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汉字危机作文
近日,在歌唱类选秀节目被叫停调整之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文化类节目横空出世。节目本着“拯救汉字危机”、“领略汉字之美”的理念,引起越来越多的观众注意。而“‘癞蛤蟆’难倒七成人”、“成人汉字书写低能”的话题,引起人们反思。更有网友调侃,“难道将来,写汉字会成为一种绝活?”在讨论和吐槽中,恰恰说明了国人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一种“汉字危机”。
提笔忘字,都是键盘惹的祸!记者近日从省教育厅获悉,从今年秋季起,我省中小学每周书法课不能少于一个课时。专家建议,在数码时代,我们要尽量少抽“电子鸦片”,避免汉字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努力打好这场“汉字保卫战”。
从兴趣班到课堂:书法教育普及指日可待
河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3年秋季起,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和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书法艺术课为主,一至九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书法艺术课程中每周至少安排一个课时的书法课,其中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个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要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教育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还可在美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
河南省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小学高级教师徐丽霞介绍,省实验小学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书法教学,学校目前开设有每周一次的书法课,聘请专业的书法老师授课。每学期还会举办书法比赛,假期还为学生们留书法作业,开学时举办假期作业的书法比赛。徐丽霞老师说:“老师们在板书过程中也要注意字体,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也能为孩子起到示范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省实验小学这样已将书法教育成功融入课堂的学校还是少数。多数学校还是在以“兴趣班”的形式进行书法教育。郑州市秦岭路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刘军选老师说:“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关键问题还是师资缺乏。”
据悉,此次我省对书法课教材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而为解决书法师资难题,从2013年起,省教育厅将建立河南省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基地,并持续开展书法教育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从打字回归手写:书法教育的价值在哪儿?
23岁的公务员小郑,小时候学过硬笔书法行书。他说:“小学学的都是工工整整的楷书,到了中学记笔记速度慢,妈妈就给我报了个书法兴趣班学行书,行书中有很多连笔和简化笔画的书写,学了之后对中学的学习很有帮助。写字速度加快,我不但上课时笔记记得又快又全,语文考试时时间也总是很充裕。”
徐丽霞老师表示,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这一举措能让更多学校和家长重视书写。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她,提到目前小学生的书写现状时说:“受电子产品的影响,如今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渐渐忽略了书写的重要性。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主要是为孩子打下热爱书写的基础,同时培养孩子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我教过那么多学生,发现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和性格都有影响。字体工整、书写规范的孩子大多数学习认真、做事稳重、有责任心,各科学习成绩也不错;字体潦草的孩子往往做事儿相对粗糙一些,容易马虎。”
用书写感受汉字魅力 传承传统文化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学博士黄修珠,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主持河南大学美术教育系的书法教育工作。黄修珠说:“书法教育进课堂,社会各界尤其是书法界呼吁了多年。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学校与教师只有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与实施,才能真正体现中小学推行书法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我省的书法发展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与其他省份比较,书法发展走得比较靠前。近几年,高校书法专业招生逐渐增多,但想让书法持续发展,肯定还是要在以中小学为主的基础教育上着手。书法作为基础教育,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很高的艺术层次,而是这种持续的教育使学生对传统审美有初步的整体认识。我个人很赞成这种实质性的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断层的衔接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
黄修珠说:“学习书法对人的性情、修养、气质有变换和重塑的作用,从微观来说,能提升个人气质,从宏观来说,对整个中华民族气质的提升也有一定帮助。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宝贵财富,书法教育不单单是写字课,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本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的爱护和传承。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后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回报,而前者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书法中所包含的不仅有书写技巧,更有中国的文化与哲学,年纪小的孩子们未必能透彻地领悟,但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一个人儒雅的气质就形成了。一周一次的书法课,还能让孩子们从繁忙的课业中走出来,劳逸结合,调节他们的身心健康。”
光明网做了一件好事,它的“汉字书写调查”,用确凿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85.20%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这是坏消息,也有好消息。高达96.4%的被调查者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决不能放弃”。
堪忧的是现实,欣慰的是情感。
