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教学反思
时间: 07-24
栏目:反思
反思一:我的梦想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想象作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想象能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培养他们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精神。 并且引导学生运用通顺的语言把想象写具体、生动、有趣。
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好的范文,可以起到很好的引路作用。我们在指导习作的时候,往往头疼于如何引导孩子们打开思路,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而一篇好的范文,其实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纵观我们所学过的教材,《假如》这一首儿童诗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它很好地展现了小作者的梦想,而且很贴近儿童的生活与心理。因此,我把它选用到指导课上,引导孩子们发现:其实小作者的梦想是来源于他的生活的,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便或不快,悲伤或遗憾时所产生的愿望,就是梦想。有了这一首诗作为引导,学生们的思路渐渐打开,各式各样的梦想就出现了:他们有的想当宇航员飞上太空,有的想发明环保小蜗牛,有的想变成一只信鸽,有的想成为环游世界的旅行家……
但是,由于所选范文体裁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在把文章写具体上给予学生指导,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课堂口头作文时显得过于浅而薄。可见,范文引路,贵在适宜。只有明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仔细选择并合理使用范文,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包括作文能力在内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鼓励孩子们从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所以我们要注意在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及时捕捉到生活中的一些焦点。如有几个孩子说到要发明一种驱云机。这就是因为近段时间我国很多地区由于连降暴雨而导致了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而这些孩子们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焦点问题,才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三、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我们往往喜欢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做到“合理”,所以常会不由自主地把成年人的一些认知和想法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的想象成为一种“假想”。而我在范文选择上,学生发言的点评中就不知不觉地把那种“真善美”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们打上了烙印,导致很多的孩子都一味追求“为人服务”这一梦想,而冲淡了很多他们本该具有的童心童趣,丢掉了他们可贵的本真。
四、习作指导应当重在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上。本次习作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把梦想写具体写生动,这也是学生们都迷茫之处。可惜我自己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一传授写作技巧的时机,只是含糊地提示“把别人想知道的写出来就可以变得具体”。没有把指导课的点抓准。因此,我在课后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在后半部分加入了又一篇范文,目的在于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把内容写具体。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环,也一直是我自己比较畏惧的一环。但我很高兴能在冯老师和两位同组同学的点评下,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在哪里。我相信,下一次的习作教学,我会有进步。
反思二:我的梦想教学反思
本文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侧重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一个残疾人对体育的深情向往,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挖掘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生的独到感悟。
导入环节,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李月动人的舞姿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而当同学们正沉浸在这种感动中时,“四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左腿。但是,灾难并不能夺走小女孩美丽的梦”解说词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自然引导到残疾作家史铁生对梦想的追求。接下来的新授环节,利用“梦想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将“梦想”这一抽象的话题具体落实到文章中,使学生很容易地在阅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作家对梦想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感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样以来,从开头的激发学生的心理认同,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为后面深层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文中那些富有人生哲理、具有独道见解的句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受年龄、人生阅历、理解程度的影响,理解得不能够非常到位,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侧重于在学生个性阅读自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由表层向深层次延伸。例如:在学生对“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句话进行理解时,结合生举出的奥运会上运动员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从生活中举出自己熟悉的例子,这样以来,同学们对“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更全面。尽管课堂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结合学生的阅读,及时通过相关人物的事迹加以阐释,但实际授课中,仍感觉对哲理性句子的挖掘得还不够深。对于“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等这些句子,只是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末能恰当地选用一些小的切入点,让他们谈感受,议看法,因此对于这些句子挖掘得不够深入。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即使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些认同,但也是人云亦云,并非真正理解。因此在这一点上仍有待探索、提升。
反思三:我的梦想教学反思
大班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在本活动中我给每个孩子语言表达,形体表演或绘画的机会,孩子兴趣十分浓厚,表现欲极强。
在幼儿分散、自由选择表现方式展示梦想时,一大半孩子倾向绘画,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只留下12个孩子表演,此时我有些紧张,因为十几个人表演的时间远不能与幼儿绘画的的时间相等同。于是我灵机一动,在幼儿表演的同时,插入了一些游戏,如表演警察时插入了“汽车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表演教师时,我增加了说反义词的游戏,这样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因此,灵活的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从活动效果来看,孩子们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的每一幕,每一个镜头,都演绎的淋漓尽致,甚是有趣,整个活动给了老师和其他孩子很多惊喜。
