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
时间: 02-18
栏目:话题作文
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一: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二: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1935年5月20日,刘伯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先遣部队到达冕宁,21日,红军先头部队在拖乌喇嘛房受阻。22日,红军先遣队宣传队队长肖华通过通司(翻译)向阻挠的彝族武装喊话:“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从这里经过是借道北上抗日。”并反复阐明了红军的性质和政治主张,经过通司联系,双方进行交谈,小约达提出愿和刘伯承结为兄弟,于是双方便在秀丽的彝海边举行了结盟仪式,因为当时没有酒,便从海中取来两碗水,以水当酒,歃血为盟,刘伯承端起酒碗,大声发誓:“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同小约达今天在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一饮而尽。果基约达也举起酒碗说:“我小约达同刘司令员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有反悔,和这鸡一样死”。亦一饮而尽。刘伯承将随身携带的手枪赠给果基约达,果基约达把自己的黑骡子送给刘伯承,红军赠送了部分枪支和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果基约达派出4个彝族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红军大队人马顺利地通过了彝区,挥师北上,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粉碎了蒋介石妄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在党史、军史和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95年8月1日,冕宁县万余群众和中央、省、州领导以及刘伯承元帅、聂荣臻元帅的子女,在这里集会,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过冕宁暨“彝海结盟”60周年,同时举行了“彝海结盟纪念碑”揭幕仪式。纪念碑的碑名是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纪念碑介绍碑文用彝、汉、英三种文字书写,纪念碑群体雕塑由刘伯承、聂荣臻、果基约达和参加结盟仪式的当地彝族群众代表沙马尔各4人组成。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台阶高6层,寓意着1935年5月22日结盟和60周年纪念活动,当你来到彝海,站在这座气势恢宏的纪念碑下,追忆60年前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艰苦路程,你会体味到长征路上的那份壮美和艰辛,聆听到革命前辈们留给后人的谆谆教诲……大脑里便浮现出红军走向陕北走向延安的那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壮美画卷。
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三:
张骞, 汉中 城固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生活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 匈奴单于 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 儿子 ,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 匈奴 。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今 乌兹别克共和国 境内)。由大宛介绍,又通过 康居 (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 阿姆河 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 伊犁河 畔受到 乌孙 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 后来 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 阿姆 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 长安 。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 堂邑父 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 中亚 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 汉书·西域传 》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 卫青 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 孙东 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 意见 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 王东 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 身毒 (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 中国 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 江都公主 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 解忧公主 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 冯夫人 。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 汉宣帝 任命卫司马郑吉为 西域都护 ,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 台东 ),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匈奴 奴隶主 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 封建制度 ,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士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四:
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广大官兵在出色完成执勤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边疆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他们出动兵力10万余人次,车辆5000多台次,参加了南疆铁路、塔中油田等30多项国家、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全部队有20多个单位受到国务院、团中央、国家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表彰,300多个单位被自治区、兵团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爱心播雨露,春蕾绽春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门成立了“武警春蕾专项资金”,先后捐款100多万元,创办了10多个希望小学、春蕾班和国防教育基地,资助20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新疆图木休克垦区,常年干旱缺水。居住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因长期饮用氟、砷等有害元素严重超标的涝坝水,影响身体健康。1998年以来,部队投资在驻地打了一批甜水井,配发了净水器,供各族群众使用。
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柯柯牙绿化工程”,是得到联合国环境保护署高度评价的宏大工程。为建设这个工程,新疆兵团指挥部官兵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共植树40万余株,还参加了百亩“桑梓园、李子园、蟠桃园”和“四百公里绿色生态带”等一大批环保工程建设,将沙漠治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五:
西部地区自然灾害频仍。每当重大灾害袭来时,武警官兵总是挺身而出,英勇保护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1年春,新疆阿勒泰等边境地区遭受大雪灾,驻在这些地区的兵团指挥部官兵积极投入清雪战斗,疏通道路300多公里,救护被围困的群众800余人,转移牲畜5000余头。
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师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三支队500名官兵和50名医务人员组成救灾突击队,百里奔袭最先到达灾情严重的琼库尔恰克乡。
面对接连不断的余震和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残墙,官兵们手扒、肩扛,从一处处废墟下把被埋的群众和财物扒出来。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突击队共抢救伤病员780人,救助灾民3000多户,清理、拆除危房3500多间,搭设帐篷、棚子5480个,抢运物资2700余吨。
在琼库尔恰克乡小学的大院里,躺着众多的受伤群众。军医刘超智快速地清创、消毒、缝合、上夹、包扎,一人就救治伤员57人。
