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2)

时间: 06-10 栏目:反思
生长着一株三根大树枝并排向上生长的中国鸽子(鸽子树)。每当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像绚丽的火焰一样燃遍了黑风 岭时,无数只洁白的鸽子便在大树上迎风展翅欲飞。他们是森林的孩子。他们是森林的主人。他们与古老的森林新生的森林一道,装扮着谁也阻挡不了的春天。

⒉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让我们“走遍青山碧岭,”让“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⒊板书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披文入情,走进劳动现场

⒈同学们刚才已经充分地朗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反复是现代诗歌的一种常见的手法,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出现了两次?学生找,教师指名回答。(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⒉它们是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⒊“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你仿佛看到是谁欢笑着迎着春风走来?写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感受大家植树造林的豪情。)你们在什么时候会“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踏”“撒”写出了什么?(讨论。)

⒋我们先来看看诗人在诗中是怎样来描述同学们劳动的热烈场面的?读诗句,画出你认为感受深的词句,并批注。

“锨镐叮叮当当”“奏响”“歌谣”“哗哗”“滋润”等词语中体会植树劳动的热烈场面和同学们的欢欣喜悦。

三、品读诗句,感悟巨变

⒈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啊。“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这里的一个“走”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往日的“荒山野岭”是怎样的一幅容颜?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指名读“千年裸露的山岩”“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等,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⒉今天的“青山碧岭”又是怎样的呢?你最喜欢哪一节?自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⑴我最喜欢第3小节,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美好景象。(对比:绿衣——绿袍)诗人通过“披上绿袍”“枝繁叶茂”“涌”“阵阵林涛”写出了植树造林的深远意义。

⑵我最喜欢第第5、6小节。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小动物们无忧无虑的幸福的生活场景。从“抖动”“快活”“再也不怕”“开心”等词语中体会植树造林让小动物们呼朋引伴快乐生活的情景。(讨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会和这些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⑶山上是这样的美好,山下也是诗情画意,无限憧憬——“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

四、适度拓展,深悟诗情

⒈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春光灿烂的时候出行,蓦然发现——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讨论,指名回答)这会使你想起什么?(春光就是一位丹青妙手。)

⒉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绿色无疆。)“染绿”能使你想到哪一首古诗?(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想起了哪首歌?(《春天的故事》“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⒊教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春天在哪里?春天原来就在我们的手中,在我们的脚下。心动不如行动,看——“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让我们“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和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将这首诗填进去,一起来唱一唱吧。


反思五: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通过学生植树场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植树的豪情。我们知道,春天的主色调是“绿”,但 这“绿”并非凭空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双脚踏遍山山岭岭,到处植树造林,才留下片片绿色。本诗的文眼关键在“染绿”一词,文中的“染绿”第一层意思是绿化 荒山,第二层意思是植树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第三层意思在植树中抒发的是孩子们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如何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如果仅凭简单的朗读感悟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达不到通过实践锻炼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从该诗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抓住诗歌中的对比因素,进行对比教学。

细 读课文,我们发现,诗歌的首尾两节形式上相似,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荒山野岭”与“青山碧岭”形成鲜明对照,植树前事一片荒芜,植树后葱绿一片。为了 让学生真正体会,前后的不同,我引导学生3-7自然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把植树前后山山岭岭的面貌进行对比,进而感受植树造林带来的盎然生机。但文 字的表现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认知上,那学生还仅仅停留在“被告诉”的阶段,还没有真正走进“我感知”的阶段。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同 学们,这是作者用他的眼睛去发现植树前后的变化并记录下来的。联系我们生活实际想想看,你还发现植树造林给我们的周边或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或不同呢?说说 看。”学生由课堂而进入生活,由此而及彼,用自己的眼睛去对比周围环境前后的变化,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变化带来的美好。然而这种变化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 次就能一挥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积累过程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看似便捷的“染”实际上是要辛勤的付出和长期的保护,才能披上“绿袍”、涌起“林 涛”。与此同时,我又适时地给学生呈现一些具有明显对比的荒山与碧岭的照片。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出动,深刻地感受到绿化祖国、绿化家园的必要与美 好。

二、抓住诗歌中的空白因素,进行表达训练。

“语文教学首先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能力 必然需要在相应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薛法根)一直以来,我笃信语文课堂就是儿童与心中的诗音、与人类文化、与一切美好的情愫积极对话从而构 建自我的历程。我想适时适地的“写话练习”对于儿童语言的积累、素养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诗歌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一句 简短的语言,往往呈现给别人的是一幅极其丰富的画面。“锨镐叮叮当当”“溪水哗哗流淌”,多么简单的事物、多么简单的声音,而它所要表现的绝不仅限于此。 作者抓住植树时所发出的声响折射出劳动热闹非凡的场景和孩子们无比欢快的心情。而这是需要孩子们在文字和现实生活间架起桥梁,去品味、去感悟方能体味。 “同学们,植树场地仅仅只有这两种声音吗?你还听到什么?”“听到这些声音,你的眼前又浮现了哪些画面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热火朝天、挥汗如 雨、摩拳擦掌、来回奔波、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此刻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你能把当时感受到的一切向大家描绘一番吗?并用上以上词语。”相机出示练习“我 们来到了植树现场,听到了;看到了真是一派的景象。”孩子们用他们的心参与了劳动的场景,这时他们很自然地体会到为什么这么不轻松的活,大家却能“撒一路 欢笑”“奏响植树歌谣”了。那是春光的温暖、丰收的展望、劳动的快乐、绿色的喜悦!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