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充满爱的事例
时间: 02-11
栏目:话题作文
让世界充满爱的事例一:善举净化心灵
潘石屹做过很多与慈善有关的事情,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十年前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接触。那时候,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突然收到一封白血病患者的求助信,信中提到由于没有治病的钱而打算放弃治疗了。潘石屹被这份字体俊秀、内容真诚的信打动了,立即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和一部分积蓄捐给了那个叫朱晶平的病人,还动员了公司的副总一起捐款。
令潘石屹意想不到的是,朱晶平竟然因此而完全康复,还上了北京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当众感谢潘石屹。节目播出之后,潘石屹的办公室几乎成了“白血病求助中心”,每天大量的求助电话和来信,让潘石屹应接不暇,也难辨个中真假。直到近年,潘石屹与一家专业的治疗白血病机构合作,捐款500万,希望能让更多的身患白血病的儿童活下来。
潘石屹认为做善事固然需要物质支持,但更需要的是慈善、被感动的心。他很气愤那些打着各色名号为自己谋私利或名声的行为。他说:“我做善事有两点,一是救急不救穷,二是关注教育事业。每一次我做善事都感觉到心灵的净化。”
让世界充满爱的事例二:
2001年初,濮存昕在中国青少发展基金会设立了“濮存昕爱心公益基金”,主要用于帮助贫困的艾滋病家庭以及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数周内,濮存昕“写”了45万封信,在上海发出,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帮助“艾滋病致孤儿童”募捐。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向“爱心基金”注资40余万元。
2002年,因为担当了“宣传艾滋病形象大使”加上本人在预防宣传艾滋病领域做出的贡献,濮存昕被评为当年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美国爱心基金会还在2005年10月24日授予他“杰出成就奖”。
濮存昕一直对艾滋病现状十分担忧,“它一定会流向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果不从你我做起,采取干预措施,很可能造成大范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迅速转为艾滋病人。”
除了宣传活动,他还努力改变艾滋病人受歧视的现状。他和艾滋病病感染者一起包饺子,一起吃饭,向大众亲身证明艾滋病人并不可怕,而且他们需要帮助。
濮存昕在公共场合多次直言道,监测出的感染者仅仅是“冰山一角”,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没有以真名接受检测,或者根本就没有检测,拒绝公开身份。“不能完全怪他们,是社会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有太深的歧视。”
让世界充满爱的事例三:爱心巴郎-阿里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辈子,阿里木都不会忘记刘老二,这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借了100元给他。一次微不足道的义举,让阿里木在异乡站稳了脚跟,也成就了后来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01年,新疆青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摆起地摊卖烤羊肉串。热情风趣的吆喝,使他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收入增加了,但他的日子依旧过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每天花10元钱填饱肚子。
如此吝啬为那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刚到贵州时,他参与扑灭了一次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他随后就找到毕节的妇联组织,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全部捐给了一个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学生。阿里木与“草根慈善”结缘后,烤羊肉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得知大方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没有书包,阿里木买了181个新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这么多年,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阿里木已经记不清了。可以这么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处处都有阿里木资助过的对象。这位“草根慈善家”还拿出积蓄,在贵州大学与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据说每串羊肉串可以赚3毛钱,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万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
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赶往西宁,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让世界充满爱的事例四:爱心的超越
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全面转入反攻。就在盟军制定“地毯式轰炸”日本计划前夕,司令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
盟军作战室的布朗森上校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中国客人,但随即对客人提出的要求感到纳闷:他居然要求盟军在轰炸之前,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一批建筑文物的位置,务必尽全力保护这些古迹。也正是这位中国人,6年前,他的故乡北京宛平城、团河行宫等历史名城、名苑惨遭日军的炮火摧残,被迫举家逃亡。在长沙,他一家人又险些在日军的空袭中丧命。随后,他的亲弟弟,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英年早逝;他的内弟接着在1940年保卫成都的空战中壮烈殉国。布朗森上校怎么也无法理解,就是这样一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倾力保护敌国的古建筑呢?中国人平静地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恨不得将整个日本夷为平地,但优秀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私有财产,它属于全世界,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在这位中国人的据理力争下,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这位为日本名胜古迹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便是著名建筑师梁思成。