汉字承载着历史记忆。书写汉字是感受中华文明和艺术精神的通道。但是,现在的汉字书写面临断流的危机。我们在焦虑:决不能放弃书法这门艺术的文化情感,能否改变“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的事实。
汉字书写下滑的原因
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分析起来,缘由种种。最直接的原因是物质文明发达之后,导致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
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20世纪50年代普及国民教育,“硬笔”也普及开来。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终究还是笔,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
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起初是计算机普及,继而网络覆盖,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这一次以“机”换“笔”,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字库里的汉字就蹦出来,省心又省力。
不论是被动裹挟还是主动顺应,20世纪的两次换笔,速度一次快过一次。处理文字的工具越来越进步,手段越来越便捷,效率越来越高。
当我们欣然陶醉科学技术之赐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传统文化联系的纽带正在断裂。三千多年的汉字书写,现在也成了“文化乡愁”。
汉字书写与中国文化
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向来是从蒙学开始。西周学童(当时叫“国子”,限于贵族子弟)的教育,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科,称为“六艺”,这些科目,与今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正相吻合。其中“书”这一科,包括汉字书写训练。此后,不论官学、私学,汉字书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科目,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古代的课吏、科举制度,曾对汉字书写教育、书法繁荣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1905年清朝取消科举制度,书写汉字主要依靠学校传薪续火。
汉字书写,首先是学,在老师、家长指导下学。照着字帖练习书写,古人称为“临帖”,现在叫“练字”。练字是学生的每日功课,古人称为“日课”,一本字帖需反复练习,这也是“学而时习之”的学。
在练字的过程中,学会使用毛笔,学会书写技巧,学会处理笔画结构之间各种组合关系,把字写得端正美观,笔画有力感,达到指挥如意的程度。这样的能力,古人称为“童子功”、“基本功”。古代很多大书家是以“功夫”著称,汉朝的“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陈朝书家智永,登楼不下,学书四十余年。
练字是一种手、眼、脑三者协调配合的学习活动,智力(设法把字写好)、观察力(细心比照字帖,发现自己的失误)、意志力(坚持“日课”),都可得到训练。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练字时,掌管记忆的脑前叶会特别活跃,所以,练字也是“练脑”,可以增强记忆力。
汉字的结构形态很复杂,而且许多汉字是一字多体(篆隶草行楷),要想把字写好,必须专心,必须细致。无形之中,培养了做事追求完美的态度,培养了认真的习惯。正如郭沫若1962年8月为《人民教育》题词所说的那样:“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汉字书写与中国美学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的审美训练始于练字,也是基本的、常规的审美训练。那些字帖都是传递美感的书法经典。练字就是审美训练。日积月累,潜隐默化,渐渐懂得典雅、天然、遒劲、雄浑、飘逸、清秀、险峻之类的风格特征,养成了审美意识。
林语堂1930年代著书向西方介绍中国的艺术,选书法为代表:“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汉字书写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未来的命运。
拯救汉字书写从基础教育入手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一应俱全,书法已见振兴的端倪。但是,如果不能接上中、小学习字教育的“地气”,提高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只能是良好的愿望。
拯救汉字书写,最切实际的可行路径是从基础教育入手。小学应设立毛笔写字课,中学、大学也要有相应的课程和要求,如书法篆刻、硬笔书法等等。教师和家长都要把书写作为对学生的一个要求。
一代代少年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训练之后,就会影响他们一生对书写审美的追求。推而广之,也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果能如此,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书写就不再只是一门技艺而是广大人民的习惯,不再只是学校里的课程而与国人的日常审美紧密相连。
随着汉字听写类节目的热播,我们遗忘汉字的种种窘境屡见不鲜,这种遗忘的速度令人咋舌的同时也令人反思。从公元前14世纪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小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变迁的简体字,汉字以其特有的创造方式和表现形式,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然而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电脑的出现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书写汉字似乎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提笔忘字,正在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普遍现象。
电脑的普及与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对汉字的认知要求越降越低,似乎可以只停留在读音层面。为了迅速有效的表达,大量的成语被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好、很好、非常好”这类的直白、简单的词语。汉字的造型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
这就像是患了“弗兰肯斯坦综合征”,为某个特定且有限的目的创造一台机器,可机器造好之后,我们却发现它有自己的主张,它不仅相当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能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
遗忘汉字的代价,是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是对书写阅读的思维方式的淡忘。遗忘之后的表现,却是人们在思想上对技术的追求与依赖。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在这个世界里,忽而是一个事件,忽而是另一个事件,这样的事件突然冒出来,转瞬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培根阐述的进步理念已经被技术进步的概念取代了。我们的目的不是减少愚昧、迷信和苦难,而是让我们自己去适应新技术的需要。”
