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关于棉花的记忆作文

时间: 12-02 栏目:话题作文

1摘棉花的记忆

国庆假期,我和妈妈做了一件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你们猜猜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我和妈妈去一望无际的棉田里摘棉花了!

10月5日早上起床后,妈妈问我去不去摘棉花。我说:“去!去!我拾一公斤2元钱。看我一天能拾多少?”

看我兴趣高昂的样子,妈妈说:“别光想有钱挣,看你能不能坚持下来了?”

于是我们出发了,往兰州湾镇下面的庄稼地里走去。一路看见几块棉田,见有人拾,我们就踩着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走进询问,人家不知是看我们穿得太干净还是嫌弃我小,居然不要我们拾。有的棉田里却没有人。就在我和妈妈不知所以的时候,看见一辆农用车过来,老练的妈妈告诉我这种扎了栅栏框架的车是拉运棉花的,车主一定知道哪里可以拾棉花。妈妈追上去拦住车子,说道:“师傅,前面有拾棉花的吗?我想带孩子去拾棉花!”车主打量了一下我们说:“有,下桥子村有近万亩棉田,不过我们家已经有15名拾花工了,我家不需要了!”“下桥子村远吗?”“不算太远”。说完农用车突突突地启动走了。妈妈一见,对我说:“咱们跟着他,就能找到拾棉花的地方”。我俩赶紧上了车,发动后,跟在农用车后面。

一路走出大概5公里远,看见路边一块棉田里有数人正在埋头摘花。此处好停车,妈妈赶紧将车拐进路旁便道泊好。我们向棉田深处走去,几位内地拾花工(阿姨们)热情地告诉我们到地头去取尿素袋拾吧。主人不在,待会来送午餐。妈妈说:“给主人家打个电话吧!”“不用,你们拾吧”。

于是我和妈妈拿了袋子,我跟着妈妈磕磕绊绊地进了棉田。此时已是中午12点多了,太阳直射下来,很快就让我感到热了。妈妈小时候拾过棉花,她交给我摘花的手法和保持棉花洁净的注意事项。我按照妈妈教的开始摘棉花,刚抓到雪白软软的棉朵在手心里,觉得很稀奇很温暖。棉花有的长得高些,我可以站直了摘取,有的低,我就必须弯下腰。棉花大都是四瓣的,也有五瓣的,四瓣的好摘下。还有许多没开的花苞,苞里的棉花一瓣一瓣的像橘子一样,必须用手指掰开,这种棉花瓣因为湿润所以压秤。

妈妈边拾边和旁边的阿姨唠嗑,原来这些叔叔阿姨是从河南来的,他们一天有的可以拾100多公斤,有的拾80、90多公斤,这样算来,他们一个月可以挣5、6千元呢,真厉害。但是妈妈告诉我,叔叔阿姨们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收工,顶着烈日,远离家人,他们挣得是辛苦钱,很不容易。

午饭时,我第一次品尝了这种坐在地头的农家饭,炒白菜和馍馍,只有一个壶盖大家轮流接水喝。这些叔叔阿姨们在吃饭时,对我这个小家伙来体验生活的做法给予了表扬夸奖。然后他们很快地吃饱肚子,就匆匆下地了。

我和妈妈也跟着进到地里。我的袋子总也不见满,于是我向妈妈求援,妈妈让我重新拿个袋子在前面拾,她帮我补摘前面一袋。很快我的第一袋棉花被妈妈结结实实装满了。到了下午6点多,我已经拾了两尿素袋。当我把这些棉花拖出棉田,在旁边的玉米地里过称时,我心里很紧张。过称的叔叔告诉我14公斤,32元。我高兴极了。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通过这次拾棉花的体验,使我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远道而来拾花工的不易,要想收获必须付出的道理,也让我为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而倍感珍惜。今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美好生活。

2儿时的记忆 秋收摘棉花

我的老家是产棉区,秋天一到家家户户摘棉花。-块棉田基本上摘三次,第一次棉叶还没有脱落白色棉朵藏在绿叶中,需要一棵一棵地去找。第二次棉叶大都干枯脱落,白色的棉朵怒放,整块棉田如霜似雪白得耀眼。到第三次天也凉了,小棉桃开出的是小棉朵。第二次采摘的棉花质量最好,棉花纤维长,织出的布也白,到市上卖价饯最高。

我家的棉田离村子远,每第二次摘父亲赶着大车,全家出动。车在大路上扬着尘土前进,我坐在车上看両旁高粱红,谷子黄,块块棉田白茫茫,一派丰收旳景像!听蝉鸣,鸟叫,啯蝈唱歌,吸着带芳草和泥土清香味的空气不由得欢喜起来!到田里后,父亲在地头铺开一张大草席,每人身上打一个包,-块方形的包袱皮四角缝上长布带,先把两条布带系在腰间,对折一下把另两条布带系在比第-次珓低的位置,包就打成了。这次母亲和嫂子是主力了,每人两笼采摘开始了。猫着腰低着头两手并用,把棉辬从棉‘‘碗‘‘中垃出来,两手摘-大把后装入胸前的包中。不-会摘出老远,母亲和嫂子的棉包满满地鼓起来,在这里父亲没用武之力,就帮她们把棉布包背到地头上棉花倒在席子上。再把包皮送回,这样母。亲和嫂子也借机休息会。我也在腰间打上一个小包也不分给我笼我跑到大人们前面,这边揪几朵那边揪几朵,一会去抓蜻蜓。一会又去捉蝈蝈。累了就到地头上躺在棉堆上看栓在路边的骡子吃草。

