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北京的春戏》课后习题答案
1《北京的春戏》第一题答案
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老师来指导:
首先要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都写到了哪些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有哪些风俗习惯,然后把这些内容连起来,就会了解到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了。
答案供参考: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这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八过后大人们忙着预备过年所需的物品,孩子们则准备自己喜欢的杂拌儿、爆竹和各种玩意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要吃糖,天一擦黑,就放起了鞭炮。除夕这天非常热闹,家家酒肉飘香,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对联,屋里贴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除夕之夜家家灯火通宵,晚上要吃年夜饭、守岁。正月初一男人们到亲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许多寺院举办庙会。正月初六,多数铺户开张,人们在闲暇时间去逛庙会、逛天桥、听戏。元宵节到来时,处处张灯结彩,各色各样的花灯高高地挂了起来,小孩子们燃放起花炮,尽情地玩耍,人们在这一天都要吃元宵。正月十九北京的春节才宣告结束。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春节前夕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在过年时喜欢做的。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都是我们内心的企盼。
2《北京的春戏》第二题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右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老师来指导:
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朗读基调是欢快、喜庆、热烈的,语气是温馨、亲切、祥和的,语调是轻快、上扬的。朗读时注重抓住几个场景的描述,如“过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等场景,要有较强的画面感,语气喜庆、热烈,语调轻快、上扬,语速较快。另外,读时重点字词要加以突出,如“灯火通宵”“日夜不绝”“必定”“守岁”“截然不同”“高潮”“张灯结彩”“红火而美丽”等,用以体现春节的喜庆热闹与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2)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供参考: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3《北京的春戏》第三题答案
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老师来指导:
课文的第3自然段描写了小孩子过春节要做的几件大事,认真读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一看自己过春节时和北京的小孩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还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和同学交流后,将自已是怎样过春节的写下来。
答案供参考:
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对联和“福”字,一派新气象。特别高兴的事是爸爸从遥远的新疆赶了回来。
大年夜,家里热闹极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真正体会到了团圆的味道。我的收获最大,因为爸爸为我补上了生日礼物,他送我一辆精关的拼装赛车,我高兴极了。
4《北京的春戏》第四题答案
下面“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是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1.过年(原文略,见教材28~29页)
启发: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对过年的特殊感受——不特别喜欢过年。原因诸多,如,“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天天打扫剩菜”,守岁时“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等。同样是写过年习俗,本文与课文《北京的春节》所表达的感受截然不同。
2、除夕(原文略,见教材29页)
这篇短文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写了闽南老家除夕的情景,展示了老家过除夕的风俗习惯。同样是写除夕,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本文和上一篇短文却对此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写。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