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周心得体会
时间: 04-22
栏目:心得体会
篇一:实践周心得体会
这次的人任务是拍片,分别要求是一个新闻片一个专题片。我们组只有5个人,分别是,高X 冯XX 陈XX 金X 和我,可以说人尽其用。
我们很早就讨论策划方案,并在网上启动了多人聊天,方便组员在网上交流讨论。由于我们不想于其他组的方案冲撞,所以否定了一些正好在实践周但是会有过多人的涉及的主题,比如:双选会。而后,大家探讨出有关“考研热”“经济危机”“文化遗留传统”“准黄色现象”的主题,最后,定在了新闻片关注“经济危机下民工生存的状态”和专题片关注“将要被历史遗忘的绍兴平湖调”的角度。
定好之后,见了我们的导师,在分析很多点上,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建议我们挖掘的某些点要深化等好建议后,我们就开始着手搜集资料,联系采访者的前期工作。新闻片还算较顺利,不过,专题片就犯难了。
由于事前准备条件不是充足充分,在于平湖调最后一代传人王玉英老人的沟通上也出现了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平湖调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平湖调的情况比我们预想当中的还要糟糕,已经频临灭绝,几乎找不到了)到了绍兴后,我们临时决定放弃这次的选题,回来再重新改主题。于是在实践周之中,我们有了一次绍兴一日游。
第二次的专题片,我们决定就地取材,内容尽量可以周围完成。于是就定了后来的“宅男宅女宅生活”,片子由四个故事组成,最后面需要心理方面的老师的心理分析和指导。每人负责策划一个故事,最后再导演剪辑出来,我策划并执镜的故事可以概括为“快乐宅女”并由金珺友情出演。关于心理老师,之前我联系了体育馆的老师,但是他拒不出镜,后来我便找到方建移老师。方老师非常配合,在和我们沟通过一次后,牺牲自己中午吃饭时间帮我们录完了采访部分,让我们非常感动!(再此谢谢您)。
素材导好之后的剪辑还算顺利,基本完成了实践周的要求。下面来说下我个人对于这次拍片实践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关于前期准备一定要多做,做和不做,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会有什么突发情况,多做二手准备,一定会收益不会吃亏的
关于受访对象或者主人公的安排,要事先沟通好,对于不同要求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去引导,自己要尽心尽力的去劝说去打动她
关于团队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做分析和可行性探讨后,再决定
关于拍片,实践重要啊,我对光,还有摄像的能力太欠缺了,以后还要多抓紧能实践的机会,多多联系
关于指导老师,老师的经验值得好好接受和学习,汲取经验能减少我们犯的错误,所以还是要和指导老师联系和沟通的!
篇二:实践周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段感悟,是一段回忆,是一段美好经历的体会,以下《实践周心得体会》由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频道为您精心提供。
艺术实践周就这么匆匆过去了,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应,还没从十一长假的休闲娱乐中缓过劲来的时候,艺术实践周就那么如火如荼的展开了,那时候忽然就那么忙起来了,讲座、排练接踵而至,真是让我应接不暇,有那么一点点的措手不及,感觉一下子就抓不着头绪了一样,那么多的讲座、音乐会,真就不知道听哪一场好了,真是觉得自己的一个脑袋一双手还不够用了,恨不得自己会分身术,那就都能去了。
其实,听了那么多场的讲座,那么多场的音乐会,还真是分不出个高低来,所有的讲座都是那么的记忆犹新,好像都是昨天听得一样。国音堂那么多的专场讲座,系里展开的那么多的讲座,还有系领导们极力为我们举办的音乐会,之后的学生作品音乐会的教师研讨会,都使我记忆深刻。我不禁在思考,究竟什么是音乐,只是物理中定义的那样么?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么?也许,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也许音乐只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吧。那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也许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吧。特别是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宋老师曾说: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
其实,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或许,就只是好听的“声音”吧。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好像已无法查考了。据说,在人类还没有产生任何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了,就好像动物那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应该就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了吧。当人们开心庆祝的时侯,敲打石头、木头来表达喜悦和欢乐,这就是最早乐器吧。音乐的最初形式也许只是那么简单的目的,就是表达喜悦,经过了这么多个世纪的发展,音乐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供大家学习,也许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些理论知识大多来自西方,但是最早的乐器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发明的,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是骨笛,挖掘自中国,所以老师们总是一再的强调,要写有中国特色的曲子。叶小刚老师曾说过: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发扬我们的文化,那还指望谁能把我们民族的东西发扬光大呢?从刚接触作曲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写民族五声调式的歌曲还有钢琴小品,我还记得开始时那一夜又一夜写出来的作业,同学也说,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经过老师那么一改,就那么一两个音符,就变得很顺畅起来了。后来时间长了,让我写西洋的旋律,我都要想好久也会把它们拽到民族调式里头去,就是那么的自然。
