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二年级识字6教学反思

时间: 02-07 栏目:反思
二年级识字6教学反思一: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课后教学反思

《识字6》以词串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祖国大地不同地区颇具特色的风情。这些词串组成的韵语,内涵丰富,展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凭借图画,诵读词串,不仅可以认识本课的生字,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关于本课教学的有效性,现在反思如下

一、激趣导入: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气氛、情境创设等外在因素,因此,其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他们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学得消极,被动。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

上课伊始,我请学生看优美的画面,并充满激情地说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一番,好,我们出发了!”课文导入直观、自然。课伊始,趣即生。学生充满了好奇心,马上就被老师给吸引过来,使整堂课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兴趣盎然地学。

二、批文入境: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带他们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风景秀丽的江南,细雨蒙蒙,杏花格外娇艳;海岛盛夏,骄阳似火,高大的椰树绿荫如盖; 塞北秋风瑟瑟,骏马在草原上奔腾;冰雪覆盖的高原上,牦牛在缓慢前进。课堂上,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介绍风光美景,设计了“我是小导游”的环节,学生的语句完整,语言丰富,仿佛真的当上了小导游,正向大家介绍美景呢。最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风光,并让他们用词串的形式写了下来。如果能同时配上相关的音乐《天堂》等,生动的画面,各具风情的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体验,让学生被深深打动,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读中悟情:

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中一个个词组成了一个诗篇、一幅图景,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韵味。如果能给学生的朗读配上音乐。如,朗读“塞北”这一组词串时,配上一段塞北风情的音乐,学生会读得更高昂、激扬;在朗读“江南”这组词串时,如果配上一段江南风情的柔和些的音乐,学生就会读得轻柔、悠扬。让学生入情入境,以感情朗读的方式外现表达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有效果。


二年级识字6教学反思二:《识字6》教学反思(777字)

《识字6》是一组介绍动物的词串,本课识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孩子们引入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教材介绍了12种动物,这些动物孩子们大多数都已经认识了,课前我再请学生收集资料,更深一步地了解这些动物。

教学中,我运用自主学习的策略,充分调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去识字,使认识事物和识字同步发展。课堂上,我就放手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熟悉的动物。孩子们都很喜欢动物,所以课前的预习很充分,课堂上气氛也很热烈。

我认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做到有情趣。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弥补他们生活经验的不足,更能诱发他们学习新字的饱满热情。课的开始,我先出示绿树成荫的森林图片,创设走进森林王国的情境,告诉小朋友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然后出示填空:“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 , , ……”开火车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先请学生加上怎样的,比如:凶猛的老虎、威风的狮子、美丽的孔雀、机灵的猴子。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些动物在干什么。学生在仔细看图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想象,句子也说得比较生动。如:机灵的小猴在树上跳来跳去,还一个劲地冲我做鬼脸呢!美丽的丹顶鹤在河边照镜子。……

每一堂课,我都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所以,我会准备好各种问题,让孩子们来尽情发挥,尽情表达。比如,我让孩子们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样子,让孩子们想象动物们的活动场景,说说它们的生活习性等等。这样的课堂,既充满着求知的氛围,又给孩子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

当然在教学中,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本课生字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学,让孩子们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把自己学会的字介绍给大家,针对有难度的,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学。这样扶与放的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生字,又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年级识字6教学反思三:二年级《识字六》教学反思(401字)

本课是六个关于团结的谚语。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谚语,所以很感兴趣。在预习的时候基本上已经会背了。今天上课时已经晚了,所以我没有进行读,而是直接让学生反馈觉得哪句最难读,然后请会读的学生领读几次。第二步则是你喜欢哪一句,说出理由再来领读。学生有的说因为喜欢树,因为喜欢]花,只有一个学生说因为喜欢大家团结。我当时还觉得是因为孩子的解读课文的不同,所以认同了他们不同的看法。课下回想才觉得这里好像中间应该加一个,理解谚语的过程: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理解哪则谚语。这样一来,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得知学生对谚语的理解程度,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讲解。这样也不会造成下一步理解上的更大差异。虽然讲究每生的认知不同,可是从回答来看,这区别也太大了,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些谚语的真正意义。当时一来由于时间紧,二来由于学生已经估会背了,所以心中很高兴,竟然越过了这个重要的环节。好在有明天第二节课进行补救。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