40多年后,日本著名的《朝日新闻》曾刊发了题为《古都的恩人是中国学者》的文章,盛赞了他的义举;日本古建筑权威福山敏男也满怀感激地说:“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战中向美国提出了保护奈良和京都的建议,我们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滥炸而保存下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世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爱是没有国界的。当爱心融进了智慧和情感,它就会超越恩怨和时空。梁思成用他博大的包容,书写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精彩、最动人的传奇。
让世界充满爱的事例五:44份爱心晚报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连续五年评选他为中国最富有的企业家。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在马来西亚辉煌的发迹史。只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情义和传奇经历,源于44份带着一个普通人爱心的晚报——
1990年,一位喜欢冒险的中国青年来到马来西亚。来这之前,青年已经身家过亿。他打听到,这儿发现了一个大型油气田,准备修一条高级公路。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则会带来公路两边的土地大幅度升值。
经过仔细分析之后,青年做出了一生中最冒险的一个决定:利用所有资产担保向银行贷款,拿到公路两边土地的开发权。
4个多月过去了,油气田的立项依然没有结果。青年如坐针毡。这时候,他手间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住所由五星级酒店搬到四星级,再到三星级,最后连旅馆也住不起了。为了省钱,他打算租用旅馆的一个小仓库,每天只吃最便宜的盒饭,再找机会偷偷溜到旅馆的大厅里看当天的晚报。
仓库的管理员是一位老华侨,看到他的处境,非常同情,不仅免了他租仓库的钱,每天还将自己订的一份晚报带给他看。这样的日子一晃过了44天,青年的心也一天天走向绝望,连自杀的想法也有了。那天,青年意外地得知老华侨并不识字,这44份晚报是特意为他买的,顿时心里一热,仿佛看到一线温暖的光,将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晚上,他认真地翻看着报纸,其中一条消息让他兴奋得差点没背过气去:油气田立项了!随后,在一周之内,青年所买的土地价格翻了一番,他的生活一下子由地狱又回到天堂。
暴富后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是老华侨,他准备了一只信封,里面是一套当地最高档别墅的钥匙。当他把信封交到老华侨手里的时候,老华侨摇摇头:“我只是给你买了44天的报纸,为什么值得你送这样的大礼呢?”青年说:“那44份晚报,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珍贵的帮助和关怀,就凭你的爱心,你有资格得到它。”老华侨依然摇摇头:“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不想去住那种地方。真正值得你报答的,也不是我,而是帮助你的这个社会呀。”
这位青年,就是后来被誉为“情义商人”的李晓华,他成了中国最有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之一。
潘石屹做过很多与慈善有关的事情,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十年前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接触。那时候,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突然收到一封白血病患者的求助信,信中提到由于没有治病的钱而打算放弃治疗了。潘石屹被这份字体俊秀、内容真诚的信打动了,立即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和一部分积蓄捐给了那个叫朱晶平的病人,还动员了公司的副总一起捐款。
令潘石屹意想不到的是,朱晶平竟然因此而完全康复,还上了北京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当众感谢潘石屹。节目播出之后,潘石屹的办公室几乎成了“白血病求助中心”,每天大量的求助电话和来信,让潘石屹应接不暇,也难辨个中真假。直到近年,潘石屹与一家专业的治疗白血病机构合作,捐款500万,希望能让更多的身患白血病的儿童活下来。
潘石屹认为做善事固然需要物质支持,但更需要的是慈善、被感动的心。他很气愤那些打着各色名号为自己谋私利或名声的行为。他说:“我做善事有两点,一是救急不救穷,二是关注教育事业。每一次我做善事都感觉到心灵的净化。”
让世界充满爱的事例二:
2001年初,濮存昕在中国青少发展基金会设立了“濮存昕爱心公益基金”,主要用于帮助贫困的艾滋病家庭以及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数周内,濮存昕“写”了45万封信,在上海发出,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帮助“艾滋病致孤儿童”募捐。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向“爱心基金”注资40余万元。
2002年,因为担当了“宣传艾滋病形象大使”加上本人在预防宣传艾滋病领域做出的贡献,濮存昕被评为当年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美国爱心基金会还在2005年10月24日授予他“杰出成就奖”。
濮存昕一直对艾滋病现状十分担忧,“它一定会流向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果不从你我做起,采取干预措施,很可能造成大范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迅速转为艾滋病人。”
除了宣传活动,他还努力改变艾滋病人受歧视的现状。他和艾滋病病感染者一起包饺子,一起吃饭,向大众亲身证明艾滋病人并不可怕,而且他们需要帮助。
濮存昕在公共场合多次直言道,监测出的感染者仅仅是“冰山一角”,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没有以真名接受检测,或者根本就没有检测,拒绝公开身份。“不能完全怪他们,是社会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有太深的歧视。”
让世界充满爱的事例三:爱心巴郎-阿里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辈子,阿里木都不会忘记刘老二,这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借了100元给他。一次微不足道的义举,让阿里木在异乡站稳了脚跟,也成就了后来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01年,新疆青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摆起地摊卖烤羊肉串。热情风趣的吆喝,使他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收入增加了,但他的日子依旧过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每天花10元钱填饱肚子。