听老师们讲座中说的,国外的学习环境、学习的氛围和国内好像不大一样。国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大家都自己找曲子来听、来分析,国内主要是因为从小学开始就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老师把东西一股脑的都交给你,你只要等着学就行了,就像小孩子吃饭一样,等着别人来喂。所以我们都形成了这种学习心理吧,老师不教给你就不知道自己去学、自己去找。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点我觉得应该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但是毕竟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我觉得现在已经朝着自主学习的模式发展了,而且大家也有了学习、实践的机会了。总之,实践周过得非常的充实,得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如果可以,条件允许的话,应该时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有学习,有了解,有实践的机会,也让大家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对学习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篇三:实践周心得体会
十八岁,再不是一个懵懂的时期,我们所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与惊喜,在即将展翅飞翔之前,除了心存对师恩,对母爱,对父教的感激之外,学会对人生的思考,探索生活哲理,也是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我读了<<守望的距离>>后的感想:
此书是一本散文集,积累了作者周国平数十载的心血,他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并尽量减少自我重复。对于生活,人生的变幻和命运的磨难虽让作者难免下笔犹豫,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使他拿起笔不由自主用真理和谎言来救助他自己。他的文章表现出了他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脱。
整本书大多写的都是哲学问题,对于存在之迷,将苏格拉底与孔子相对比,让我知道对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所追求的合理人生高于一切东西,并让我了解到对于人生需要审察,这样就可以在看清自己的基础上提高内涵修养。
对于人们都在追求的“幸福”,周国平运用设问的方法将幸福的内涵串联成一串珠子告诉我们幸福并非只是实现愿望那么简单。幸福虽然是个不确定的东西,但也有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只有当最热列的爱,受到创伤而返诸自身时,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幸福。
对于死亡,一直是人类不敢正视却又躲避不了的结局,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文章中作者将死亡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大多数人对于死亡采取的是沉默的态度,却没有多少人敢于将他看作是一件平凡的事,然后接受它。死是个体的绝对毁灭,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不可能从中发掘出正面的价值。对于死的思考虽然徒劳,但并非没有意义。
光阴蹉跎,世界喧嚣,在人生的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只会埋头于种种事物,没有兴致览阅人生的美景的人是俗的成品,辜负了人生的一趟美好旅行。因此,人生需要歇下来并时不时怀念一下那份童贞,可贵,也不枉活了一场。
作品的最后加入了作者的格言,同样是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一反常理思维的是,作者将追求视为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作者宁愿做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也不选择成为不再追求的成功者。这是对于人生的另一角度思考。反思我们,或许真会在成功后停止追求,但却忽视了追求自身的魅力。
人生中融合了精神,理想,追求,当然不免还有些情绪。可以沉默又可以嫉妒,人生就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起来。剖析人生,评论人生并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这珍贵的人生。那些与众不同的言论让我深知人生的飞逝,人生的短暂,人生的宝贵。
后悔已换不回蹉跎的人生。只有从现在起,把握现在,正视人生!
篇四:实践周心得体会
在参加这次社会实践之前,我所经历的所谓的社会实践无非是去金华二中听听课或者去打扫卫生,去博文启智看看那些小朋友。说真的,这些社会实践对我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是通过这10天在杭州的社会实践,对我而言真的是受益匪浅!
