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讲座总结
1研究生学术讲座活动总结
20XX年11月12日晚上7点至9点,研究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举办的研究生学术讲座隆重举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20XX级博士研究生、研工部老师徐伟在研究生院106会议室为各位观众带来了一场以“关于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这是研究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人文社科部经过一个月的策划、筹备而开展的学术讲座。现对此次讲座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希望征得改进意见,使得我们的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一、前期策划工作
此次研究生讲座的策划工作由人文社科部毛玲负责。前期联系老师,确定讲座主题和讲座时间,申请讲座场地;并且为讲座的执行工作制作部门分工明细表,落实个人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这些工作为讲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
二、宣传工作
此次讲座的宣传工作由蔡静森、郭龙负责。联系宣传部设计海报,制作横幅,打印调查问卷等工作有条不稳地完成,前期宣传工作充分而且及时。
三、讲座现场工作
人文社科部全体成员参与现场工作。聂媛媛和杜焕丽作为现场秩序维护者周到地安排各位观众入座;路桥参与会场布置工作和讲座记录工作;蔡静森和赵飒负责现场拍照工作;毛玲主持讲座。人文社科部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非常顺利地完成现场工作。
学术讲座现场,研科协的主席屈若枫,副主席张万鹏、徐大华、马赛都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研科协其他部门的同学都参与此次讲座。讲座的成功开展得益于全体成员的团队合作。
四、讲座效果
(一)讲座议程
1、主持人引导介绍本次讲座,介绍主讲人
2、发放调查问卷,反馈讲座建议
3、主讲人讲座
(1)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
(2)相关文件起草背景
(3)主讲人个人体会
4、寻找“乔布斯”——现场交流
5、问卷调查
(二)讲座效果
首先,主持人毛玲介绍了徐伟老师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和此次讲座的主题。
徐伟老师讲座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介绍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以及相关文件起草背景。第二,从身边的细小文化现象切入,分析文明和文化的现状。第三,谈个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第四,在当代大学文化中,如何实现自身的个性与共性发展。徐伟老师就个人的心得,和同学们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和文明所存在的区别,鼓励大学生积极的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知识,并且要敢于创新,体现自己的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统一。
徐伟老师的讲解激情四射、深具感染力,现场气氛活跃。在互动环节中,徐伟老师鼓励在场的观众相互交流,不仅单向向主讲人提问,并且鼓励现场各位同学之间开展讨论。现场观众十分活跃,全场参与讨论,气氛热烈,互动效果很好。
问卷调查环节中全体观众参与。各位观众为此次讲座的组织工作、主讲内容、讲座效果打分并提出意见。
本次讲座仅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讲座在一片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此次徐伟老师的讲座加深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他们对学术和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有人表示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讲座。
五、讲座后期工作
此次讲座结束后,后期工作由路桥负责撰写活动总结和新闻稿,郭龙汇总调查问卷并作出调查分析。
经过人文社科部全体人员的不断努力与拼搏,以及其他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此次讲座圆满落幕。此次研究生讲座虽圆满结束,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参与讲座的同学,感谢他们的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以及他们大力的支持。
研究生科协与技术协会人文社科部
20XX年11月13日
2研究生学术活动总结
参加的学术活动:
1. 胡象明 从非典到甲型H1N1流感——中国应对的经验与启示
2. 胡军 少数民族政策研究
3. 雷庆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
4. 杨立华 美国政府管理
5. 李永新 企业持续成长之道
参加的国际国内会议:
应急管理与航空救援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
在研究生期间,学院举办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这些报告会的主讲人既有我国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我国政界和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每一场学术报告会学术水平都很高,通过参加这些学术活动,使我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受益不浅。
我院副院长胡象明教授主讲的“从非典到甲型H1N1流感——中国应对的经验与启示”以其研究的课题为出发点,详细地介绍了在赴美交流抗击“非典”的过程和感受。通过回顾我国政府在应对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中的应对经验,使我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现状和应急管理体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胡军教授主讲的“少数民族政策研究”是以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云南为例,从公共管理中民族事物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民族团结、和谐相处之下的物质基础、心理基础、社会纽带及现实动力四个方面的深刻原因。PPT上漂亮的少数民族照片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
我院副院长雷庆教授主讲的“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对我们研究生来说应该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一场学术讲座。雷教授从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研究的一般过程以及学术论文撰写三大方面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一项严谨的学术研究过程。针对同学们研究生阶段即将面临的撰写学术论文的问题,雷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学术规范方面的相关内容及学术道德的五项原则,为我们撰写学术论文做了很好的指导。
我院留美归来的杨立华老师主讲了“美国政府管理”的学术报告。报告中阐述了美国政府管理的一些基本特点,使我们了解到美国政府管理的分权制衡体制、对个体人权和自由的尊重、法治社会、多元民主等思想,对我们认识美国公共管理体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李永新是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安稳的工作而是选择自己创业的道路。在他主讲的“企业持续成长之道”的讲座中,李永新根据自己创业的亲身经历论述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及企业持续发展的天敌。从创业的角度给了我们课本上不曾接触的知识。
除此之外,研究生阶段我还有幸参加了在我校举办的“应急管理与航空救援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知名大学的教授和该领域的专家围绕“应急管理与航空救援”中国的视角为主题进行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为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探索注入了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与北航师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探讨和互动,我们近距离的领略了知名专家和学者的风范,他们严谨的思维、广博的学识、谦和的态度给我很多启示。
