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家乡的糍粑作文

时间: 12-19 栏目:话题作文

1家乡的糍粑

我家住在江汉平原沙洋县黄金村。这里没有什么秀美奇丽的风景,有的是肥沃的土地,有的纯朴的民风民俗。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这话一点也不假。我们的家乡一过腊月初十,年的味儿就显现出来了。你听:“嗷、嗷——”那是杀年猪时,大肥猪的哀嚎;“啪、啪……”“咚、咚……”这是做饼子时揉面和擀面皮儿发出的声音;“哈哈哈……”那是农家女发自内心的欢笑声。

说到过年的一些习俗,我更忘不了老家打糍粑。

说起糍粑,大家也许一点儿都不陌生。

糍粑是用蒸熟后的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捣成泥状制作而成,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我们家乡打糍粑,一般是提前近一个周泡糯米,爷爷告诉我,泡糯米必须是用“腊水”浸泡,立春后的水浸泡就不行了。腊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相互帮忙。我们小孩子们都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这一天,最高兴的就是我们小孩子了,蒸糯米饭时,我们小孩子总要守在灶台边。“妈妈,糯米饭怎么还不熟呀?”这是弟弟急切的声音。“去去去,一边站着,妈妈都不急,你着什么急?”这是我对弟弟违心的训斥。其实,我已经把口水都咽了好几遍了。

“饭熟了——!”妈妈一阵欢快的叫声,让我们立刻兴奋起来。妈妈给我和弟弟各盛了一碗糯米饭,还加上白糖。“哇,味道真是美极了!”

得到极大的满足后,我又随着糯米饭冒出的热气一路追逐,来到打糍粑的现场。只见爸爸、邻居家的叔叔们早已做好了准备,他们脱下厚厚的棉衣,高卷袖管,一同跃跃欲试的样子。糯米饭倒进了小缺里(听爷爷说,过去打糍粑用的都是石臼)爸爸、叔叔们开始捣起来,当糯米捣成胶状时,在一旁的爷爷赶紧把缺里胶状的东西扒出来放在门板上,可能是由于太烫的原因,爷爷不停地用冷水沾手,还在手上沾上点米面。已成胶状的糯米泥在爷爷的手下不住地揉着,不一儿会,糯粑就做成了。爷爷做的糯粑大多是长方形。

“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糍粑?”馋猫式的弟弟天真地问话,引得满堂哈哈大笑。

我们家乡的糍粑,在吃法上大多以煎为主,还有炸、炒、煮等做法。但是,不管是哪种做法,那味道真是好极了!

朋友们,你说我家乡的糍粑怎样?来尝尝吧!

2家乡的糍粑

每年腊月,我都要和外公外婆去打糍粑。

记得去年腊月二十五,我和外公、外婆、表弟来到打糍粑的地方,外公把已经泡好的糯米交给打糍粑的人。他们先把糯米放进一个大蒸笼里蒸,大约四五十分钟后,米蒸熟成了米饭,然后就一盆一盆地舀出来放在一个油亮的圆石槽里,两个身强力壮的叔叔各拿一个“T”字形的粑锤,你一锤我一锤地在圆石槽里打着,一直要把米完全打烂成一坨。打好后,他们就用粑锤把一大坨圆圆的糍粑挑出来放在一块干净、抹了油的青石板上,几个动作麻利的大婶先把大大的糍粑捏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捏好后手手掌在上面按一下,再拿一块干净的、也抹了油的青石板把糍粑压扁,这样,圆圆白白的糍粑就做好了。

回到家,要把糍粑放在桌上晾一下,晾干后,就把它放在桶子里泡水,这样就不会让它裂口,又保存得久。糍粑不能生着吃,它可以煎着吃、煮着吃、烧着吃……糯糯的,绵绵的,像吃软糖似的,味道好极了。

3家乡的糍粑

我的家乡湖南有许多美味,如酱板鸭、米糖、腊肉、猪血丸子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糍粑。

每年春节前夕,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有打糍粑的习俗,因为糍粑象征着丰收、团圆和吉祥,也是送给客人的最佳礼品。

别看糍粑小小的一个,做出来可不容易。首先,把米放在水中浸泡一天以上;接着把米放进木桶中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米饭放入机器中搅拌成泥;再在干净的容器上洒上干米粉,把搅拌成的泥放在容器上揉搓,分成一小团一小团的,放在有印花的圆圆的模具里压一压,等压出形了再把它倒出来,这样,一个糍粑就做好了,如果觉得不好看,还可以在糍粑中间用可食用的红色色素点上几点。这时,你肯定想吃了吧?可是还不能吃,还要放阴凉干燥处风干,风干后放在水中泡起来,就能保存上几个月。做糍粑也是聚会的好时机,大人们不停地忙碌,小孩子也不闲着,忙来忙去地帮大人拿东西,这个场面可真是热闹得无法形容。

糍粑做好了就要吃了,吃糍粑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煮着吃、蒸着吃、煎着吃等等,其中最过瘾的就是烤着吃了。冬天的湖南很冷,一家人经常在火炉旁坐着烤火,在火炉上搭个铁架子,把糍粑放在铁架子上烤,烤糍粑时火不能太大,要不就会只把外皮烤焦,而里面还是硬的,要慢慢地烤,不停地翻,不能太急,等到糍粑胀得像个包子时就烤熟了,如果你要吃甜的,可以在糍粑里加些糖,这时你也不能急于下口,要不会烫到口舌的。咬一口糍粑,那真是里软外香,色香味俱全,让人百吃不腻。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嘴馋了吧,那就快来我的家乡品尝美味的糍粑吧!

