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文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我读完《两只老鼠》这篇寓言故事后,我为那只自称为学者的老鼠的下场感到可悲可叹。它喜欢吹牛,自己腹中空空却还去嘲笑粮仓里的老鼠没有学问,最终死在自己的无知中,成了别人的笑柄。
子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如果我们总是自作聪明,不懂装懂,最终只能害人害已。有些人稍有成就,便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但是,事实证明这种人会一无所获。因此,我们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都必须要有诚实的态度。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迷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 我由此联想到孔子曾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然而,在我们身边,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因羞于脸面而不敢去问的人却不在少数,而这种心理和思想就大大抑制了我们的发展,抵消了同学们的才能和努力,使同学们的骄傲自满心理潜滋暗长,因而就没有了“无知感”、“求知欲”,“不知”便以为“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知。
然而,那些真正的学问家,因为懂得学无止境,所以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并不否认“生而知之”,但他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他多次谈到,他的成绩得益于虚心好学。正因为如此,孔子对于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然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可见,知识越是增加,“无知感”越是强烈,这就是有成就的伟人、学者们的普遍体会。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由此可知,如今的我们,就更应懂得学问的道理,难道我们还有理由“惑而不从师”吗? 掀开人类的行进史,从远古到现在,再到将来,都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由“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认识过程,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人类的发展,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有志者去开拓。
所以,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要有疑就问,有意识去问,有胆量去问。泰戈尔为自以为是的人画了这样一幅像:“青烟对天空夸口,灰烬对大地夸口,都以为它们是火的兄弟。"蒙田则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比喻成麦穗:“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藐视;但当它到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低垂下采,不露锋芒。” 因此,只有我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从而师之”,才会有所发展。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年级的时候,中午吃完午饭后,我正在做数学题目,有一道题目特别难做,我不知如何解答,陈中一已经做完,他要和我玩,可我作业还没有完成,怎么能和他玩呢,他看了一眼我的作业,说:“这题我已经做出了,拿去抄吧!”我很想抄,但又一想,我根本就不会做,万一老师问我解题方法,该如何回答呢?这不是不打自招吗?同样的题目出来我照样不会做?不能抄,决不能抄。于是,我下定决心不抄他的作业,继续认真地思考。过了一会儿,我还是做不出来,他又说:“免费抄答案都不要,真是笨蛋一个。”这时候,正巧爸爸来送衣服,我问爸爸该怎么做,他帮我审题,分析题意。在爸爸的点拨下,我恍然大悟,用正确的方法解答出了这道题目,更重要的是知道了解这类题目的方法与过程。我很开心。
从这件事情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读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感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数学老师给大家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难题,结果出人意料的有好几个人都在举手准备发言,我也是其中之一。老师用鼓励的口气喊我走上讲台进行板书,我可高兴坏了,于是像个得胜的将军一样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快速的在黑板上写起来。写着写着,自己越来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离正确答案还是有些相差,于是我尴尬地停下了手中的粉笔,站在了讲台前发愣。就在这时,我的眼前仿佛猛然映现出前一阵读过的《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
懂了,我终于彻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确,就像这道数学题一样,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熟悉的世界里,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熟知的领域,我们应该诚实地去面对一切,会就是会,懂就是懂,千万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如若这样,我们的飞船还怎么上天 ? 潜艇还怎么深入海底 ?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 , 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其实,丁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周游讲学,见两个小儿辩日,问其故,一个孩子说早上的太阳离我们近,中午时离我们远;而另一个孩子却反之。大名鼎鼎的孔夫子被俩小孩问住了,孔夫子老老实实地承认说:“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俩小儿嘲笑孔子。看来,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够知道一切,孔子是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他也有不知道的东西,但可贵的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向孩子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我们应该像孔子那样,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唯有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何况,我们是孤陋寡闻的小辈,在求学的路上,更应该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
人应该以诚实为本,茄子不开虚花,小孩子不说假话;大人一诺千金,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脚蹋实地,实事求是。记得一个作家曾经说过:“做一个诚实的人,胜似做一个有名气的,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人生在世,若无诚实的品德,那么,就如尸走肉,与动物没有什么样区别。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的义务,一个民族要兴旺,首要的是民族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做诚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