研究生阶段的这些学术活动不仅涉及到本专业领域和实践的各个层面,也有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急管理等许多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和理论。通过参加这些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我个人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拓展,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让我领略到了专家学者的风采,做学问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受益匪浅。
3研究生学术活动报告总结
在研一期间,我们听了许多有丰富经验学者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广泛。听了这些学术报告,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这对我们以后的发展和学习生活起到指导作用,获益匪浅。
在《燃气轮机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的报告中,崔玉峰博士给我们介绍了燃气轮机的原理和主要应用领域,还讲了重型燃气轮机的发展,重点介绍了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这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国家的差距,目前形势严峻,面临巨大挑战,但也存在机遇,我们要加快步伐,发展自己。
徐葆华老师给我们作了《文化背景对理工学习的支持》的讲座,“打开一扇窗,总会有世界”,我们要体悟生命运作之道,除了饮食钱财之外,还要之道生活是增长所有美好事物的喜悦,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通人通儒学,不应将文理对立,要和谐为人。作为一名研究生更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文科知识。
在李增亮教授的《石油开发与作业新技术及装备简介》中,我们了解到了许多石油开发过程中用到的新技术及设备,比如,井下油水分离同井采油冷水新技术、井下直线电机驱动抽油泵新技术、电潜双螺杆泵新技术和水力驱动单螺杆泵装置新技术等,这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前言知识,收获颇多。
20XX年5月27日,刘永红教授给我们作了题为《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报告,给我们讲了许多经典的创新案例,使我们从中得以学习。我们还学习到了实现创新的方法有:解放思想;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要有需求,因为需求是创新的源泉;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分析是创新的钥匙;综合是创新的途径;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文献资料查阅与分析、综合;要具有吃苦耐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要合理利用计算机资源,坚信实践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要彻底摒弃替老师打工的想法等等。这对我们以后的创新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们还听了好多其他的学术报告,听了之后,我们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很多东西,它比书本上的学习更加生动,更容易让我们理解。通过这一年参加的学术活动,不仅在知识层面上进行了有效的扩充和深化,也在自身的学术能力上有着显著的提高,获益匪浅。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切实提高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我在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去奋斗。
4研究生学术活动总结
xx年x月x日晚上7点至9点,研究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举办的研究生学术讲座隆重举行。中国xx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xx级博士研究生、研工部老师徐伟在研究生院106会议室为各位观众带来了一场以“关于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这是研究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人文社科部经过一个月的策划、筹备而开展的学术讲座。现对此次讲座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希望征得改进意见,使得我们的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一、前期策划工作
此次研究生讲座的策划工作由人文社科部毛玲负责。前期联系老师,确定讲座主题和讲座时间,申请讲座场地;并且为讲座的执行工作制作部门分工明细表,落实个人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这些工作为讲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
二、宣传工作
此次讲座的宣传工作由蔡静森、郭龙负责。联系宣传部设计海报,制作横幅,打印调查问卷等工作有条不稳地完成,前期宣传工作充分而且及时。
三、讲座现场工作
人文社科部全体成员参与现场工作。聂媛媛和杜焕丽作为现场秩序维护者周到地安排各位观众入座;路桥参与会场布置工作和讲座记录工作;蔡静森和赵飒负责现场拍照工作;毛玲主持讲座。人文社科部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非常顺利地完成现场工作。
学术讲座现场,研科协的主席屈若枫,副主席张万鹏、徐大华、马赛都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研科协其他部门的同学都参与此次讲座。讲座的成功开展得益于全体成员的团队合作。
四、讲座效果
(一)讲座议程
1、主持人引导介绍本次讲座,介绍主讲人
2、发放调查问卷,反馈讲座建议
3、主讲人讲座
(1)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
(2)相关文件起草背景
(3)主讲人个人体会
4、寻找“乔布斯”——现场交流
5、问卷调查
(二)讲座效果
首先,主持人毛玲介绍了徐伟老师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和此次讲座的主题。
徐伟老师讲座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介绍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以及相关文件起草背景。第二,从身边的细小文化现象切入,分析文明和文化的现状。第三,谈个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第四,在当代大学文化中,如何实现自身的个性与共性发展。徐伟老师就个人的心得,和同学们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和文明所存在的区别,鼓励大学生积极的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知识,并且要敢于创新,体现自己的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统一。
徐伟老师的讲解激情四射、深具感染力,现场气氛活跃。在互动环节中,徐伟老师鼓励在场的观众相互交流,不仅单向向主讲人提问,并且鼓励现场各位同学之间开展讨论。现场观众十分活跃,全场参与讨论,气氛热烈,互动效果很好。
问卷调查环节中全体观众参与。各位观众为此次讲座的组织工作、主讲内容、讲座效果打分并提出意见。
本次讲座仅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讲座在一片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此次徐伟老师的讲座加深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他们对学术和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有人表示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讲座。
五、讲座后期工作
此次讲座结束后,后期工作由路桥负责撰写活动总结和新闻稿,郭龙汇总调查问卷并作出调查分析。
经过人文社科部全体人员的不断努力与拼搏,以及其他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此次讲座圆满落幕。此次研究生讲座虽圆满结束,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参与讲座的同学,感谢他们的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以及他们大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