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

时间: 03-16 栏目:话题作文
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一:历史宝鉴--读余秋雨之《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1795字)

浩瀚的历史,带给我们无数启迪,曾经用生命换来的殷殷告诫,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读余秋雨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让我得到这样的人生感悟。

散文讲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关于皇帝们的故事。他以朴实的文字,柔和的话语,带有前瞻性的思想,富有哲理的思维描述了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介绍了清代帝王的功过得失,将康熙与慈禧作对比,发出了一个王朝兴衰荣辱的历史感叹。

就说康熙皇帝吧,他一登基就有无数多的问题摆在面前。清兵入关才几年,一个偌大的国家等待着一个明君的出现。康熙没有让祖宗失望,造就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清帝国。他八岁称帝,十四岁亲政,面对当时的内忧外患,十六岁果断地除掉了一直干预朝政的权臣鳌拜,扫清了他施政中的第一块顽石,为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仅仅四年后,康熙又开始策划削落三藩,去接触即便是祖上也无可奈何的大将吴三桂,在吴三桂叛乱发动之前,他就先发制人,迅速出击,让沉睡了三十年的清军重新焕发生机,指挥着明末曾让汉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再一次消灭了兵力最强的汉军,给国家未来的治理铺平了道路。猛烈地打击对统治有威胁的敌人,抗沙俄,定版图,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收复台湾,亲征蒙古噶尔丹,册封达赖喇嘛,他让大清的皇威遍布蒙古大漠,深入西南边陲,直达青藏高原。当然,如果康熙帝单凭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便不会被后人称作“千古一帝”了。他不仅“武功”显赫,在“文治”上也十分卓着,为了使满汉和谐共处,他广纳天下英才,开设博学鸿辞科,招集汉族知识分子,编制了延用至今的《康熙字典》;当许多汉人瞧不起北方蛮夷之时,康熙帝却已学了大量的汉文典籍,让汉儒们也自叹不如;正当有不少前朝旧臣在苦心密谋反清复明时,他早就笼络了汉族的文人学者修定《明史》,总结明亡清兴的历史教训,使《明史》成为二十五史中最完整的一部;他还驾临凤阳,在明朝祖地亲自祭拜朱元璋,妥善安置朱氏后人,既让时人称道,也给后人为他的胸襟、气魄所折服。

余秋雨先生像一个说书人,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证据,以“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方式将清朝历代皇帝之事娓娓道来,将大块的真实叙述与零星的数件事情穿插一起,配以精辟的论说,把每一个帝王的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正如“秋雨”之名,梧桐落叶潇潇雨滴落心头,一阵寒意入骨,却清醒了许多,透彻了良多,感悟了很多。

然而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妄自尊大的乾隆拒绝了英使马夏尔尼的通商谈判,使中国失去了接触西方科学技术的大好机会。其祖父康熙帝收复台湾后曾打开沿海通商口岸,解除海禁,可是乾隆却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在康熙朝,康熙本人一心为国家繁荣作努力,积极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将欧洲传教士请入宫中,请教天文、生物知识,接受物理、欧氏几何的指导,闲暇时还致力于天花疾病的研究。他对西方诚恳的接纳使大清成为当时屹立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在铲除吴三桂和噶尔丹中,红衣大炮多次派上用场,他不仅购买大炮、研制火药,还将外国使者进贡的战舰模型投入生产,从而成功地战胜了台湾水师。相比之下,乾隆皇帝只会与纪晓岚吟诗作对,与和|收藏古董字画,还劳民伤财地七下江南,花天酒地。

读完全文,不禁对余秋雨的语言的驾驭感到由衷的钦佩,利剑般的目光洞察出中一个王朝的成败功过,读此文,既是一种语言的培养,也是文化的学习,更是为人、执政、治国、兴邦的历史宝鉴。阅读之后,豁然开朗。各种想法接连涌现,不断爆发出来。虽难以言表,但却对真谛的领会满怀欣喜。我想这就是作者的过人之处吧。这是我第一次在阅读历史性散文有的触动,竟是如此的发人深省。

文字之美正如武林高人的深厚内功,一道道真气由内而外的散发,虽徐徐流出,向读者心中缓缓输入,但是顺畅地打入丹田,聚之紫府,渐渐地遍布周身各处,细细地品味慢慢地读,感到一股纯厚至阳的内力源源不断,温暖全身,通篇毕览,功力方收,精神为之一振。

