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时间: 06-19
栏目:反思
反思一: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生物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生物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实物展台、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反思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1.学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相关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做成PPT在堂上播放,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90页中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内容,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其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由于网上资源丰富,所以图片的查找并不困难,同时PPT的展示是学生慨叹生物无奇不有,对种类的多样性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数字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习“基因的多样性”: 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正一反两个案例(美国大豆与中国大豆的故事、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眼睛是瞎的小虎),说明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基因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指出基因的多样性包括:种内基因的多样性和种间基因的多样性,进而归纳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由于有两个活生生的案例,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
3.学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由于这个内容比较简单,通过电脑播放相关图片,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自学,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4.学习三者的关系:通过学案上的填空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归纳总结。如果不给题目,学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反思三: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重点在于:生物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含义,难点在于: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在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此处针对“物种多样性”我首先设置利用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资料分析中的问题,紧接着辅以我国珍稀生物图片使学生重点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针对“生态系统多样性”采取旧知链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图片的辨别加深理解。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归纳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基因的多样性”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各种各样的菊花图片”使学生建立“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的概念。再从具体事例入手,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还把习题中的第二题的事例提了上来。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基因多样性的意义,这样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实际授课中,这一部分教学活动非常顺利。
针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我从经历过的新闻图片和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动画演示入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顺利。
最后,利用“一次性筷子”的例子,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我做起”。
反思四: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资料分析和教师引导,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还有生态系统是环境和生物种类的统一整体,不同的环境和生物就会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突破“基因多样性“这一难点,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们还选取了袁隆平院士对水稻杂交的研究、发现不育野生稻的背景等视频,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多一些这方面的资源。但是,这段视频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例如什么是“雄性不育”、“来源于不正常的基因”等知识让学生产生更多疑惑,因此,视频还是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更没有办法用于分析解题了。
但我还是把课后习题:生下瞎眼华南虎的问题分析摆在了学生的面前,请学生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学生思考和讨论后,除了回答近亲结婚外,还是没有得出比较统一的意见,我请学生安静下来,问了一个让他们都很兴奋的问题:如果条件许可,将来长大了找对象,会选漂亮的还是丑的?高的还是矮的?皮肤白的还是黑的?学生顿时吵成了一锅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好不容易把场面控制下来。我问到:如果像华南虎一样,地球只剩下69个人,你还有这么多的选择余地吗?
学生思考片刻后,大部分知道了,种类数量少,意味着这一物种的基因也少了,患病基因相结合的几率就大了,瞎眼华南虎就是因为同时获得了父母各一条的患病基因而表现出瞎眼的。这样的处理,从不同的信息着眼,让学生产生疑惑,制造解疑的动力,再利用了学生的青春期特点,选取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来分析,很深刻的解决了重点和难点。
通过授课,还知道了学生对生物类群的知识掌握还不是很好,应该注意复习旧知,为获得新知打基础。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生物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生物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实物展台、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反思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1.学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相关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做成PPT在堂上播放,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90页中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内容,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其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由于网上资源丰富,所以图片的查找并不困难,同时PPT的展示是学生慨叹生物无奇不有,对种类的多样性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数字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习“基因的多样性”: 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正一反两个案例(美国大豆与中国大豆的故事、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眼睛是瞎的小虎),说明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基因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指出基因的多样性包括:种内基因的多样性和种间基因的多样性,进而归纳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由于有两个活生生的案例,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
3.学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由于这个内容比较简单,通过电脑播放相关图片,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自学,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4.学习三者的关系:通过学案上的填空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归纳总结。如果不给题目,学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反思三: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重点在于:生物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含义,难点在于: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在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此处针对“物种多样性”我首先设置利用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资料分析中的问题,紧接着辅以我国珍稀生物图片使学生重点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针对“生态系统多样性”采取旧知链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图片的辨别加深理解。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归纳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基因的多样性”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各种各样的菊花图片”使学生建立“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的概念。再从具体事例入手,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还把习题中的第二题的事例提了上来。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基因多样性的意义,这样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实际授课中,这一部分教学活动非常顺利。
针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我从经历过的新闻图片和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动画演示入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顺利。
最后,利用“一次性筷子”的例子,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我做起”。
反思四: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资料分析和教师引导,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还有生态系统是环境和生物种类的统一整体,不同的环境和生物就会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突破“基因多样性“这一难点,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们还选取了袁隆平院士对水稻杂交的研究、发现不育野生稻的背景等视频,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多一些这方面的资源。但是,这段视频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例如什么是“雄性不育”、“来源于不正常的基因”等知识让学生产生更多疑惑,因此,视频还是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更没有办法用于分析解题了。
但我还是把课后习题:生下瞎眼华南虎的问题分析摆在了学生的面前,请学生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学生思考和讨论后,除了回答近亲结婚外,还是没有得出比较统一的意见,我请学生安静下来,问了一个让他们都很兴奋的问题:如果条件许可,将来长大了找对象,会选漂亮的还是丑的?高的还是矮的?皮肤白的还是黑的?学生顿时吵成了一锅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好不容易把场面控制下来。我问到:如果像华南虎一样,地球只剩下69个人,你还有这么多的选择余地吗?
学生思考片刻后,大部分知道了,种类数量少,意味着这一物种的基因也少了,患病基因相结合的几率就大了,瞎眼华南虎就是因为同时获得了父母各一条的患病基因而表现出瞎眼的。这样的处理,从不同的信息着眼,让学生产生疑惑,制造解疑的动力,再利用了学生的青春期特点,选取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来分析,很深刻的解决了重点和难点。
通过授课,还知道了学生对生物类群的知识掌握还不是很好,应该注意复习旧知,为获得新知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