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2014年校本培训反思

时间: 09-29 栏目:反思
反思一:2014年校本培训反思

听了XXX老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上、二上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校本培训,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种种不足,我觉得以后教学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重视领会编辑意图,这是深挖教材,过好教材关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专题组织教材,我们在备课时也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很好领会编辑意图,明确每单元、每课的目标,围绕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其次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再次认真钻研单元训练目标和教学参考。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重新定位阅读课文教学模式。
  
以往阅读课文教学无外乎三步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方法。新课改形势下精读教学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初读、自读课文,疏通词句、知其事(即讲了什么事)。第二再读课文,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为什么受感动?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第三同学之间交流,教师适当点拨。采用批、画、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能够自己投入到读、思、练、议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弄清楚你所批画句段是什么、在何处?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会使你受感动?(研究写作方法)这些都可以在一个环节完成,有感动,还能传达自己的感动。
  
三、淡化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必要进行繁琐的课文分析、人文教学,要强化对语言的积累运用,写法揣摩、迁移及学法的习得。

①重视语言积累运用。可以让学生摘抄课文中打动自己的词、句、段,从而积累语言。②重视写法揣摩、迁移。应该借助文本语言(教师、范读、朗读指导,抓比喻句、拟人句体会)。从整体上很好的朗读,再在整体朗读基础上,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凸现人物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心中的人物形象高大起来。③强化对表达方法的理解运用,即归纳可学可用之处,使学生学法上有所习得。可以适时进行小练笔,一个词语、一句话、一小段都可以,不必在课尾去做,与方法的习得一样可贯穿于整堂课,随时去做。
  
总之,通过校本培训我深切地认识到:钻研新教材,推进新课改势在必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加强语言教学,加强阅读教学容量,讲求实教,才能促进新课改深入发展。


反思二:2014年校本培训反思

为期两天的第七次校本培训结束了。第一天安排几位华师大的教授给老师们做了关于新课改的讲座;第二天安排安医大的教授进行一场心理讲座。因为每半天都要签字检查,所以多数老师都到了,会场秩序也算井然。说真的,讲座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新意,不少老师跟我一样,结束时长舒一口气——终于结束了。培训会的最后,每个教研组都安排一位老师上台发言讲学习的感受,结果全部都“受益匪浅”——这是很自然的,大家都习惯于这样。

据说,组织单位员工培训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在不久前,我国还拟规定要从企业员工的工资中提取一定的培训费,以保障员工学习培训的权利。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老师培训更是不可缺少。国家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费用肯定不是个小数字。以前教师培训多是教育主管部门安排,效果不好,所以现在出来个新的培训方式——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自然把培训的开支转移到了学校。据说一中每年用于培训的费用超过10万元。这些开支,除了支付所谓知名教授的讲课费以外,还有相关部门领导到场的出场费、指导费用等。如果这些培训的费用平摊在每位老师身上,每年每位老师高达数百元。几百老师每人花费数百元,仅仅只能听几天的课,这培训的费用确实太昂贵了。这些费用如果让老师们用来买些专业书籍,或者在网上图书馆办个阅览证,也或是用这些经费来资助老师们从事教育科研,或许对老师的提高更有帮助。

培训过程中,很多老师带着笔记本在认真的记录,这多少让我感到些悲哀。中国从来不缺乏爱学习的学生,但极度缺乏有思想的老师。我们习惯于听话,听领导的话、听专家的话。为了不忘记他们的话,所以要记在本子上。很多人知道那些所谓权威的话,不少都是废话、都是扯淡,但我们还是会违心的接受它们。不说实话,习惯说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去年因为一个叫范跑跑的教师在地震中逃跑,后来在网上发帖说了不少关于道德标准的大实话,立刻便引来了骂声一片。骂的最有分量的当属教育部的一位发言人,说范老师是“无耻”,搞的范老师立马丢了饭碗。可见这个社会是容不得大家说实话的,明哲保身才是中国人的做事原则。

听课过程中,给我留下的记忆虽然不多,但在教授提供的内容中,有个故事却让我思考很多。这个故事说的是1979年,中美互派教育代表团考察对方的基础教育,回去以后各自都得出预言——中国因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30年后在科技领域中将全面超过美国——显然这个预言失败了。为什么我们的科技还落后于美国,为什么美国30年的时间里培养出来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们一个也没有?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有问题。课程设置和教师观念落后,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死读书读死书等等,把学生的创造性都扼杀了。教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记得30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全社会提倡尊师重教,于是这才有了中国教育的春天。那时候的中国教育不会比现在更先进,但当时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没有人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怎么不好,很多学子立志长大后当老师献身教育事业。30年过去了,中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些成就没有了中国教师和教育的功劳,但科技落后却成了中国教师和教育的罪过。我不明白科技落后为什么就一定是教师和教育出了问题,为什么不是其他因素呢?比如落后的制度和文化因素阻止了科技创新。试想一个连说真话都不能容忍的社会,怎么会有创造力?可是偏偏舆论就一边倒的说就是教育和教师惹得祸。更有些教授明确指出是基础教育惹得祸!中国教师辛辛苦苦努力30年,得到社会的回报就是批评甚至谩骂。现在什么人都可以批评老师、批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老师和基础教育。在这个社会,中小学老师已经完全没有了尊严,尊师重教的风气也已荡然无存,教育正在被边缘化,教师正在成为弱势群体。

当行人不走斑马线穿越马路时,人们会说这是行人素质低下,很少有人去批评道路规划者为什么不给行人多留点过路的通道——我们的社会常常是为了权势阶层的利益不惜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的舆论也是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


反思三:2014年校本培训反思

通过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校本培训,让我受宜非浅,感触很深;其中在新课程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后反思,二次备课。

现就课后反思,二次备课心得总结如下:传统的备课,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而不善于课后的反思,这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学问题。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众所周知,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他们正在不断更新知识。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虽然在课堂上也不乏急中生智,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先例,但更多的随机应变却留下了败笔。不论教师有无经验,处理起这类问题都会很棘手,在上课时难免总会留下诸多遗憾。课后的教学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弥补这个遗憾。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教学内容的补充是否合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否统一,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总之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缩小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取知识间的差距,在这样多次往复的反思后的课堂中,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从而帮助自己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

总之,如果一个青年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多年教学工作过程的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准上,而无法成为对传统超越的“反思型教师”。没有教学的反思也就不可能使当前的新课改工作走出一片新天地。


反思四:2014年校本培训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校本研修应运而生,并且蓬勃发展!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一线教师的呼唤,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阶梯!

一、养成学习的习惯。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教师职业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点就是:从传承走向创新和从奉献走向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是春蚕、蜡烛,而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首先,我们要读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校园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学校”、“读书是教师生存必须、完善人格、拉长生命和终生奠基”等等这些闪烁着哲理灵光的语言,带给了我们内心深深的震撼,让我们兴奋地看到了读书的巨大魅力!但是,我们教师读书,一定要博览群书,不能拘泥于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而应广泛涉猎,如教育名著、唐宋诗词、中外名著、学术精品、散文童话等。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消化吸收,要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进行深层次的鉴赏和学以致用。我校在此方面营造了极好的氛围,每期的读书交流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书香真正地飘满校园。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