《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次辉煌与过后的衰败。不单是清朝,一个王朝的诞生:总是威风凛凛地一路杀来,短暂地出了几位经天纬地的君王之后,瞬间的绚烂又重新走向没落,无能又自负的子孙一点一点吃掉老祖宗的基业,毁掉先烈们浴血奋战方打下的江山,最后灭亡。一个王朝的背影有兴和衰,荣与辱,成与败,还有不尽的历史教训,在教训中得到借鉴,在借鉴中取得进步,这也许是此文的意义吧。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读一读余秋雨的这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或许,你也能从中探求得自己的历史宝鉴。

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二:《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1589字)

忘了是去年还是前年,老姨、叔叔他们去叔叔的老家河北,说要去避暑山庄,还问了问我去不去。我当时实在没什么兴趣,心想还不如在家吹吹空调呢!于是就没去。现在想想的确有点遗憾。

避暑山庄,这对于我是个陌生的地方,但我却常常读到或听到一些关于它的言论,也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见到过。我知道这是清代皇帝的行宫,其他的就没什么了解了。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之后,才对这座建筑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有了许多感叹。

很不夸张的说,除了课本上必读的课文,我自己几乎从没读过这样的文章,或者说这样的散文。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是对于避暑山庄的,也是对清朝的,还有对中国整个古代史的。也许我对于这么大的一个话题理解的还不够,但我认为我已经能够读懂一些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的感情了,这是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惋惜。

避暑山庄是康熙皇帝修建的。康熙,我了解他是通过一部影视作品《康熙王朝》。我相信,既然是影视作品,就一定会对真实的历史进行或多或少的改编,所以,我了解的康熙是一个表面的康熙,是各种光环所笼罩下的康熙。我认为,康熙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年轻的他铲除了鳌拜势力、吴三桂势力,仅这两点便足以使我对他产生钦佩之情。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这样说道:“他等于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他成熟了,眼前几乎找不到什么对手,但他还是经常骑着马,在中国北方的山林草泽间徘徊,这是他祖辈崛起的所在,他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命和事业的依托点。”

我想,避暑山庄对于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避暑山庄其实就是康熙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哪个更高明些呢?”

我认为,避暑山庄是他苦心经营的一个文化安居地。在避暑山庄,他不仅仅只是休息,而是同时也在用心的学习。他作为一个满族人,不但把热忱献给了满族文化,更是潜心研究了汉族的文化。即使如此,他还不满足,依然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如此勤奋的一个皇帝,我们是不是应该称赞一番呢?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汉族文化逐渐接纳了满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渐渐融合,汉族不再犀利地排斥满族,这更像一个大家了。他对于文化的重视,是我们不得不拍手叫好的。而避暑山庄便成为了记载他诸多功绩的地方。避暑山庄里有许多石碑,上面记载着皇帝们的光辉事迹。

康熙之后,雍正、乾隆等等皇帝也在此留下了许多印记,但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依然是这个建筑的创建人,“避暑山庄”四个字的执笔者,一个勤奋智慧的皇帝--康熙。

他留给我们许多,如文化的融合,且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就是在写这文化的。但是,这好不容易被融合的文化,到了清末之后,却又渐渐失去了平衡。以至于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自杀。

当一种文化流逝的时候,“总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打下最后一个句点。”这句话,读起来真的不是滋味。

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想想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用得着为什么文化的事着急吗?也许,理论上不用。就算用,一己之力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重要的不是用还是不用,而是我们内心到底有没有这个概念。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写得再好,不能唤起真正的效应,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作为一个读了文章后自认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又怎能放弃这样一个洗涤自己的机会呢?只要我们的心中有文化根源,那么这种文化决不会消逝!

