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的作文600字
1“郑和”
“郑和”,是我们民族的自豪,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整个世界的奇迹。
他本来不是姓“郑”的。他是一个宦官,被分配要“燕王”的门下,“郑和”在“燕王”和“建文帝”打仗争夺皇位的时候,立下了大功,后来,当“燕王”当上了皇帝之后,就赐他姓“郑”。
他曾经七次下西洋,轰动了全世界。他带的人,有两万八千七百多个人,这些人当中,有医生,水手,向导,卫兵……和曾经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带的人相比较,就感到了“郑和”出夕阳规模宏大了,哥伦布带的人只有几百人,和两万八千七百多一比较,就显得渺小多了!在比较一下船只的大小,“郑和”所带的船中,有“宝船”、“粮船”……总共有一百多只,根据科学家们统计,那个时侯,“郑和”带出去的船只比当时欧洲所有国家的所有船只还要多!
这样,你就可以想象一下:这么一只规模庞大的舰队要是和一个国家打起仗来,一定会赢的!哪怕是当时的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都没有那个时候的中国强大!不过,“郑和”带得船只所到的地方,没有一处受到了“郑和”船只的攻击,他们也没有凭着自己的力量强大,而欺负弱小,“郑和”带得人上了岸,就用从自己国家带回来的东西,和当地的人民进行交换,所以,在“郑和”回来的时候,载满了别的地方的好东西,如“夜明珠”、“洋酒”……
在当时落后的航海技术下,“郑和” 是怎样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七次下西洋了呢?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种方法让他们不在海上迷路,还有向导地帮助。
遗憾地是,“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回来的时候,死在了船上,享年五十六岁!
2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美名天下扬
我们祖国源源的5000年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举世闻名的航海家,他七次南下西洋,每次航行几万余公里,与30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历时28年,完成了这项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没错,他就是明成祖时期著名的“三保太监”——郑和。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正因为他在晋靖之变立下功劳,明成祖便一眼相中了他,由于他懂航海,信封伊斯兰教,又担任内宫大太监,明成祖决定将下西洋的任务托付于他。郑和不负众望,他曾先后七下西洋,每次出海人数约有2.7-2.8万人,船数有200多艘,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其规模宏大可以见得。不仅如此,船上的设备也很现今,航海图,指南针,这些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船队到达的范围之广令人称赞:其东临马六甲海峡,西到非洲东海岸,南至印度洋南域,北靠阿拉伯海,每次航行的路程都更加遥远。郑和船队每到一个地区,都向当地居民表示问候,传扬大明王朝的繁荣与友好,并向他们赠送礼物。至今,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正和船队留下的足迹。
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对郑和——这位永垂千古的航海家产生由衷的赞叹:赞扬他为开发南洋做出的贡献,赞扬他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上的和平交流,赞扬他的勇气与品质。我们将永远记住郑和这个名字,他不愧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3郑和下西洋
这个星期,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本书。
他讲述了在14XX年7月11日的中午,35岁的郑和率领了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东非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故事。他一共远航了有7次之多,而这段旅行和探险,被人们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郑和原名马和,出生在中国云南省昆阳县。他的爸爸从郑和懂事起,就给他讲述自己横渡西洋、访问西洋各国、去麦加朝觐的故事。每当郑和听完故事,都会在心里激动地说:“我长大后也要去西洋,去麦加朝觐!”虽然他嘴里不告诉任何人,但自己却在悄悄地做着准备:学习游泳、造船、航海知识……
在郑和35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他立马调遣了沙船、马船、粮船、水船、坐船,还带了许多中国的名贵物品,如瓷器、丝绸、漆器、青铜器、玉器等。当中午来临时,27800余人和航船两百余艘,在郑和的率领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世界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的壮举。这途中,给郑和沿海各国带去了友谊、特产和先进技术,还帮助明成祖朱棣扩大了贸易市场,恢复和发展了同许多国家的关系,稳定了沿海一带的局势,中国的国际威望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
读了这本书,在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宝船队在辽阔的大海上行驶的情景;在我的耳中,仿佛响起了巨浪无休止的轰鸣……我也想坐船去西洋,一览沿海国家的风景、特产,了解当地习俗。我要向郑和学习,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是要努力学习,最终成就梦想!
4浪花的见证——郑和下西洋
我是大海的女儿一一一朵洁白的浪花。我见证了六百年前那无与伦比的郑和航海创举。
一个万里晴空的早上,我唱着歌,载着舞,欢送着郑和的船队。一只只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的船只,浩浩荡荡的从江苏太仓驶向大海。这些船种类齐全,有:宝船、战船、坐船、商船、粮船、马船等,共200余艘,只见郑和站在宝船上指挥着,他们有时像大雁一样排成人字队,有时排成方队,旌旗飘扬,场面之壮观,令我叹为观止。
我们出了长江口,沿着黄海下来,经过台湾海峡到南海。
接着从南海出发,经过30多个国家,最后到达非洲。郑和他们每到一个国家,就把中国文化的种子拨撒到这个国家,让别国和我国建立友好。和平的关系。就这样,中国文化的种子跟着郑和的船只一路拨撒。
一天,我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船没有自己的动力,只能等靠季风,他们如何到达非洲?船上的供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在海上漂泊非常艰苦,如何保证供给,保证有足够的蔬菜、水果?航海最怕患上败血症,如何防止败血症?在郑和下西洋船队的编排阵势看,当时保持了那么整齐的编队,又是如何做到的?更何况是在滔天大海,为什么郑和与他的船队能做到编队整齐呢?我带着这个疑问访问了郑和。郑和笑着回答到:“这是一个秘密。”我想:那么这个秘密就留给后人吧!后人一定能解答这个秘密的。
通过这次旅行,我感受到了郑和下西样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一个人,必须有开拓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国家才会强大,人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