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弄堂的味道作文

时间: 10-26 栏目:话题作文

1弄堂的味道

田子坊的弄堂和上海所有的弄堂有着共同的特点,所以上海人来到田子坊的弄堂既是熟悉,和我一样年龄的上海本地人说,他们小时候就是在这样氛围中长大的,又是陌生的,现在弄堂已经面目全非,保留下来的棚户区,多数是出租给外来的人,没有那么细致入微料理,弄堂风味就被破坏掉了;还有大多数的弄堂都在“拆”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其实,弄堂是一种人居的环境,是氛围,是一种气场,无论哪些人居住都要用心的维护,这种维护是长效的,不是一时的;是可持续的,不是一次性完结的;在日新月异的上海就更显觅足珍贵了。

田子坊的弄堂一律是干净的,无论是沿街的各家小铺摆出的形态各异的小桌小凳,还是居民家中用以带步的自行车,都是干干净净。我是在部队长大的,部队大院里的那种整齐划一,与眼前的情景是别样的文化,家家户户没有一样的窗户,甚至每个门,每个招牌都是各具风格的,组合在一个弄堂里,就变成一种别样的味道,这味道是分明是田子坊的。

其实除了原住户外,来这里的开店的大多数不是上海本地人,租客和房东们那么和谐而且统一的有了不成文的约定:保持着上海弄堂的风情,即使是招牌或者灯饰,或者外墙改造都要适应这里的氛围,在弄堂里做生意的人没有高声的叫卖,更没有拉客的现象,来坐坐,喝两杯吧!进店里来,也是浅浅的微笑,东西都展示在柜上,喜欢就看看吧!就恰似《花样年华》里张曼玉那妩媚的身形,背景是昏暗低调的夜灯,跳出来的是那么浓烈的旗袍,本是普通的弄堂,家家店都有好东西,漫步其中,难以割舍的流连透着干净的味道,这味道也就是在田子坊才有的。

弄堂虽小,摆多少桌子都没有拥挤的感觉,停靠N多的自行车也没有觉得杂乱,即使是正在装修的店面,装修的垃圾也是一小堆在不碍事的角落里堆放,这不能不归于弄堂里面的人自治能力了。我们在小区管理的时候经常是要求物业公司做到这样那样,而居民大多不肯按照指定的地点停靠车辆或者清除垃圾,而在田子坊窄窄的空间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或经营或欣赏或休闲或行走,却被这弄堂的味道所折服着,这味道是何等的穿透力!

走出弄堂的时候,仿佛身后远远飘过来一抹小夜曲。

2弄堂的味道

阳光透过头顶的那一小扇窗户照进来,黑暗的小屋里有了一分光亮,凌晨由机场赶过来没有细看的屋内情形渐渐清晰起来,两张桌子一个冰箱一张低矮的小床和无数装满东西的纸箱塞在这个仅有几平方的小屋里,一如想象中的凌乱、拥挤。

心情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如小屋一般低矮,板房外传来的邻居说话的声音也并不太令人心烦意乱,反而感觉到一种安静。

一开门,阳光照了下来,不足一米的巷子对面,剥落了红漆的的屋门紧闭。头顶没有天,各式的长竹竿占着,琳琅满目地挂满各家各色的被子衣裳,万国旗一样飘扬。曾经一提弄堂便熟知的味道也抢先入鼻。

在上海前前后后居留五六年,对于弄堂并没有什么其他更深刻的印象,最感触的就是这股叫人掩鼻的味道,隔宿小便积陈下来的臊。

住了一宿,用了马桶,终于知道这股味道是如何形成的了。要么是往水池下的下水道倒马桶时偷懒未冲净,要么就是哪个男人半夜起来对着下水道撒尿遗留的结果。

从未想过会住在这样的弄堂里。所以当朋友问,你能习惯么?还真真的有些吃不准,怕本来就积躁难安的心境会因了这样的环境而更加不见晴朗。

结果出乎意料。

倚着比自己一米六二的身高高不了五公分的门,站在飘着尿臊味和炒菜香混合的空气里,看看门口那口锁着“厨房”的铁柜子,端详眼前的光景,感受到的是一种奇异。

整整一个城市的数代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出生成长成熟老去,也偏偏是他们创造了这个国家目前最有活力的城市。

他们精明勤劳却饱受全国人民言辞上的非议。说不清的矛盾。

东厢,几个女人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聊天。

“五百美金呢。”

一句平常话像五百美金一样在窄窄的巷子上空散开。

“唷哦,四千多块呢。”有人搭腔。

“我看看。嗯,是感觉挺沉实,料子也好,和一般的就是不一样。”

有人拿过包在手上反复掂量观看。

“我儿子从意大利拿回来的。”主人补充。

……

滋啦,谁家的菜下锅了。

哗啦,谁家在洗衣服了。

胡啦,谁家在打牌了。

哎呀,谁家又在讨论什么提包衣服了。

……

老太太佝偻着腰出来晒被子,撤竿上被再上竿动作娴熟。

老头坐在门口戴着花镜叮当叮当修东西全神贯注。

年轻女孩儿抱着小狗走进自己的家门脸上溢满幸福的笑,手机上有两个人合影的大头贴。

年轻小伙子骑上电动车出了巷子,背着电脑包,赶着去写字楼上班。

小学生一男孩儿一女孩儿结伴,拎着书包边笑边闹,从门口跑过。

……

太阳照在楼上不知道谁家窗台的盆花上,也照在弄堂拐角小花坛里枝蔓兴盛的爬藤上。

弄堂里呆久了,最先闻到的味道反倒淡了,渐渐感受到的,是杂阵着五味却真实极了的生活味道。

3弄堂的滋味

家乡的弄堂是感性的,深入肌肤的,温暖地游荡在记忆的深处,而弄堂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觉,没有“暗香盈袖”的消魂,却一直缠在心间,退散不去,对家乡的眷念也如同曹雪芹对黛玉的偏爱一样,无关理由,却偏偏是心灵最深处的爱恋……

严格意义上来说,家乡的弄堂是算不得弄堂的,它既没有江南建筑的灵韵清秀,亦没有北京四合院的历史见证。它有的只是一些介于文物和废物之间的老房子,几条或是水泥,或是石子铺的沟壑般的弄底,再有就是一些老到不愿意搬进现代化高楼的老人。姥姥也是其中一员,因此我才得以闻着弄堂略带潮气的味道长大。这种味道是深入骨髓的,没有诗人所谓的扑鼻清幽,有的只是老住户们一点一点积累起的烟火人气。

弄堂早餐的味道是清新的,带着新打的豆浆的味儿。老住户们大都起得很早,五六点钟溜了早儿后,就会打发儿孙辈的起床去买早点。豆浆油条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壶浆就够一家人美美地喝上一早。当然,这是很有讲究的。据说各早点摊的特色都不一样,都有自己最拿手的绝活。但当我在姥爷的注视下喝下他特意从桥头买来的豆浆后,似乎并没有尝到什么特别值得用心良苦的价值,可是我感到了温暖的味道。

记忆犹新的味道,是弄堂里百家糖的味道。这是一特有的讲究。我小学时作文获了奖去姥姥家报喜。可没想到,这消息就像是插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弄堂。那些叫不上名字的爷爷奶奶们都挤到了姥姥家,一人给了我一颗糖,说是庆祝我的大喜事。说实话,那些糖真的不好吃。弄堂里的住户大多不富裕,给的糖也大多廉价,但那百家糖的味道却是让我一直难忘。尤其是来到这钢筋水泥把邻里关系封隔开来的深圳,那种味道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眷恋弄堂的味道,因为那里有家的味道,有烟火人气的味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