在实践开始前,我们每晚6点半都会准时开会。虽然我不是法学专业,也没有参与前期的准备活动,但正是通过每天的会议,使我对我们此行的目的和要做的活动有了了解。
在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后,我们一行带着铺盖,卷着席子,浩浩荡荡地来到火车站。在经历火车晚点的小插曲后,我们终于踏上了去杭城的列车。为了节约成本, 我们选择了最便宜的一班车,车上很拥挤和嘈杂,空气也很浑浊。但是我们用我们的活力将这班车改造成最温暖的一班,一阵阵的歌声不时地从列车中传出。
来到社区,先前的担忧一扫而光,社区的硬件设施非常好,我们睡的地方有空调,还有电脑。而且社区的工作人员们都很欢迎我们的到来,在我们的一番打扫后,我们的“根据地”就更加Perfect了。
在 “根据地”得到“巩固”后,我们前往西城广场和古墩街道社区健身广场踩点,并决定在古墩街道社区广场进行由我爱记法条,两人三足和法律灯谜会组成的法律游园会,活动得到了当地市民的普遍关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晚上的例会上做了分析,我们制定了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方针,将各项工作分组,落实到每位成员身上,以后的每项工作都井井有条,分工明确。
在这之后,我们来到西城广场,每队3人进行了案例大家说活动,“阿姨,请问您对下列热点案例熟悉吗?”“请问,您如何看待杭州飙车案?”队员们或询问或记录,或摄影,各司其职。活动得到了当地市民的支持,群众反响良好。
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举行了3场“流动模拟法庭”,同时也上演了法律情景剧。场上,大家全力投入到每个角色中,场下,我们维护秩序,台上台下一条心,使得我们这几场“流动模拟法庭”都取得了成功。
10天真的很短暂,但是通过这短短10天的实践活动,队员之间建立了坚固的“革命友谊”。有人发烧感冒,大家有药的拿药,没药的送水。
这次的人任务是拍片,分别要求是一个新闻片一个专题片。我们组只有5个人,分别是,高X 冯XX 陈XX 金X 和我,可以说人尽其用。
我们很早就讨论策划方案,并在网上启动了多人聊天,方便组员在网上交流讨论。由于我们不想于其他组的方案冲撞,所以否定了一些正好在实践周但是会有过多人的涉及的主题,比如:双选会。而后,大家探讨出有关“考研热”“经济危机”“文化遗留传统”“准黄色现象”的主题,最后,定在了新闻片关注“经济危机下民工生存的状态”和专题片关注“将要被历史遗忘的绍兴平湖调”的角度。
定好之后,见了我们的导师,在分析很多点上,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建议我们挖掘的某些点要深化等好建议后,我们就开始着手搜集资料,联系采访者的前期工作。新闻片还算较顺利,不过,专题片就犯难了。
由于事前准备条件不是充足充分,在于平湖调最后一代传人王玉英老人的沟通上也出现了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平湖调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平湖调的情况比我们预想当中的还要糟糕,已经频临灭绝,几乎找不到了)到了绍兴后,我们临时决定放弃这次的选题,回来再重新改主题。于是在实践周之中,我们有了一次绍兴一日游。
第二次的专题片,我们决定就地取材,内容尽量可以周围完成。于是就定了后来的“宅男宅女宅生活”,片子由四个故事组成,最后面需要心理方面的老师的心理分析和指导。每人负责策划一个故事,最后再导演剪辑出来,我策划并执镜的故事可以概括为“快乐宅女”并由金珺友情出演。关于心理老师,之前我联系了体育馆的老师,但是他拒不出镜,后来我便找到方建移老师。方老师非常配合,在和我们沟通过一次后,牺牲自己中午吃饭时间帮我们录完了采访部分,让我们非常感动!(再此谢谢您)。
素材导好之后的剪辑还算顺利,基本完成了实践周的要求。下面来说下我个人对于这次拍片实践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关于前期准备一定要多做,做和不做,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会有什么突发情况,多做二手准备,一定会收益不会吃亏的
关于受访对象或者主人公的安排,要事先沟通好,对于不同要求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去引导,自己要尽心尽力的去劝说去打动她
关于团队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做分析和可行性探讨后,再决定
关于拍片,实践重要啊,我对光,还有摄像的能力太欠缺了,以后还要多抓紧能实践的机会,多多联系
关于指导老师,老师的经验值得好好接受和学习,汲取经验能减少我们犯的错误,所以还是要和指导老师联系和沟通的!