最后,虽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在对梦想的表达方式上还过于拘谨,不够丰富。
这是一篇想象作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想象能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培养他们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精神。 并且引导学生运用通顺的语言把想象写具体、生动、有趣。
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好的范文,可以起到很好的引路作用。我们在指导习作的时候,往往头疼于如何引导孩子们打开思路,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而一篇好的范文,其实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纵观我们所学过的教材,《假如》这一首儿童诗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它很好地展现了小作者的梦想,而且很贴近儿童的生活与心理。因此,我把它选用到指导课上,引导孩子们发现:其实小作者的梦想是来源于他的生活的,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便或不快,悲伤或遗憾时所产生的愿望,就是梦想。有了这一首诗作为引导,学生们的思路渐渐打开,各式各样的梦想就出现了:他们有的想当宇航员飞上太空,有的想发明环保小蜗牛,有的想变成一只信鸽,有的想成为环游世界的旅行家……
但是,由于所选范文体裁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在把文章写具体上给予学生指导,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课堂口头作文时显得过于浅而薄。可见,范文引路,贵在适宜。只有明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仔细选择并合理使用范文,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包括作文能力在内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鼓励孩子们从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所以我们要注意在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及时捕捉到生活中的一些焦点。如有几个孩子说到要发明一种驱云机。这就是因为近段时间我国很多地区由于连降暴雨而导致了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而这些孩子们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焦点问题,才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三、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我们往往喜欢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做到“合理”,所以常会不由自主地把成年人的一些认知和想法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的想象成为一种“假想”。而我在范文选择上,学生发言的点评中就不知不觉地把那种“真善美”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们打上了烙印,导致很多的孩子都一味追求“为人服务”这一梦想,而冲淡了很多他们本该具有的童心童趣,丢掉了他们可贵的本真。
四、习作指导应当重在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上。本次习作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把梦想写具体写生动,这也是学生们都迷茫之处。可惜我自己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一传授写作技巧的时机,只是含糊地提示“把别人想知道的写出来就可以变得具体”。没有把指导课的点抓准。因此,我在课后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在后半部分加入了又一篇范文,目的在于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把内容写具体。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环,也一直是我自己比较畏惧的一环。但我很高兴能在冯老师和两位同组同学的点评下,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在哪里。我相信,下一次的习作教学,我会有进步。
反思二:我的梦想教学反思
本文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侧重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一个残疾人对体育的深情向往,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挖掘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生的独到感悟。
导入环节,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李月动人的舞姿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而当同学们正沉浸在这种感动中时,“四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左腿。但是,灾难并不能夺走小女孩美丽的梦”解说词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自然引导到残疾作家史铁生对梦想的追求。接下来的新授环节,利用“梦想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将“梦想”这一抽象的话题具体落实到文章中,使学生很容易地在阅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作家对梦想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感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样以来,从开头的激发学生的心理认同,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为后面深层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文中那些富有人生哲理、具有独道见解的句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受年龄、人生阅历、理解程度的影响,理解得不能够非常到位,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侧重于在学生个性阅读自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由表层向深层次延伸。例如:在学生对“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句话进行理解时,结合生举出的奥运会上运动员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从生活中举出自己熟悉的例子,这样以来,同学们对“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更全面。尽管课堂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结合学生的阅读,及时通过相关人物的事迹加以阐释,但实际授课中,仍感觉对哲理性句子的挖掘得还不够深。对于“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等这些句子,只是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末能恰当地选用一些小的切入点,让他们谈感受,议看法,因此对于这些句子挖掘得不够深入。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即使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些认同,但也是人云亦云,并非真正理解。因此在这一点上仍有待探索、提升。
反思三:我的梦想教学反思
大班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在本活动中我给每个孩子语言表达,形体表演或绘画的机会,孩子兴趣十分浓厚,表现欲极强。
在幼儿分散、自由选择表现方式展示梦想时,一大半孩子倾向绘画,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只留下12个孩子表演,此时我有些紧张,因为十几个人表演的时间远不能与幼儿绘画的的时间相等同。于是我灵机一动,在幼儿表演的同时,插入了一些游戏,如表演警察时插入了“汽车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表演教师时,我增加了说反义词的游戏,这样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因此,灵活的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从活动效果来看,孩子们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的每一幕,每一个镜头,都演绎的淋漓尽致,甚是有趣,整个活动给了老师和其他孩子很多惊喜。
最后,虽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在对梦想的表达方式上还过于拘谨,不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