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时间: 08-14
栏目:反思
反思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素材服务于策略。诚然,在解决本课所呈现的数学问题时,替换并不是唯一的策略,学生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列方程的方法等等。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理解替换的策略?这就需要教者树立“素材服务于策略”的意识。因此,本课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依据教材提供的题材并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与整合,旨在不把解决某一些问题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这一类素材让学生体验替换这一策略是有用的。例如教材中例题主要教学倍数关系的替换,“试一试”教学相差关系的替换。教者以“素材服务于策略”为出发点,将例题做了丰富性处理,即教学倍数关系替换后,通过不断改变替换依据(即条件②),自然过渡到相差关系替换,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
2.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课始的天平图推理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回顾反思—-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刍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白: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不变,而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相差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
3.体验策略的价值。替换作为策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例题教学时,教者没有任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列方程、假设法等)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提出“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列式计算、检验结果之后,教者也并没有结束例题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反思和比较,使学生初步归纳出替换策略的好处一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在这之后的变式练习和巩固应用中,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或之后,不断体验到替换策略的优势——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提升数学思想。教学过程中,教者依据“提出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回顾解题活动”的教学线索,采用了回顾与分析、变式与对比、感悟与体验等渠道,逐步使学生对替换策略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目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化,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形成“化归”的数学思想。
反思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看起来简单实际很难把握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中我感受最深的地方之一。在去年教学五年级“一一列举的策略”和“倒过来想的策略”的基础上,我更知道现在将要教学的“替换”和“假设”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
所以上个星期五,我就只留了“预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写下在预习中的心得体会,包括看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等。”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已基本养成,预习方法也有了自己的特色。相信在预习中孩子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沉淀下来的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果然,今天教学时,自学质疑部分,孩子们对一些基本的内容都了解的较多,对部分实际问题也能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替换,特别是练一练的内容更是讳莫如深,一头雾水。
于是我引导孩子们首先理解为什么要替换。“如果不替换,题目中就有两个未知数,而且两个未知数的题目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用方程。”我鼓励孩子们用方程解决问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很快解答完。“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很好的方法。但总是很费事的。如果可以不用方程就可以很快得出结果,我们是不是更喜欢?”“是!”孩子们异口同声。
“替换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引导孩子们按书上的替换的思路理解,大多数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神色。我还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数量有倍数关系时,可以“以一换几”或“以几换一”的替换方法。
练一练的问题,孩子也无从下笔了,因为这本来就是另一种情况的问题。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替换的可行性方式:一对一的替换。从而发现替换后出现的新问题。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如果把大盒子都换成小盒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把小盒子都换成大盒子,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孩子们发现:因为两种数量之间的不相等,替换后就出现了剩余或不足。在引导孩子比较、讨论、推论,得出剩余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减去,不足的部分要在总数的基础上加上。
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大多数能比较熟练地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这节课的成功教学,更是我尝到了有效预习在教学新知的重要作用,它帮我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要大声说:预习,爱你没商量!
反思三: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
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苹果换梨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梨和苹果的关系?然后指出:两个苹果可以用四个梨来代替,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比较生动的实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4、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更重要的。
反思四: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 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替换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 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 知的欲望。并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 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 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教学《解 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 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习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 “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主要是让学 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 “为什么要替换?”掌握“怎样替换?” 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替换的需求,并探索替换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替换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替 换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替换的经验,
本课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素材服务于策略。诚然,在解决本课所呈现的数学问题时,替换并不是唯一的策略,学生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列方程的方法等等。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理解替换的策略?这就需要教者树立“素材服务于策略”的意识。因此,本课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依据教材提供的题材并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与整合,旨在不把解决某一些问题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这一类素材让学生体验替换这一策略是有用的。例如教材中例题主要教学倍数关系的替换,“试一试”教学相差关系的替换。教者以“素材服务于策略”为出发点,将例题做了丰富性处理,即教学倍数关系替换后,通过不断改变替换依据(即条件②),自然过渡到相差关系替换,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
2.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课始的天平图推理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回顾反思—-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刍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白: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不变,而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相差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
3.体验策略的价值。替换作为策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例题教学时,教者没有任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列方程、假设法等)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提出“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列式计算、检验结果之后,教者也并没有结束例题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反思和比较,使学生初步归纳出替换策略的好处一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在这之后的变式练习和巩固应用中,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或之后,不断体验到替换策略的优势——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提升数学思想。教学过程中,教者依据“提出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回顾解题活动”的教学线索,采用了回顾与分析、变式与对比、感悟与体验等渠道,逐步使学生对替换策略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目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化,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形成“化归”的数学思想。
反思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看起来简单实际很难把握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中我感受最深的地方之一。在去年教学五年级“一一列举的策略”和“倒过来想的策略”的基础上,我更知道现在将要教学的“替换”和“假设”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
所以上个星期五,我就只留了“预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写下在预习中的心得体会,包括看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等。”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已基本养成,预习方法也有了自己的特色。相信在预习中孩子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沉淀下来的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果然,今天教学时,自学质疑部分,孩子们对一些基本的内容都了解的较多,对部分实际问题也能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替换,特别是练一练的内容更是讳莫如深,一头雾水。
于是我引导孩子们首先理解为什么要替换。“如果不替换,题目中就有两个未知数,而且两个未知数的题目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用方程。”我鼓励孩子们用方程解决问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很快解答完。“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很好的方法。但总是很费事的。如果可以不用方程就可以很快得出结果,我们是不是更喜欢?”“是!”孩子们异口同声。
“替换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引导孩子们按书上的替换的思路理解,大多数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神色。我还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数量有倍数关系时,可以“以一换几”或“以几换一”的替换方法。
练一练的问题,孩子也无从下笔了,因为这本来就是另一种情况的问题。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替换的可行性方式:一对一的替换。从而发现替换后出现的新问题。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如果把大盒子都换成小盒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把小盒子都换成大盒子,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孩子们发现:因为两种数量之间的不相等,替换后就出现了剩余或不足。在引导孩子比较、讨论、推论,得出剩余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减去,不足的部分要在总数的基础上加上。
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大多数能比较熟练地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这节课的成功教学,更是我尝到了有效预习在教学新知的重要作用,它帮我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要大声说:预习,爱你没商量!
反思三: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
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苹果换梨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梨和苹果的关系?然后指出:两个苹果可以用四个梨来代替,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比较生动的实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4、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更重要的。
反思四: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 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替换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 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 知的欲望。并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 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 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教学《解 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 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习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 “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主要是让学 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 “为什么要替换?”掌握“怎样替换?” 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替换的需求,并探索替换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替换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替 换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替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