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
二、教学措施
1.注重实验预习,培养自学习惯
督促学生实验预习是搞好分组实验的保证。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抓好实验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忙乱现象,提高了实验效率。
2.指导规范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分组实验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学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识性甚至危险的错误,教师要在学生动手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交流和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写好实验报告,培养科学品质
实验报告是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途径。在实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没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实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在实验后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整理记录,完成实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认识的飞跃。对实验失败的学生,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修改实验报告。强调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中撰写社会实验报告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教学安排
章节周次实验类型实验名称
第一章
氮族元素第一周演示氨的喷泉实验
第一周演示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第三周分组氨的制取和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第二章
化学平衡第五周分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章
电离平衡第七周分组电解质溶液
第十周分组中和滴定
第四章
几种重要的金属第十二周演示铝箔的燃烧
第十二周演示铝跟氢氧化钠的反应
第十三周演示镁条在二氧化碳里燃烧
第十五周分组镁、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十五周演示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第十六周演示Fe3+的检验
第十八周分组原电池原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五章
烃第十九周演示甲烷的稳定性
第一周演示乙炔的制取和燃烧
第二周演示苯、甲苯和二甲苯分别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
第六章
烃的衍生物第五周演示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第六周演示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第九周演示苯酚与溴的反应,苯酚的显色反应
第十周演示乙醛的银镜反应
第十一周分组苯酚、乙醛的性质
第十二周分组乙酸乙酯的制取,肥皂的制取
第七章
糖类
油脂
蛋白质第十三周演示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第十三周演示葡萄糖与氢氧化铜的反应
第十五周分组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性质
第十六周演示蛋白质的盐析
第十八周分组蛋白质的性
篇二:孝感一中高二化学实验教学计划(856字)一、教学目的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总之,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
二、教学措施
1.注重实验预习,培养自学习惯
督促学生实验预习是搞好分组实验的保证。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抓好实验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忙乱现象,提高了实验效率。
2.指导规范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分组实验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学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识性甚至危险的错误,教师要在学生动手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交流和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写好实验报告,培养科学品质
实验报告是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途径。在实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没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实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在实验后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整理记录,完成实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认识的飞跃。对实验失败的学生,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修改实验报告。强调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中撰写社会实验报告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安排(略)
篇三:高二化学选修5实验教学计划(1554字)一、教学目的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总之,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
二、教学措施
1.注重实验预习,培养自学习惯
督促学生实验预习是搞好分组实验的保证。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抓好实验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忙乱现象,提高了实验效率。
2.指导规范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分组实验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学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识性甚至危险的错误,教师要在学生动手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交流和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写好实验报告,培养科学品质
实验报告是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途径。在实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没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实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在实验后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整理记录,完成实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认识的飞跃。对实验失败的学生,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修改实验报告。强调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中撰写社会实验报告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安排
周次 科目 实验名称
0 选修5第1章第17页 实验:1-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0选修5第1章第18页 实验:1-2苯甲酸的重结晶
0选修5第1章第19页 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
1选修1第1章第5页 实验:1-1葡萄糖的还原性
1选修5第2章第32页 实验:2-1乙炔的制取
2选修1第1章第7页 淀粉的水解
2选修5第2章第38页 实验:2-2探究烷基和苯环的相互作用对苯的同系物化学性质地影响
2选修5第2章第42页 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3选修1第1章第15页 实验:1-2蛋白质的盐析
3选修1第1章第15页 实验:1-2蛋白质的变性
3选修1第1章第16页 实验:1-2蛋白质的颜色反映
3选修5第3章第51页 实验:3-1乙醇的消去反应
3选修5第3章第52页 实验:3-2乙醇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
3选修5第3章第53页 实验:3-3苯酚的酸性
3选修5第3章第54页 实验:3-4苯酚与Br2的反应
4选修5第3章第57页 实验:3-5乙醛的银镜反应
4选修5第3章第57页 实验:3-6醛基的检验
5选修5第3章第60页 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酸性的强弱
5选修5第3章第62页 探究乙酸乙酯在中性、酸性和碱性溶液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水解速率
6选修1第3章第50页 不同条件下铁钉的腐蚀
6选修5第4章第80页 实验:4-1葡萄糖的还原性
6选修5第4章第80页 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
6选修5第4章第82页 蔗糖和麦芽糖的还原性实验
6选修5第4章第83页 探究用化学方法水解淀粉的条件
7选修1第3章第61页 聚乙烯塑料的软化和熔化
7选修5第4章第89页 实验:4-2蛋白质的盐析
7选修5第4章第89页实验:4-3蛋白质的变性9选修1第3章第64页
几种纤维的性质
篇四:高二化学实验教学计划(1127字)序号 教材编号 实 验 题 目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备注
1 SY-1-1 洪林转变成白磷
2 SY-1-2 喷泉实验
3 SY-1-3 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4 SY-1-4 氯化铵受热分解
5 SY-1-5 铵盐与碱的反应
6 SY-1-6 实验室制取氨
7 SY-1-7 铜与硝酸的反应
8 SY-2-1 大理石与盐酸醋酸的反应比较
9 SY-2-2 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
10 SY-2-3 双氧水的分解
11 SY-2-4 三氯化铁与硫氰化钾的反应
12 SY-2-5 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相互转化
13 SY-3-1 侧某物质的pH值
14 SY-3-2 中和滴定
15 SY-4-1 铝箔的燃烧
16 SY-4-2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7 SY-4-3 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18 SY-4-4 铝热反应
19 SY-4-5 氢氧化铝的生成与分解
20 SY-4-6 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
21 SY-4-7 铁和氯气的反应
22 SY-4-8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23 SY-4-9 三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4 SY-4-10 硫酸亚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5 SY-4-11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1)
26 SY-4-12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2)
27 SY-4-13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3)
28 SY-4-14 金属与酸的反应
29 SY-4-15 原电池实验
30 SY-5-1 甲烷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
31 SY-5-2 甲烷取代反应
32 SY-5-3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33 SY-5-4 乙烯的燃烧
34 SY-5-5 乙烯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
35 SY-5-6 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36 SY-5-7 乙炔的制取和燃烧
37 SY-5-8 乙炔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
38 SY-5-9 乙炔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39 SY-5-10 苯,甲苯,二甲苯分别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
40 SY-5-11 实验室蒸馏石油
41 SY-6-1 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42 SY-6-2 乙醇和钠的反应
43 SY-6-3 苯酚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44 SY-6-4 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作用
45 SY-6-5 苯酚与溴水反应
46 SY-6-6 苯酚的显色反应
47 SY-6-7 乙醛的银镜反应
48 SY-6-8 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
49 SY-6-9 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50 SY-6-10 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
51 SY-6-11 乙酸乙酯的水解
52 SY-7-1 银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的反应
53 SY-7-2 葡萄糖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54 SY-7-3 蔗糖能否发生银镜反应实验
55 SY-7-4 淀粉发生银镜反应实验
56 SY-7-5 判断纤维素水解产物还原性实验
57 SY-7-6 蛋白质盐析实验
58 SY-7-7 蛋白质变性实验
59 SY-7-8 鸡蛋白溶液与农硝酸反应
60 SY-8-1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溶解性实验(1)
61 SY-8-2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溶解性实验(2)
62 SY-8-3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热塑性和热固性实验
SY: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