篇二:实践周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段感悟,是一段回忆,是一段美好经历的体会,以下《实践周心得体会》由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频道为您精心提供。
艺术实践周就这么匆匆过去了,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应,还没从十一长假的休闲娱乐中缓过劲来的时候,艺术实践周就那么如火如荼的展开了,那时候忽然就那么忙起来了,讲座、排练接踵而至,真是让我应接不暇,有那么一点点的措手不及,感觉一下子就抓不着头绪了一样,那么多的讲座、音乐会,真就不知道听哪一场好了,真是觉得自己的一个脑袋一双手还不够用了,恨不得自己会分身术,那就都能去了。
其实,听了那么多场的讲座,那么多场的音乐会,还真是分不出个高低来,所有的讲座都是那么的记忆犹新,好像都是昨天听得一样。国音堂那么多的专场讲座,系里展开的那么多的讲座,还有系领导们极力为我们举办的音乐会,之后的学生作品音乐会的教师研讨会,都使我记忆深刻。我不禁在思考,究竟什么是音乐,只是物理中定义的那样么?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么?也许,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也许音乐只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吧。那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也许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吧。特别是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宋老师曾说: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
其实,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或许,就只是好听的“声音”吧。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好像已无法查考了。据说,在人类还没有产生任何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了,就好像动物那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应该就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了吧。当人们开心庆祝的时侯,敲打石头、木头来表达喜悦和欢乐,这就是最早乐器吧。音乐的最初形式也许只是那么简单的目的,就是表达喜悦,经过了这么多个世纪的发展,音乐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供大家学习,也许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些理论知识大多来自西方,但是最早的乐器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发明的,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是骨笛,挖掘自中国,所以老师们总是一再的强调,要写有中国特色的曲子。叶小刚老师曾说过: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发扬我们的文化,那还指望谁能把我们民族的东西发扬光大呢?从刚接触作曲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写民族五声调式的歌曲还有钢琴小品,我还记得开始时那一夜又一夜写出来的作业,同学也说,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经过老师那么一改,就那么一两个音符,就变得很顺畅起来了。后来时间长了,让我写西洋的旋律,我都要想好久也会把它们拽到民族调式里头去,就是那么的自然。
听老师们讲座中说的,国外的学习环境、学习的氛围和国内好像不大一样。国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大家都自己找曲子来听、来分析,国内主要是因为从小学开始就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老师把东西一股脑的都交给你,你只要等着学就行了,就像小孩子吃饭一样,等着别人来喂。所以我们都形成了这种学习心理吧,老师不教给你就不知道自己去学、自己去找。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点我觉得应该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但是毕竟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我觉得现在已经朝着自主学习的模式发展了,而且大家也有了学习、实践的机会了。总之,实践周过得非常的充实,得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如果可以,条件允许的话,应该时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有学习,有了解,有实践的机会,也让大家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对学习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篇三:实践周心得体会