4家乡的糍粑

印象中的糍粑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每到要吃糍粑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收藏着几斤糍粑,如今我已经记不清吃过多少回糍粑,也从未数过吃了多少个糍粑。要说糍粑的味道,不仅仅是香甜可口软滑细腻,也蕴含着家乡的乡土味。

糍粑的做法很简单:糯米泡半天以上,滤干水,放置在木甑里蒸熟,尔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静的器具上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至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可以用特殊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阴干,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间保存。别小看这小小的糍粑,光他的吃法就有好几种呢:用炭火铁夹烘烤这吃,用油炸着吃,煎着吃``````想到这我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甜酒糍粑。那次我冒着风雪回家,手是冰冷冰冷的,脚也好不到哪去。那时我就在想,如果风雪再大些我怕是一动也不想动了,光说这些有什么用,还是赶紧回家吧!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我就被一股莫名的香味引到餐桌。我纳闷是什么东西这么香?定睛一看,呀!原来是甜酒糍粑。我迫不及待的端上来就是一口,仿佛所有的寒冷都被温暖代替,留下的只是一阵暖意,一种透彻心骨的暖意,还有那甜酒和糍粑巧夺天工的美妙融合,咬上一口,软软的,绵绵的,满嘴全是糯米沁人心脾的香味,外面的还一个劲的往里涌……我是多么希望此时此刻有一碗甜酒糍粑摆放在我面前,来驱散我所有的寒意,融入我身体中的一部分。甜酒糍粑吃了不单单是叫人温暖一阵,它还有着其他作用:糯米有着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等,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吃了能很好的补气养血。

看来,小小的一块糍粑不仅融入了家乡味,也把外出打工人们的心融进去了,我爱吃糍粑,更爱生产他的家乡。

5家乡的糍粑

湘西的民情风俗可以从那柔而不腻、淡而清香、味道爽滑的糍粑中慢慢品出。嚼得越久,越感到其味香,其情浓。

寒冬腊月,佳节来临前夕,湘西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年,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打糍粑,每到打糍粑这天,家家户户都围在一起做,十分热闹。

大人们拿出打糍粑的大粑槌,还有装米饭的把粑缸。米饭出来了,热腾腾的,爸爸和叔叔拿起大粑槌你一槌我一槌,非常默契地配合着,“嘭嘭嘭”,我的心也跟着节奏动起来。米饭越打越黏,把大粑槌粘得白白的,爸爸打得非常累,汗水湿透了衣服,但是爸爸很开心。糍粑终于打好了,白白的,可有黏性了,拉一两米长都不会断。妈妈在抹好油的桌子上把糍粑捏成一个个小小的圆球,再把它压成和手掌一样大的扁圆,一个个白白净净的糍粑就做好了。我还给糍粑点上一双眼睛,画上一个嘴巴,有趣极了。有的糍粑被我点上了四点红,表示四季发财。糍粑还有很多种吃法,有包红豆的、包绿豆的、包白砂糖的,我最喜欢吃包红豆的。

吃一口白白的糍粑,你会从那柔软和细腻中嚼出悠悠湘西情。

点评:读过这篇文章,即使刚吃过饭的人也一定被勾起了食欲。习作没有华丽的词语,却充满淡淡的乡情,在这份感情3的渲染下,糍粑的好吃自然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看来,无论写景还是写物,都离不开自然而真挚的感情。

6家乡的糍粑

我的家乡在湖北武汉,我爱那里的糍粑。

做糍粑,要先把颗粒饱满的糯米放到一个大的盆里,放上水,泡上几个小时,如果用手一捻,米碎了,就要把水倒了。再把泡好的米放到一个大木桶里,那上一个大木槌,狠狠的舂,慢慢地米就粘在一块了,就这样一直舂,白花花的米就变成了一大块又长又粘的饼子,最后把这块大饼子切成大约十厘米,宽约四厘米的长方形,这是,糍粑就做好了。

切好的糍粑,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炸着吃,先把锅放上水,在把糍粑放到篦子上,大火蒸,糍粑变软了,等好了,撒上白糖,吃起来,在嘴里粘粘的,甜甜的,很好吃。

但我还是喜欢吃炸的,先把锅里放上一些油,加热,,再把糍粑放进锅里就会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在过两分钟,糍粑就变成像面包一样,等一出锅,撒上糖