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以来,兵团指挥部官兵先后参与抢险救灾1000余次,抢救灾民5000多名,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向受灾群众捐款捐物300多万元。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二: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1935年5月20日,刘伯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先遣部队到达冕宁,21日,红军先头部队在拖乌喇嘛房受阻。22日,红军先遣队宣传队队长肖华通过通司(翻译)向阻挠的彝族武装喊话:“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从这里经过是借道北上抗日。”并反复阐明了红军的性质和政治主张,经过通司联系,双方进行交谈,小约达提出愿和刘伯承结为兄弟,于是双方便在秀丽的彝海边举行了结盟仪式,因为当时没有酒,便从海中取来两碗水,以水当酒,歃血为盟,刘伯承端起酒碗,大声发誓:“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同小约达今天在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一饮而尽。果基约达也举起酒碗说:“我小约达同刘司令员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有反悔,和这鸡一样死”。亦一饮而尽。刘伯承将随身携带的手枪赠给果基约达,果基约达把自己的黑骡子送给刘伯承,红军赠送了部分枪支和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果基约达派出4个彝族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红军大队人马顺利地通过了彝区,挥师北上,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粉碎了蒋介石妄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在党史、军史和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95年8月1日,冕宁县万余群众和中央、省、州领导以及刘伯承元帅、聂荣臻元帅的子女,在这里集会,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过冕宁暨“彝海结盟”60周年,同时举行了“彝海结盟纪念碑”揭幕仪式。纪念碑的碑名是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纪念碑介绍碑文用彝、汉、英三种文字书写,纪念碑群体雕塑由刘伯承、聂荣臻、果基约达和参加结盟仪式的当地彝族群众代表沙马尔各4人组成。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台阶高6层,寓意着1935年5月22日结盟和60周年纪念活动,当你来到彝海,站在这座气势恢宏的纪念碑下,追忆60年前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艰苦路程,你会体味到长征路上的那份壮美和艰辛,聆听到革命前辈们留给后人的谆谆教诲……大脑里便浮现出红军走向陕北走向延安的那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壮美画卷。
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三:
张骞, 汉中 城固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生活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 匈奴单于 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 儿子 ,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 匈奴 。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今 乌兹别克共和国 境内)。由大宛介绍,又通过 康居 (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 阿姆河 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 伊犁河 畔受到 乌孙 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 后来 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 阿姆 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 长安 。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 堂邑父 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 中亚 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 汉书·西域传 》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 卫青 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 孙东 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 意见 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 王东 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 身毒 (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 中国 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 江都公主 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 解忧公主 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 冯夫人 。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 汉宣帝 任命卫司马郑吉为 西域都护 ,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 台东 ),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匈奴 奴隶主 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 封建制度 ,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士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四:
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广大官兵在出色完成执勤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边疆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他们出动兵力10万余人次,车辆5000多台次,参加了南疆铁路、塔中油田等30多项国家、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全部队有20多个单位受到国务院、团中央、国家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表彰,300多个单位被自治区、兵团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爱心播雨露,春蕾绽春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门成立了“武警春蕾专项资金”,先后捐款100多万元,创办了10多个希望小学、春蕾班和国防教育基地,资助20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新疆图木休克垦区,常年干旱缺水。居住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因长期饮用氟、砷等有害元素严重超标的涝坝水,影响身体健康。1998年以来,部队投资在驻地打了一批甜水井,配发了净水器,供各族群众使用。
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柯柯牙绿化工程”,是得到联合国环境保护署高度评价的宏大工程。为建设这个工程,新疆兵团指挥部官兵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共植树40万余株,还参加了百亩“桑梓园、李子园、蟠桃园”和“四百公里绿色生态带”等一大批环保工程建设,将沙漠治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五:
西部地区自然灾害频仍。每当重大灾害袭来时,武警官兵总是挺身而出,英勇保护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1年春,新疆阿勒泰等边境地区遭受大雪灾,驻在这些地区的兵团指挥部官兵积极投入清雪战斗,疏通道路300多公里,救护被围困的群众800余人,转移牲畜5000余头。
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师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三支队500名官兵和50名医务人员组成救灾突击队,百里奔袭最先到达灾情严重的琼库尔恰克乡。
面对接连不断的余震和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残墙,官兵们手扒、肩扛,从一处处废墟下把被埋的群众和财物扒出来。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突击队共抢救伤病员780人,救助灾民3000多户,清理、拆除危房3500多间,搭设帐篷、棚子5480个,抢运物资2700余吨。
在琼库尔恰克乡小学的大院里,躺着众多的受伤群众。军医刘超智快速地清创、消毒、缝合、上夹、包扎,一人就救治伤员57人。
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以来,兵团指挥部官兵先后参与抢险救灾1000余次,抢救灾民5000多名,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向受灾群众捐款捐物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