中午到井台树荫下洗脸洗手憩息。这时挑担送饭的是哥哥,同样一头是大竹篮子,盛着大饼子咸鸡蛋大葱豆食酱,一头是陶瓷罐盛小米汤。。吃完饭休息一会,又开始到棉地里忙活。哥哥和父老亲把摘下的棉花装入很大的麻袋内一袋袋码在大车上。晚霞染红半边天,棉花也摘完了。我和母亲坐在车上,哥嫂跟在后面父亲坐车前甩着大鞭子叭叭响着。一家人欢声笑语回家去!和同样回家的路人打召呼谈收成。

回家后把棉花晒到房上,晒干后,把准备用来纺线织布的棉花存入仓房屋,其他的父亲和哥哥赶着大车到集市上去卖掉。再买回一些日用品,这时会给嫂子买一块花布,给母亲买新头巾,给我买铅笔和一本小人书,还有一块肉再打一斤烧酒,一家享受收获的喜悦!

3棉花的记忆

每年中秋时节,农村的棉花就进入了采摘阶段。年年如是。今年中秋,小妹一家回来“送十五”。母亲恐怕棉花采摘不完。我和大妹就帮母亲去采摘。

来到棉花地,父亲已经在采摘了。我迅速扎上兜进入工作状态。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摘棉花了,柔软的棉朵攥在手心里,仿佛又回到了很久以前的回忆是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将童年一下子拉近了。我的童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那时的农村经济很落后,小镇是坑坑洼洼的土道。道路两边是散乱的小摊,也不多。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焕发了人们的创造力。还记得那时常种的棉花是“鲁棉一号”,产量很高。那时记忆里好像虫害病害也轻。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随之是经济的发展。那时公家收棉花的单位在我镇有两大家,一家是供销社的棉站,一家是棉厂。每到秋日,卖棉花成了老大难。

那个时候由于棉花产量高,收购单位少。棉农们有的排队等三天三宿。饿了就买些油条,或者包子铺里吃饭喝水。夜晚棉花当铺大衣当被睡在棉花上。小镇也繁华起来。如果谁家有在这样部门上班的亲戚,可真露了脸,不仅能加塞还能卖个好价钱。那时我们镇里的一大亮点,就是我们在自家的地里远远看见了白白的棉垛,耸入云霄。一座座的棉山承载了棉农们的希冀和梦想。棉花的大量种植也拉动了就业,棉厂和棉站招收了大量临时工日夜加工。而农民们收入猛增。那时物品匮乏,尤其是生活资料。记得那时我们镇供销社率先修起了两层的大楼,扩大了营业面积,而商品仍旧供不应求。人们需要的日常用品很多,象衣橱,棉大衣,电视,自行车,手表等。往往是货刚刚到就抢购一空。那时印在我记忆中的还有卖棉花给油,食用油用很大的水缸装着。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岁月流逝,渐渐的,公家的收购站都解体了。代之而起的是个人加工站。初期的规模很小但家数很多。人们的买棉难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开始上门收购。并且随着种植的单一化,棉种也在变化。鲁棉开始退出,新的棉种开始上市。制种单位也多起来了。以至到了现在有几十个棉种供人们选取。投入也多起来了。国家也对种地进行了大量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并且免除了农业税。即使这样人们也纷纷进城打工。大量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在家种地的都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人们有了更多的剩余时间。可是棉花是经济作物,比较费工费时。人们不太愿意种植了,即使效益比种粮好。所幸由于科技发展,现在的棉花品种是免整枝的。可是虫害和病害依旧很厉害。三天两头喷药。如今棉花加工厂经过市场整合都是大型的。加工质量很高,可是又面临吃不饱的问题。所以每年还得从外地调运很多。

如今的小镇也是街道笔直宽阔,两边楼房店铺林立。一派新农村的气象。物品极大丰富,人们买东西特别方便。空调,冰箱,电视甚至是电脑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家电补贴政策很受农民的欢迎。而人们的衣着时尚多变。进城的人们带回了很多的观念。村村修了柏油马路。公交车私家车在竞相媲美。电动车也普及开来。

公家的棉厂和棉站成了记忆,私企棉纺业发展起来。就连一些农村妇女也进了纱厂当起了工人。年轻的在外打工的,在家里的进了工厂。老人们负起了看护孙子孙女的任务连同种地。这会儿,在农村找个闲人都太难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