想到这里,杯中的茶已经渐渐失去温度,夜也已经更深了。我没有想过用一些时间来进行阅读,进行思考究竟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此时此刻,我并不觉得这些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了,而是觉得这一段时间我的内心很充足。我不知道其他人在这个时间在做什么,也许是沉迷在血腥的网络游戏中,也许是悠闲地听着音乐,也许是认真地学习。就连平常的这个时间的我,也许都是在做一些消遣的事。时间总是这样,当它不知不觉地从你身边溜走时,才发现它的珍贵。事实证明,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会让自己更加愉悦。

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三:--读《一个王朝的背影》后随感(1152字)

推荐的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只看了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其中有一点很赞同:“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饱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逐渐引伸出来的,带有很多盲目性……”我们以汉族自居、自傲,我们总是以推翻以满人统治的清朝政府而自鸣得意觉得这是历史上一大留芳百世的青史,这种民族正统论常常令我们看不清许多不可违避的历史事实,蒙上了心智的汉族人,又会用一种不屑的口吻去对那不属于汉人统治的历史进行贬头贬尾,也许这也是我们的前人留于我们最有民族感,历史感,但也是最蹩足的批评艺术。

我们汉人其实是最学不好哲学的,因为哲学让我们明智,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而我们汉人却沉溺于“民族正统论”不能自拔,常常是“世间唯我是大的”的偏执理念作祟,所以那种所谓的“侵权”“侵族”会随着自然条件而反射般地投影在脑子里,那种民族的正义感也因此义愤填膺,挑拨着众多的汉人“反清复明”。其实那些所谓的反清复明者,从未正眼看过一代皇帝康熙的英明善断,英勇神武;从未真正看清在历史受到参改的必然背后,是因为有一位博学多才、始终保持着无比亲和汉族文化的皇帝在指点江山,其实历史的改变是必然的!任何的荒诞颓废的政权,终于是会被开明充满生机的新政权所代替,所以反清复明者,最终也反不了清,当然更复不了明!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不会因为少数人的阻碍而停止转动,所以,汉族人的“民族正统论”,也被历史的车轮滚滚辗过,辗得粉身碎骨,辗得毫无颜面!当康熙用“大文化”观收买了汉族文人的心的同时,其实也是汉族文化接纳一个非汉族民族统治的开始。所以康熙是聪明的!正如余秋雨所说的,满族是中国的满族,中国不是汉人的中国,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的中国的古代历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开明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的汉族人中国人感到骄傲。

通过承德的避暑山庄,透视了一代清朝盛世的敏华见证了一代清君的叱咤风云与艰辛创业,所以余秋雨在书中说:避暑山庄其实就是康熙皇帝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那个更高明些呢?而确实康熙也用自己的一生修筑着一座无形的长城--“修德安民”,软硬兼施,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确实不能不说康熙的高明!然而眼前那道道地地的园林和寺庙,道道地地的休息和祈祷,军事和政治消解得那样烟水葱茏、慈眉善目,如果不是那些山庄中的石碑和楹联我们甚至连可以疑惑的痕迹都找不到。确实,透视一个王朝的背影,我们该怎么延续我们的民族正统论呢,我们不该为这样的一代皇帝而喝彩吗?

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四:秋雨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1167字)

不得不佩服余秋雨先生是学者中的王牌人物,他会把复杂的思考融入细腻精湛的笔端。无拘无束,肆意挥洒,一派无招胜有招的高远境界,跃然于纸上,这也是无数做学问的人们所极力追求的。貌似平凡的旅游,让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次次触发他抒写的灵感。虽然热河避暑山庄是众所周知的满清皇家园林,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是让游客放松的旅游宝地。但是在秋雨先生的眼中,这座庄园不仅体现了皇室的奢华,却也衬托了一个王朝所遗留的历史烙印,驱之不走,挥之不去。

六百多年前,伟大的汉族革命先驱,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战士”朱元璋先生赶走了野蛮的蒙古人,建立了两百七十多年的大明王朝。却想不到,最终天下又落到被历史遗忘的金人手中,从此进入了颇受争议的满清专制时代。可是清朝真的那么差劲吗?其实清朝不仅不差,反而是历史上一个差一点就做到科技先行的封建王朝,只是康熙帝没有普及到群众中间,这是他的失误。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满汉关系问题。

在清朝的历史中,满汉关系问题往往会牵一发动全身,把前朝的旧账翻出来一起算。常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及电视剧,会发现“反清复明”这个词汇在《书剑恩仇录》、《鹿鼎记》等作品中出现频率特高。过去看到这些英雄们总是能有组织有预谋的进行反革命活动,且每每出奇制胜都会让人感到过瘾。因为英雄就是英雄,英雄是只会耍帅不会出丑的。后来才发现金庸先生对于“英雄们”的反讽意图是很明显的,结果都是革命没成,反而内部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纠葛,最后是有的死,有的伤,有的归隐,也有的出家,不明不白,一塌糊涂……纵使八国联军不轰开中国的大门,这早晚也会成为大清亡国的核心原因,自己窝里斗的一团糟,外人岂不趁虚而入呢?落后、愚昧、无知可能是这个王朝走向衰落的外因,民族之间产生矛盾恐怕才是内因,就这样赤裸裸地翻开了近代中国的血泪史……

