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熬为主题的高中作文
1熬
中国有一句话,叫“多年媳妇熬成婆“。中国官场有一个词,云“熬资历“。又有这样一个笑话:
“只要你在三十年代和鲁迅握过手,和郭沫若合过影,和一众元老留过念,到了现在,把知道你底细的人都“熬”死了,你再不学无术,也能混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
从以上三事,我大胆抽出一个概念,姑且命名为“熬文化“。这“熬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为“不抗争“。媳妇位卑,自然该受婆婆的压制。而面对可能的欺压,不反抗,反而要熬。只求一味隐忍,而不去改变,熬到自己成婆以后,再去欺压自己的儿媳妇。更甚,不只于婆媳关系,大约熬得久了,众人都熬出了媳妇心理,遇到困境,只知要熬而不求改变,似乎如此便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我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二为“不做事“。要想获得地位、财富,不靠努力奋斗,反倒靠熬。评定功劳,也不靠谁做的事多,而是靠谁熬得资历老。长此以往,老人处处摆架子,标榜自己的老资格,而新人处处唯唯诺诺,羡慕着老人的老资格,正经的工作,反倒没有多少人认真去做了。无论工作做得好与不好,最终认功行赏,还不是按资排辈?每个人都只想着熬死别人,又怕着自己被别人熬死。
最精于此道的,大约是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内阁首辅徐阶了。此公最大的功绩,便是斗倒了奸相严嵩,方式却是熬!熬到严嵩八十余岁老眼昏花一举功成,此前却做了十余年严嵩的助手,装了十余年孙子。上台后人称“甘草国老“,--所谓甘草,百病皆可入药,却无病可医。以此讽其人只知和稀泥,于国无半点益处。
我也深怕当今的中国,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三为“支配“。我熬成了婆婆,自然有理由去支配媳妇。我熬成了资格老的,自然有理由去支配资历浅的。或有忧患者,虑于媳妇、小子,资历浅的怎么办,答道:“无妨。子子孙孙无穷尽,总有更小的的受他们支配,只要他们肯熬。“
我更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支配着。
曾读到文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博士的演讲,他说:“我提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要再拿奖了,把机会让给工作一线的年轻人。“
我多么希望中国的老人们都能像他一样,不再求年轻工熬资历,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放开手工作的环境!
我也多么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意识到:我们不要熬的文火,我们要直接加热的武火,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打出一片新的天地!
2熬
当“熬”和“煎”作为烹饪方式时,我们无法当然无法指出究竟哪个是更合适的,但当它们作为两种生活态度而存在时,我们便应该做出选择了。一盘好菜的评价标准在于食客,而态度却引向了生活的质地本身。
究其根本,煎和熬的差异在于“加热方式”。在我看来,熬是一种温和长久的影响方式,因为它意味着社会之于自我的作用是间接的。这让我想到弗洛伊德对于“能量内外向”的定义,即一个人精神上所需的能量是更多地来在于自我,还是外部社会。
倘若一个人的内心能量大多来自于自我,那么社会和外在世界对于他的作用就是不激进的。或许这样,他会有更多的机会“熬”出生命的真味,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独特价值。
与此同时,以“熬”为人生信条的人在社会中可能是比较隐性的存在。对于此点,济慈就有诗言:“浅浅的溪流奔流迅速,而沉静的大河往往在深处。”
这样的影响方式和社会方位,指向了两种不太相像的精神特质。“熬”的生活方式中孕育出的大概就是我们所称的“匠人精神”,他们更倾向于在孤独世界中有所创造。
正因为他们所呈现出来形象与世俗所赏识的雄辩家、领袖型人才是那样大相径庭,“熬”的生活方式也承受了轻视甚至是偏见。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觉得,“煎”明确地剑指“效率”、“执行力”这些词。或许也可以联想到,这些在畅销的所谓“成功哲学”中是如此庸常。
然而,显然地这些书的读者也鲜能感受到那种豁然开朗的启示录般的狂喜。这时候我们看到矛盾了。“煎”本能引向更快更有效的美好结果,可这在我们的社会中却失灵了。为什么?
仍然要强调首段的那句话:一盘好菜的评判在于食客,而生活的质地却并非如此,它是取决于自我的认同感的。
在社会这口大油锅里煎出的生活,是一种遗憾。我不敢说这是什么可悲的事,只是这样失去了“熬”的过程,可能会阻挡一些更有灵性、更使本我惊喜的事情发生。它不是直白、纯粹的模样,而是一种消耗,一种莫名的混沌。
假如像悲观主义者所声称的那样,“生活的本质不过是煎熬。”我倒更乐意在今天的命题中说,“煎”和“熬”都以不同的门径通向生活。
正如中国人常说的“好汤都是熬出来的。”,电影《熔炉》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我们在社会中保持沉静的自我,不是为了去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3熬
观于此偌大浩瀚世界,有庸有圣。庸者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圣者坚守本心熬过细长弱火,亦抵过煎之猛烈异常。或可曰:熬,乃通向功成名就之门。
纵身居困苦逆境,耐住熬的冗长,可有所成。夫如苏秦游说泰国无功而返,家人漠之。苏秦耐住了凄清冷落,度过了数年冗长的熬,方学有成就,改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居六国之相之高位,率国印。试想苏秦未得耐熬的冗长,则徒一失落书生枯坐终老而已。观此可谓曰:耐熬之冗长,应有所成。
或生不逢时,忍受熬之炽热,亦可有所成。狄更斯生于文学渐趋衰败的庸碌且奢靡之英国社会,或因才华无机会得以施展而郁郁终生,然而,他只是静心抒写安静的文字,任其底下的暗流直抵英国社会的芯梗。可以说,他的文字挽救了一个文字荒漠的时代。正是狄更斯忍受住了之炽热,才成功地挽回了属于文学的时代,留与后人传说。观而曰:耐住熬之炽热可有所成。
非独圣得耐住熬之艰难,亦有众庸者只贪于煎之猛烈痛快一时,而致一无所成。
因嫌兵法之冗长,而贪习武之爽快,只得是一夫之长。项羽幼时其叔父曾教之以兵法,而项羽习数日便弃之,只恋于习武之一时痛快。长时虽有破釜沉舟之美名,却致自刎江东的悲剧。析其果而溯其因,或可说项王只贪图习武煎之一时痛快而耐不住习兵法熬之冗长致此果。观此可曰:不耐熬之冗长,则未若外强中干,无所成也。
异于煎与熬者,虽有浩瀚江山,亦可倾覆一时。隋炀帝耐不住统治天下的煎熬,索性置之不理,派遣官员开凿大运河,耗资无数,以致民怨载道。又以隋炀帝骄奢淫逸,终致天下混乱,军队倒戈相向,隋朝亦亡。此盛世之覆,或可归咎于杨广耐不住煎熬之辛,则可曰:不耐煎熬,盛世亦可覆灭于顷刻间。
耐住熬之辛,则可致功成名就,留以生前身后名,哪怕白发已生。观如苏秦、狄更斯之熬,与项羽只耐得之前,杨广耐不住之煎熬,综而述之则可曰:熬,乃是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