如此吝啬为那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刚到贵州时,他参与扑灭了一次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他随后就找到毕节的妇联组织,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全部捐给了一个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学生。阿里木与“草根慈善”结缘后,烤羊肉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得知大方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没有书包,阿里木买了181个新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这么多年,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阿里木已经记不清了。可以这么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处处都有阿里木资助过的对象。这位“草根慈善家”还拿出积蓄,在贵州大学与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据说每串羊肉串可以赚3毛钱,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万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
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赶往西宁,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让世界充满爱的事例四:爱心的超越
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全面转入反攻。就在盟军制定“地毯式轰炸”日本计划前夕,司令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
盟军作战室的布朗森上校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中国客人,但随即对客人提出的要求感到纳闷:他居然要求盟军在轰炸之前,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一批建筑文物的位置,务必尽全力保护这些古迹。也正是这位中国人,6年前,他的故乡北京宛平城、团河行宫等历史名城、名苑惨遭日军的炮火摧残,被迫举家逃亡。在长沙,他一家人又险些在日军的空袭中丧命。随后,他的亲弟弟,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英年早逝;他的内弟接着在1940年保卫成都的空战中壮烈殉国。布朗森上校怎么也无法理解,就是这样一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倾力保护敌国的古建筑呢?中国人平静地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恨不得将整个日本夷为平地,但优秀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私有财产,它属于全世界,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在这位中国人的据理力争下,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这位为日本名胜古迹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便是著名建筑师梁思成。
40多年后,日本著名的《朝日新闻》曾刊发了题为《古都的恩人是中国学者》的文章,盛赞了他的义举;日本古建筑权威福山敏男也满怀感激地说:“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战中向美国提出了保护奈良和京都的建议,我们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滥炸而保存下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世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爱是没有国界的。当爱心融进了智慧和情感,它就会超越恩怨和时空。梁思成用他博大的包容,书写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精彩、最动人的传奇。
让世界充满爱的事例五:44份爱心晚报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连续五年评选他为中国最富有的企业家。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在马来西亚辉煌的发迹史。只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情义和传奇经历,源于44份带着一个普通人爱心的晚报——
1990年,一位喜欢冒险的中国青年来到马来西亚。来这之前,青年已经身家过亿。他打听到,这儿发现了一个大型油气田,准备修一条高级公路。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则会带来公路两边的土地大幅度升值。
经过仔细分析之后,青年做出了一生中最冒险的一个决定:利用所有资产担保向银行贷款,拿到公路两边土地的开发权。
4个多月过去了,油气田的立项依然没有结果。青年如坐针毡。这时候,他手间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住所由五星级酒店搬到四星级,再到三星级,最后连旅馆也住不起了。为了省钱,他打算租用旅馆的一个小仓库,每天只吃最便宜的盒饭,再找机会偷偷溜到旅馆的大厅里看当天的晚报。
仓库的管理员是一位老华侨,看到他的处境,非常同情,不仅免了他租仓库的钱,每天还将自己订的一份晚报带给他看。这样的日子一晃过了44天,青年的心也一天天走向绝望,连自杀的想法也有了。那天,青年意外地得知老华侨并不识字,这44份晚报是特意为他买的,顿时心里一热,仿佛看到一线温暖的光,将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晚上,他认真地翻看着报纸,其中一条消息让他兴奋得差点没背过气去:油气田立项了!随后,在一周之内,青年所买的土地价格翻了一番,他的生活一下子由地狱又回到天堂。
暴富后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是老华侨,他准备了一只信封,里面是一套当地最高档别墅的钥匙。当他把信封交到老华侨手里的时候,老华侨摇摇头:“我只是给你买了44天的报纸,为什么值得你送这样的大礼呢?”青年说:“那44份晚报,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珍贵的帮助和关怀,就凭你的爱心,你有资格得到它。”老华侨依然摇摇头:“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不想去住那种地方。真正值得你报答的,也不是我,而是帮助你的这个社会呀。”
这位青年,就是后来被誉为“情义商人”的李晓华,他成了中国最有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