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2)

时间: 06-30 栏目:反思
以理解文言文作为突破口,准备用一课时来“解决”掉。教学时,第一个环节,检查初读,整体感知,我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指名大声 朗读文言文,结合正音,并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注意停顿。(必要时教师范读),第二个环节,根据注释,理解文言文。学生根据注释,自由试讲文言文的 意思。提出这个要求后,尝试理解,交流汇报。如你读懂了哪些地方或哪个句子?有生很自信地回答:我读懂了杨氏之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然后,他朗读:“梁国 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甚"是很,非常的意思。”抓住“聪惠”一词,引导杨氏之子何以聪慧,表现在哪?”引出下面有客孔君平来家招待而智答的故事。根据 学生的回答,逐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这样一来,请同学们用现在的话来说说《杨氏之子》就很好解释了。第三个教学环节,感受语言的妙处,拓展延伸。既然杨氏 之子如此聪明,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他妙答的机智。学生畅所欲言:孔杨关系亲密,孔有意逗逗杨氏之子,以姓氏发问,杨氏之子立即也以孔氏回答·······教 师适时小结:妙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孔音刚落,他就应声而答;妙在答而不芒,含蓄婉转,不失礼貌;妙在话中有话,温文尔雅,机智幽默。


反思五: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初次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很新鲜。虽然学生是第一次学古文,但这篇古文篇幅短小,而且有趣,我相信学生会喜欢,于是就开始我的教学。

但 古文毕竟与现代文不一样,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我琢磨,古文要读好,首先要理解意思,在此基础上,学习适当停顿朗读,可能效果会好 些。可尝试了一遍后,发现学生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再让学生练读,就这样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终于找到了一点古文的感觉。品味够 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学生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吧。

在 学生兴趣盎然时,我适时引入《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篇《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让学生自学。有了学习《杨氏之子》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 去,我发现学生确实老练了许多,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而且摇头晃脑地朗读,或是文绉绉地细读,给你一种返古的感觉。

学完古文,我感慨万千,祖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逝,它灿烂的光辉必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