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通识课程学习心得(2)

时间: 05-07 栏目:心得体会
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经验,缺乏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与 传统应试教育课程设置不同新课程设置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把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增设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 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案和前景都是看好的,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也有望在新课程体系下实现。但是,新课程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则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教育系统各部门、各环节密切配合,相互协助。任何一个环节工作不力,都有可能使新课程改革前功尽弃。

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角度看,必须做好两项基本工作。

首先,要尽快完善高中新课程模式下的升学考核机制。

传 统教育模式之所以会发展成为“考试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由高考这一升学考核机制决定的。新课程实行后,如果高中升学考核机制不变,高 中教育还是走不出应试教育的范围。这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办法不妨借鉴一下。在美国,也有类似中国的高考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随时报名参加考试, 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以自己最好的成绩去报考大学。不过他们的这个成绩不是能否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学生在高中三年每学年的考核成绩、社会实践、品行考核 等都是相当重要的参考分数。这种考核机制与我国高考一锤定音相比较,则更公平、合理。

其次,要建立一整套的监督机制,保证新课程方案顺利实施。

在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与学校之间为了生源、荣誉、效益等问题,在应试成绩上展开激烈地竞争,弄虚作假事件层出不穷。新课程模式下,一方面,竞争依然存 在,甚至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学生成绩考核实行学分制,学分认定权又在各级学校。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一整套严密的监督机制并出台相应的教育行 政监督和处罚条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对违反条例弄虚作假的各级部门、各学校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公 平性。

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角度说,也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以适应新课程要求。

在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管理者把应试成绩视为生命线。一切工作,一切要务都围绕应试成绩,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的培养。在新课程模式下,人性 化、民主化管理将受推崇。学校一切工作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主的空间,充分锻炼每一个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全面提高 国民素质。

其次,学校要抓好师资队伍及其它软硬件配套建设,充分优化资源配置。

新课程设置无论在理念上、内容上、还是知识体系的安排上与以往相比都有较大不同。要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尽快地熟悉和胜任新课程,学校有必要组织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努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其它与新课程有关的软硬件建设,保证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教 育体制无论怎么改,最终落实到基层,还是要靠每一位教师贯彻下去。新课程模式下,由于课程设置的领域更广,知识体系更新、教学也与传统模式不同,对教师的 业务素质是个挑战。要想能够从容地应对挑战,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拓宽现有知识,同时努力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崭新的素质教育理念,这一方案实施意味着高中教育从此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追求卓越的大众教育。这一方案的实施,必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


心得五:通识课程学习心得

通过这几天的新课程通识远程培训,使我受益非浅,对新的课堂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目标都有的进一步的识识,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心得体。

一、 首先我觉得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 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见"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教师 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 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 的发现者、分析者,为成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以"敢 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陶行知语)的胆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基于以上理解,我想教师在课堂上常用语应是:""想说什 么?""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 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其次,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 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教师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 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 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师活动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 要"(爱因斯坦语)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尤其是象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更要设定恰当的任务。

三、新课程需要校本教研

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实现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校本教研以其明确的目标指向、与学校和教师的天然联系以及能动、鲜活和不断创新等特质,成为促进教 师专业发展的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以校本为本的教研活动,实现教学研究目的、内容、组织形式、评价与管理、资源配置以及政策环境的系统变革,既是 高中新课程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开展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和 现实途径,两者共同作用于课程目标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改善。

新课改涉及到诸多复杂关系,需要全方位地协调。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新课改是系统工程,可谓任重道远。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广大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各方齐心协力,新课程改革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总 之,实施新课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教师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行为上转变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努力构建平等 和谐的教学环境,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也许高考的一些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新课程改革,但新课程的理念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是适合培养真正 的人才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