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作文
1我眼中的刘禹锡
刘禹锡主要生活在唐贞元,元和,大和和会昌年间,经历了好几个皇帝,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被追认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的官运绝对可以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来形容。他大部份时间做的都是受贬的官,也就是因为犯了错误而被罚到穷乡僻壤去做小官。其实说起来也就是如今的四川湖南一带,但这一带在唐朝时非常荒凉。刘禹锡前后被贬两次,时间加在一起大约是二十三年。虽然也是做官,由于受贬,地方上就慢怠他,甚至欺负他。刘禹锡岂是好欺负之人。就算是屡屡被逼,住到破房子里,气势上也不输人,依然风雅,依然自信。著名的《陋室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愤而书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漫长的贬谪生涯让刘禹锡看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刘禹锡对人间世事一向就有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一首《乌衣巷》通过繁华与荒凉,鼎盛与惨淡,贵族与平民的变迁道尽了人世沧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刘禹锡还敢于自嘲。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里的沉舟和病树说的都是他自己。诗的最后两行又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和开朗。
我喜欢刘禹锡的诗,更赞赏他的精神,他的积极进取、百折不回等精神已经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支持着我永远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
2诗豪刘禹锡
我是一个不善收藏的人。原先有的一些名家字画或被朋友要走或因搬家遗失,可是,费新我所书的一幅四尺整张刘禹锡的《乌衣巷》,我却一直挂在家中醒目的位置,时常欣赏。我一则喜欢费老的书法,二则喜欢刘禹锡诗的意境。
刘禹锡是中晚唐时期河南洛阳人,字梦得,晚年自称“庐山人”。曾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是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了《忆江南》词牌。白居易赞其为诗豪放,故刘禹锡又有“刘诗豪”之称。
我之喜欢刘禹锡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的。
年轻时,我特别喜欢他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前两句,白描式的十四个字,将春末夏初时节一位妙龄女子在江边的见闻像画一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后十四个字则巧妙利用那个时节常有的太阳雨及“晴”与“情”的谐音,将少女的内心世界描绘出来,令人品味无穷。
及年长,我开始喜欢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还有《再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诗是刘禹锡被贬之后的作品。长安玄都观有一位道士种了千株桃树,引来满京城的人都去观赏,赏桃人扬起的尘埃迎面扑来,而那些美丽的桃树都是刘郎被贬离开长安后才栽种的。这里,刘禹锡把玄都观里的千棵桃树比作朝廷中的新贵,他们都是靠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爬上去的暴发户。刘禹锡通过这首诗对新贵们表示鄙视,其手法的老到,令我读后为之深深折服。后一首诗,则是刘禹锡复出后重游玄都观,看到桃花落尽,种桃的老道士已经故去,油然而生沧桑之感。但是,刘禹锡胸怀博大,他的诗不会因为沧桑而显得悲凉,“前度刘郎今又来”就透出他永不服输的入世态度。
我更喜欢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刘禹锡50多岁被贬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后,身处陋地仍心系长安的励志之作。从题目看,刘禹锡似在赞美自己的陋室,其实不然,他是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他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志向。从创作手法上看,刘禹锡在这81个字的短文中用了比喻、对比、白描、隐喻、用典等技法,全文一气呵成,笔调优美,意境高远。我想,但凡喜欢《陋室铭》的人,莫不是为其意境所倾倒。
再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则能体会到一种无奈之意。虽然无奈,但是,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如他在另一首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这棵“病树”还要抖擞精神,迎接春光。
人到中年,进入人生的秋天,我则喜欢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刘禹锡却深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与寂寥。他虽然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认同他们悲观失望的情绪。他强调秋天并非死气沉沉,而是生气盎然,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还要好,他指引人们学那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只孤单的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就有“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如果有志气,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刘禹锡能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仍然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殊为可贵。今天我等读来,仍觉新颖壮丽,遥望云天,顿生翱翔九霄之豪气。
