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事迹作文
1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体现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是1405年至1433年,总共有七次。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十分庞大,船与船之间需要联系,当时还没有电讯方式,那它们怎么联系?船队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船队采用“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的方法。有时遇到能见度差的天气,铜锣、喇叭、螺号也作为联络工具。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在指挥上的指挥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
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的科技成就。
中国很早就能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只航行的方向、位置。郑和的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结合起来应用,提高了测定船位、方向的精确度,叫做“牵星术”。这项技术表明了那个时候中国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航海图、针路簿记来保证船只的航行路线。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七次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抵达了大西洋,穿越了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三个大洋。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各种困难是很了不起的,不仅要掌握各种技术和知识,而且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
郑和七次下西洋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他已经60高龄了。但这次他没能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
郑和代表了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难,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2郑和下西洋
故事发生在1405年7月11日,这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就在这样一个好天气,人们都聚在苏州府刘家港凑热闹。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呀,35岁的三宝太监郑和受明朝皇帝派遣,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这船队非同寻常,坐在上面的人种类繁多,有水手,翻译,医生等等,共两万多。船队由宝船、战船、粮船、水船共二百多艘。最引人注目的是六十二艘宝船,每艘长148米,宽60米,有现代十多层楼房那么高,上面插着九根桅杆,十二面风帆,帆上画着龙。船上可以坐1000多人,需要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许多当时航海用的最先进的仪器。
时近中午,高大威武的郑和走上指挥船,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人们心情无比舒畅,一齐欢呼,船队像一条巨蟒,声势浩荡地出发了。
船队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都会代表明皇上去见该国的最高领导人,并送去重礼,希望这些国家能和明政府友好往来。人们见明朝的船队来了,都挤到海边来观看,不停地赞叹,与大明商人做生意的人有很多。
当然,这次远航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危险。在大海上,船队遇上好几次大风浪,一浪连着一浪拍打着船只,但郑和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一次次战胜风险。船队在返航时还遭到海盗打劫,郑和根据情报部门的报告,做好了防御准备。晚上,海盗来了,郑和马上用长蛇之阵,舒展开来,又用九宫八卦阵围住敌人,火烧敌船。海盗无处可逃,只好束手就擒。
郑和一生中共带船前前后后出使过七次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目标高远,意志顽强,视野开阔。郑和下西洋打开了中国千年闭关自守的大门,促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
3我最喜欢的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
一天,我在家闲来无事,看到书架上增添了几本新故事书,就顺手拿下来一本故事书——《男孩故事屋》,我一看,这不是讲给我们男孩子的故事吗?就兴致勃勃的坐下来,开始阅读起来,看着看着,突然,一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认真地读了起来。
这是一篇描写明成祖朱棣篡夺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为了寻找传言流落海外的建文帝,任命自己最可信的内臣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故事。故事里讲了郑和奉命率领由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组成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挫败了当时极其凶恶的海盗,战胜了极端恶劣的海上自然条件,游历了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甚至是斯里兰卡和非洲的索马里等多个国家,并与印度洋沿岸的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将各个国家的文明带了回来,圆满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嘉奖。同时,郑和在航海的过程中,建立了详细的航海记录,并把这些记录编成图册,流传至今,这就是著名的《郑和航海图》,至今还在印度洋沿岸的许多国家流传着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为人类的航海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读完了这则历史故事,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郑和在当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终于完成了震惊世界的航海任务和航海著作。而我作为一名生活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的小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坚定信心,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向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努力前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