康熙皇帝能成为千古一帝不仅仅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皇帝,而是在民族矛盾问题上是解决的最漂亮的。他对汉族知识分子谦卑恭敬,礼贤下士,尊重并学习汉族的文化,甚至强过当时的杰出学者们,这是他高明并值得钦佩之处,令人钦佩!避暑山庄也曾经是他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地方,年仅十七岁的他就考虑了如何干掉鳌拜的重大决策,为后来他能顺利的去策划平三番,收台湾,三征葛尔丹这些重大战事打下深厚的基础。

虽然,这座皇家园林记载了这个王朝辉煌的一页,可是却离我们很遥远了。清政府给后人的印象总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避暑山庄深深烙印下的,其实还是这个王朝疲劳、无奈、倾颓的背影而已。仿佛它的存在成为了全世界的众矢之的,告知我们大汉族还是大满族的天下都是不存在的!如果凝聚力失去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就算是彻底完蛋了。历史终归要走向文明的进程,我们的民族和民族之间是要有一种外界的压力才能强制的融合在一起。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形成永不分离,日益壮大的中华民族!

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五:《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995字)

清朝,一个逝去的年代。在这个没落朝代的背后,有多少人赞扬它,有多少人唾弃它。想起它。我会倾刻泪流满面,也许是欣喜,亦或是忧伤。

初中上历史课,老师每每讲到清朝中期都是神采飞扬,激扬澎湃。时间往后退,尽是血泪。老师哭,学生也跟着哭。在单纯的孩子眼里,不仅有悲哀,还有怜悯。而老师,或许还隐藏了丝丝痛恨吧!

清朝,是个功过无数的朝代。后来的人定位为:一个让所以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朝代,亦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视为耻辱的朝代。

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选自《山居笔记》。大约有30来页的字,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就是这不长不短的文章让我对清朝又爱又恨。首先作者的知识底蕴让我这骨灰级的清史迷十分佩服,其次他的文章笔墨更让我为之震撼。仅仅只是一座很凄凉的皇家园林,四面叠嶂,雾云笼罩的承德避暑山庄在余秋雨眼里竟会变成一个端坐在眼前受万人睹目的九龙榻。这九龙榻既是九五之尊的象征,也是让皇帝在孤独脆弱的时候可以休息的靠背椅。

看到这里也会想象皇帝累了、倦了,想念着承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可以化作灵魂的寄托。虽然没能有缘迈进承德避暑山庄的大门,但踏上紫禁城的第一块青砖起就能感受到庄严肃穆的皇宫的压抑感。皇帝久居深宫,难怪想抽身逃离那些惹人头痛的烦琐事物,携来百侣,泛舟于庄内碧湖之上,微风拂面,煮酒论天下,引吭高歌,好不惬意!

清末,是在旧社会时期生活过的人们都不愿回顾的历史,一条条像生死契约一般的卖国协议,巨额赔款让百姓叫苦连天,政府不想自己掏腰包,想尽一切招数剥削榨尽老百姓,哪怕是一枚铜钱。

清朝的存在,或许在汉人心中是一个根本不允许存在的东西。中华民族要汉人统治才算天经地义,即使是篡谋夺位。满人,汉人眼中的蛮夷,这外来异族人统治的国家很是让人反感。特别是在清末,汉人们更是觉得满人天生卑奴血统,不懂得抵抗,不知道拼搏,只一枪一炮就能让他们跪地求饶,舍去自己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尊严,不只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民族的。偌大的中国转眼之间在风雨中飘摇,破落不堪,如何让人甘心。尽管康乾盛世让大清在世界上辉煌了那么一瞬间,而人们更愿意把那段苦不堪言的历史铭记在心间,片面的全盘否定这个让人琢磨不定的朝代以及把掌它的每个孤家寡人。

末了,想大声读出文章的最后一句经典语句------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读罢荡气回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