那味儿真让人垂涎三尺,吃上一口,皮焦焦的,里面又软又粘,越吃越好吃。

在以前,人们很穷,就过年才吃。现在,日子富了,大家想什么时吃都可以,要是你来到这,就可以吃我们的糍粑了。

7家乡的糍粑记

我们这里流传着一句俗语:“腊月二十八,灶头肉烧腊,又打粑粑,又浇蜡,还把那鸡鸭杀。”每年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便忙起来了。舂糍粑的撞击声,男女老少的欢笑声响成一片,热闹极了。

最爱吃糍粑的要数我们这群孩子了。大家拿着印有各式各样花纹的大糍粑互相炫耀,比谁家的做得最大,谁家的做得最甜。用口咬住一小块,再用手轻轻解开,立即牵出长长的白丝,伙伴们围着那纤长的白丝欢呼雀跃。小孩子们这样爱吃糍粑,大人们也十分爱吃,尤其是那些远离家乡的战士们,更是念念不忘家乡的糯米糍粑。

在部队的三叔今年春节寄回一封信说:“小时候在家和伙伴们一起吃糍粑,现在在部队依旧挂念着家乡那甜丝丝的大糍粑,是糍粑把我和家乡人们紧紧地连在一起的……”乡亲们特意做了一只又圆又大、印有小飞龙图样的大糍粑,装入塑料袋寄给三叔。这糍粑带着家乡人们深深的祝福飞向了部队。

每逢这天,爸爸就会抡起黑里透红的糍粑棒,上下飞舞,衣服脱了一件又一件,额上的汗珠亮晶晶的,口里吐着团团白气,双脚随着棒起棒落,轻快地踏看步子。妈妈蹲在石窝旁,和着节奏揉弄、翻卷着爸爸捶打的糍粑。爸爸的糍粑棒驱散了一年来的辛劳,妈妈则揉进了无穷无尽的乡情。左邻右舍的王阿婆、李大嫂也要过来帮着捏一阵糍粑,她们一面捏一面开心地说笑,好像是在收藏新年的秘密,又似要撩开新年的快乐。

捏糍粑还很有点讲究。糍粑的纹饰样式很多,有的在糍粑上点四个红点,老人说那是表示四季发财的意思;有的在糍粑上印着“鼎”字,那是表示晚辈希望自己的长辈长寿;有的在糍粑上印着几个五角星,那是家乡人表示永远跟党走的决心;还有花鸟走兽之类的各种纹样。糍粑的形状不拘一格,有圆的,又有方的。长辈们说,圆的表示亲人团圆永不分离,方的则是表示山里人的性格方方正正、直直爽爽。颜色也不光是白色,还有红的、青的。长辈们说,红的表示山里人的日子红红火火,白的、青的表示为人要清清白白。

新年伊始,山里人便让精心制作的糍粑随着主人的“恭喜”、“发财”声走乡串户。送去的是糍粑,回来的还是糍粑。他们好似在比较手艺的精巧,又好似在比较糯米的白净。但是,我认为这是山里人勤劳善良的展示,纯朴美好的祝福。

夜里,家家户户的火炉旁围满了男女老少。熊熊的火焰烤红了小孩的脸蛋,融化了老人的辛酸。糍粑烤香了,家人便吃起来:小孩一口酥糖,一口糍粑;老人们一口烧酒,一口糍粑;姑娘们一串笑语,一口糍粑。他们脱贫致富的心像火一样炽热,他们的情意像糍粑一样缠绵……

8我爱家乡的糍粑

我的家乡在湖南省怀化市,那里群山环绕,自然景观非常秀丽。民俗风情尤其浓郁,到了春节,家家户户不但要买年货,买鸡鸭鱼肉,最为重要的是打糍粑。因为在过年的那一天会请许多亲戚朋友们来吃饭,而饭桌上的主食除了米饭就是糍粑了。

打糍粑可不是一般简单的活。在打糍粑之前要准备自家辛苦种出的上好糯米,泉水洗干净后用桶蒸上。当蒸熟的糯米变成糯米饭时,香味扑面而来。我偷偷的抓了一把,以“闪电”一般的速度一把丢进了嘴里,口中的糯米饭颗颗饱满。我用嘴疯狂的咬着糯米饭,太香了!

把糯米饭倒进打糍粑的石窑(石窑有一面鼓的大小)。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抡起了特制的木棰,砸向窑内的糯米饭。随着不断的撞击,糯米饭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大块洁白的糯米团,黏性好到小伙子们每次要费大力气才能提起木棰。几轮下来几个小伙子累得满头大汗。同时,要准备一张又长又大的干净木板,打好的糯米团放上来时,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分解成很多的小糯米团,压平弄圆就成了一个个糍粑。刚打好的糍粑热乎乎的,可以直接吃。等冷却以后,它们会变硬,就可以储存了。

糍粑有好些个品种,如红薯糍粑,高粱糍粑,糯米糍粑等等。糍粑的吃法也各不相同,可以烤着吃,也可以把糍粑切成小块和甜酒一起煮了吃。我最喜欢的是油炸着吃,叫油炸粑粑,把外面炸到金黄色就行,可好吃了。如果觉得味道太淡的话也可以蘸着糖吃。咬一口,外壳超脆,而最好吃的还是里面,真是外焦里嫩呀!一个字——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