网络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但给人心灵上所带来的满足感未必会超过以往。智能手机的普及能够使人随时进入网络世界,但同时也带来了注意力的破碎化。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注意力可以随时被打断,以往的写诗填词式的专注,在当今的社会,再难呈现。
随着电视、网络的发展,人们高呼“读图时代”的到来,但图像式的思维方式,迫使成人把孩子式即刻满足的需要和对后果漠不关心的接受方式视为正常。图画要求我们诉诸感情,而不是理智,它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而文字培养我们的,正是选择、比较、思考的能力。
遗忘几个汉字不可怕,但丢掉汉字的美让人心痛,丢掉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令人担忧,丢掉文字所培养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才最可怕。
因此,在我们习惯了通过敲击写出汉字的同时,试着拿起笔,把它呈现在纸面上,因为它不仅仅是汉字,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
2007年9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一家中学生杂志封底题词,把“风毕正茂”的“茂”字下部“戊”写成了“戍”。这一个错字,被文人炒得沸沸扬扬,似乎成了一个“文化事件”。人们争论着:名人应不该写错字?写了错字的自我态度?她的写法是否是错字?为其辨护,为其揭短,争争吵吵。找出造成错字的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名人还是普通人写错字是不可避免的事。近些年来,发现写错字的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是现在有些年轻人,从小就没有受到汉字书写的基本功训练,从小就养成了写错字的习惯。进入社会之后,已为成年人注重于计算机的应用,而对汉字书写根本就不重视。这是造成汉字书写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在王选、王永民等一大批专家辛勤努力下,使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青少年率先进入计算机技术领域,手指敲打健盘书写汉字。计算机打字己成为现实中学习、办公、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年轻一代,许多人不再用手掐着笔杆在纸上画来画去而是用双手在键盘上打字。计算机打字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计算机打字对青少年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对汉字只要认知用拼音输入法就能将汉字打出来,不需要了解字的间架结构、笔画与笔顺,每个字怎样写法在计算机上打字关系不大。因此,人们就不太注意去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所以,在现今的青少年中书写汉字出现几个错字是不足为奇的。有人预言:现在己进入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时代,文字信息的传输和存储都由计算机完成,未来的世界不再需要用笔在纸上忙录了,笔和纸都无用了。这是取消笔和纸不用手写字的遐想。由此看来,汉字书写己陷入危机。“书写危机”之说并耸人听闻。汉字书写在中小学生的世界里从形式到内容出现了空前的颠覆。翻开一些学生.作业本,干净整洁的作业寥寥无几,错别字层出不穷。学生如此,许多知名度很高的演艺界名星们也莫不如此,只要留意一下他们的签名和作为电视嘉宾在题板上写的几个汉字就一目了然了。可以肯定地说,现今,从中央到地方、从精英人物到普通百姓,其汉字书写水平(并非指使用毛笔的书法水平)是一代不如一代。人们的汉字书写水平正在每况愈下,不仅社会上青年人写字差、学生写字能力差、连某些教师和某些公务人员写字水平也差。这不能不说这是我国汉字书写的倒退而悲哀!
计算机打字对于汉字书写产生极大地冲击。计算机打字又快又好,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不能放弃汉字书写的练习,不能抛弃老祖宗创造的传统文化。汉字仍然是我们书面语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手写字在生活中的某些作用计算机还是不能替代的。汉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我们祖先在几千年漫长历史中经过创造和不断完善才有今天的汉字。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汉字书写演变的历史。汉字及其书法艺术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放弃汉字书写或者失去了汉字,那就很可能彻底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字如其人。汉字书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素养。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一手好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道德和文化底蕴。青年人应下点功夫把汉字写好。汉字书写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技能,更是文化修养的体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振兴中华、弘扬我们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就要研究重视我们的汉字,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小学开始设立学习汉字书写课程。学习汉字书写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小学的老师和家长在孩子开始接触汉字的时候,就教他们端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书写的笔画笔顺,从小时就打下汉字书写的良好基础。在许多地方,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写字课”,小学有这种情况,中学则更为普遍。一位中学教导主任对我说,现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中考、高考升学率上,学生写字好坏对升学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占用课时专门练习写字实在不值得。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问题,还得从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入手,并加强对书法教学的管理。常言道:打铁先得本身硬。要使学生写好字,教师首先必须练就过硬的基本功,才能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加强师资培训是开展书法教学的当务之急。国家教育部已着手制定了《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等级和考核办法》。广东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省所有中小学都必须开设书法课,书法课将成为广东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国家己开始重视和加强对中小学的汉字书写教学,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深信在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全社会的积极支持,汉字书写文化将会发扬光大,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将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