的主料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沛县的纯黄狗,祖传的鼋汁,微山湖的野生甲鱼,除了这三种主要的原料外,公丁香、草果、砂仁等20多种名贵佐料也起了不少作用。将狗肉入锅后用慢火焖煨,然后再脱汤上色,才有了今天餐桌上香喷喷的狗肉。沛县狗肉的味道鲜美除了用料讲究外,关键还是汤的炖煮,据说,炖汤的时日越久,煮出来的狗肉越香。狗肉酥烂腴香,甲鱼软嫩鲜美,一切工序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鼋汁狗肉的包装也十分有历史意义,四个不规则的大字“鼋汁狗肉”潇洒的印在红色的包装袋上,下面是一幅古老的汉画像石,上面刻画着这样一个情景: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刘邦当上皇帝,衣锦还乡时,想起家乡的狗肉,便召来父老乡亲,用大块狗肉下酒。酒酣耳热之时,踌躇满志的刘邦乘兴起舞,并高唱《大风歌》。

狗肉除了供人品尝外,还是一个治病的良药,出水痘的孩子吃了狗肉,病情一定会大有好转。因为水痘是热性的,而狗肉是凉性的,“水火不相容”,会促使病情得到好转。

俗话说“狗肉上不了台面”,可徐州的鼋汁狗肉却打破了这传统的说法,这也使那些为了体面而无法品尝这刁肴的人“大饱口福”。如果与徐州众多的特产做比较,沛县鼋汁狗肉似乎并不那么“出类拔萃”,但也颇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韵致。这似乎正是沛县鼋汁狗肉真正的“魅力”所在——不十分出众,却十分独特。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