十八岁,再不是一个懵懂的时期,我们所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与惊喜,在即将展翅飞翔之前,除了心存对师恩,对母爱,对父教的感激之外,学会对人生的思考,探索生活哲理,也是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我读了<<守望的距离>>后的感想:
此书是一本散文集,积累了作者周国平数十载的心血,他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并尽量减少自我重复。对于生活,人生的变幻和命运的磨难虽让作者难免下笔犹豫,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使他拿起笔不由自主用真理和谎言来救助他自己。他的文章表现出了他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脱。
整本书大多写的都是哲学问题,对于存在之迷,将苏格拉底与孔子相对比,让我知道对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所追求的合理人生高于一切东西,并让我了解到对于人生需要审察,这样就可以在看清自己的基础上提高内涵修养。
对于人们都在追求的“幸福”,周国平运用设问的方法将幸福的内涵串联成一串珠子告诉我们幸福并非只是实现愿望那么简单。幸福虽然是个不确定的东西,但也有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只有当最热列的爱,受到创伤而返诸自身时,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幸福。
对于死亡,一直是人类不敢正视却又躲避不了的结局,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文章中作者将死亡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大多数人对于死亡采取的是沉默的态度,却没有多少人敢于将他看作是一件平凡的事,然后接受它。死是个体的绝对毁灭,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不可能从中发掘出正面的价值。对于死的思考虽然徒劳,但并非没有意义。
光阴蹉跎,世界喧嚣,在人生的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只会埋头于种种事物,没有兴致览阅人生的美景的人是俗的成品,辜负了人生的一趟美好旅行。因此,人生需要歇下来并时不时怀念一下那份童贞,可贵,也不枉活了一场。
作品的最后加入了作者的格言,同样是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一反常理思维的是,作者将追求视为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作者宁愿做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也不选择成为不再追求的成功者。这是对于人生的另一角度思考。反思我们,或许真会在成功后停止追求,但却忽视了追求自身的魅力。
人生中融合了精神,理想,追求,当然不免还有些情绪。可以沉默又可以嫉妒,人生就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起来。剖析人生,评论人生并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这珍贵的人生。那些与众不同的言论让我深知人生的飞逝,人生的短暂,人生的宝贵。
后悔已换不回蹉跎的人生。只有从现在起,把握现在,正视人生!
篇四:实践周心得体会
在参加这次社会实践之前,我所经历的所谓的社会实践无非是去金华二中听听课或者去打扫卫生,去博文启智看看那些小朋友。说真的,这些社会实践对我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是通过这10天在杭州的社会实践,对我而言真的是受益匪浅!
在实践开始前,我们每晚6点半都会准时开会。虽然我不是法学专业,也没有参与前期的准备活动,但正是通过每天的会议,使我对我们此行的目的和要做的活动有了了解。
在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后,我们一行带着铺盖,卷着席子,浩浩荡荡地来到火车站。在经历火车晚点的小插曲后,我们终于踏上了去杭城的列车。为了节约成本, 我们选择了最便宜的一班车,车上很拥挤和嘈杂,空气也很浑浊。但是我们用我们的活力将这班车改造成最温暖的一班,一阵阵的歌声不时地从列车中传出。
来到社区,先前的担忧一扫而光,社区的硬件设施非常好,我们睡的地方有空调,还有电脑。而且社区的工作人员们都很欢迎我们的到来,在我们的一番打扫后,我们的“根据地”就更加Perfect了。
在 “根据地”得到“巩固”后,我们前往西城广场和古墩街道社区健身广场踩点,并决定在古墩街道社区广场进行由我爱记法条,两人三足和法律灯谜会组成的法律游园会,活动得到了当地市民的普遍关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晚上的例会上做了分析,我们制定了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方针,将各项工作分组,落实到每位成员身上,以后的每项工作都井井有条,分工明确。
在这之后,我们来到西城广场,每队3人进行了案例大家说活动,“阿姨,请问您对下列热点案例熟悉吗?”“请问,您如何看待杭州飙车案?”队员们或询问或记录,或摄影,各司其职。活动得到了当地市民的支持,群众反响良好。
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举行了3场“流动模拟法庭”,同时也上演了法律情景剧。场上,大家全力投入到每个角色中,场下,我们维护秩序,台上台下一条心,使得我们这几场“流动模拟法庭”都取得了成功。
10天真的很短暂,但是通过这短短10天的实践活动,队员之间建立了坚固的“革命友谊”。有人发烧感冒,大家有药的拿药,没药的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