刘禹锡虽为一介文人,但在我看来,其诗其文,其行其德,可垂范后世、楷模千秋。
3我心中的刘禹锡精神
早已记不清自己是从何时开始对刘禹锡这位很少有人注意的诗人产生兴趣的了,只能隐约记得最初读过刘禹锡的诗集后那种回味无穷、不忍释卷的感觉。
现在,我了解了刘禹锡的生平,再看这些诗歌,又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所感染,以至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常常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鼓励自己振作起来。
我所知道的刘禹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听我慢慢讲来: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人民生活越来越苦。到唐德宗的时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横征暴敛已经十分严重了。在这个历史关头,首先挺身而出,进行改革的是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改革最先进行的就是废除了臭名卓著的“日进”、“月进”和“宫市”制度,又减免了许多苛捐杂税。这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得罪了大批忙着捞油水的官员,为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变法失败后,刘禹锡从中央外放到地方,仍然关注民生、胸怀天下,一方面创作了大量的民歌体诗歌,另一方面政绩卓著,为民请命。翻开《刘禹锡年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和六年(832)二月,至苏州,时苏州水患成灾,禹锡奏请救济;开成元年(836年),在同州刺史任上,同州大旱,禹锡体贴民情,免开成元年夏季青苗钱并放免旧欠……后来,苏州人民建了一座“三贤祠”,把他和同在苏州任过地方官并且为百姓做过许多实事的诗人白居易、韦应物供奉在一起,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受百姓爱戴的人,却是并不受皇帝欢迎的。刘禹锡因为参与变法,得罪了宦官、藩镇、贪官等势力,被贬在外十年。唐宪宗元和十年(805年)被召回朝廷之后,他写了一首著名的玄都观桃花诗,讽刺唐宪宗用人失当、宠信宦官,结果再次被贬。后来,宪宗被宦官杀害;又后来,刘禹锡再次被调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暗指唐宪宗)归何处,前度刘郎(作者自指)今又来”。这可不仅仅是嘴硬。确实挖苦得够狠。古代讲究对皇帝绝对服从,皇帝即使错了也是对的,你无论多委屈也不能口吐怨言,顶多顶多来个“怨而不怒”,像《诗经》或屈原的楚辞,香草美人一番。这小刘倒好,一点面子也不讲,痛痛快快地挖苦上了。也难怪当时有人说他“刻薄不厚道”。不过从今天来看,我倒觉得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什么不厚道的,而且还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儿民主意识——老百姓受苦,当官儿的享福?不对!都是人,凭什么让当官儿的盘剥百姓?改革!变法!我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错了我为什么不能说呢?挖苦他!如果只从这一点儿来看,现在很多人还赶不上一千多年前的刘禹锡民主呢!
刘禹锡与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还有他的坚持己见和百折不挠。王叔文变法失败之后的几十年里,刘禹锡一直都没忘了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断努力,想要攀上高位,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直到逝世之前写回忆录(《子刘子自传》),还忘不了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即王叔文变法)进行辩护和为王叔文恢复名誉。他一生被贬在外几十年,受尽了挫折,却始终没有沉沦,到了七旬高龄,还在高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怨不得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在被贬远州,十分“郁闷”的情况下,刘禹锡也有过“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的凄凉与迷茫,但是很快,这种凄凉就转变成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乐观的斗争精神。这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刘柳二人是挚友,同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是中唐文坛上的耀眼巨星,同是永贞革新的中坚力量,在变法失败后的表现却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结果柳宗元四十多岁时卒于贬所,而刘禹锡七十多岁时方卒于礼部尚书(分司东都,实为闲职)任上。
在因为桃花诗事件被贬之后,刘禹锡无疑要遇到更多势力的白眼与生活的艰难。若是一般人,也许就会记住这个教训了——被贬十年后才好不容易有了一次进京升官的机会,却又祸从口出,再次被贬,以后不得放老实点儿了吗?可是刘禹锡不是一般人,他一被召回京城,就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继续讽刺挖苦,还在序言中说要“以俟后游”。刘禹锡之“犟”由此可见一斑。
……
我喜欢刘禹锡的诗,更赞赏他的精神,他的积极进取、百折不回等精神已经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支持着我永远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