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时间: 02-10
栏目: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一:
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课堂的细节来突破重点难点。整个课堂设计有许多可取之处:
1、积极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2、运用名师的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这种设计理念源自于我省 名师余映潮。在课堂实施的许多重要环节如话题的设计,活动的编排、导语的铺垫、朗读的穿插等。有许多也是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引导 学生积极参入到语文实践中去。
3、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文言文教学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读数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辩论、访谈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2、注重教 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3、从长远看,我要继续向名师学习,不断提 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二: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
一、语言美 ,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律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课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 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是何等的如画美景。再看文中的另一幅画面,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 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桃花源记》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
四、人文美,如甘醇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 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 如美玉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除了上述众“美”之外,如果我们用心去仔细分析品味肯定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三:
我这堂课是《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和理解主旨。古文的字词解释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 趣,我设计了两个检查的环节:“大家来找茬”和“古今大不同”,让学生找错纠错,辨析古今词义,学生发言踊跃,达到了复习的效果。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 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六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把问题汇总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分类、组 合、提炼,排列,整理出六个探究题。为了使自主探究顺利展开,我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课上,我把学生的问题和提问 者的名单一起出示,提高了学生研究的热情。我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究的形式,各小组选择两到三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指定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中发 言。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了解各小组的选题及进展。最后交流时,各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或各抒己见,或达成共识,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完善 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总结我的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流程清晰,教师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学生平等对话,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因时间关系未能完成所有 的探究题,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主旨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反思这堂课,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结合我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 究”,我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还应作以下的探索和改进:1、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还要强化。我在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多为“好”“很好”,比较单一, 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2、评价语言的分析性还要细化。当学生答不到点时,教师不应只做简单的否定,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3、 留白还要艺术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 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四: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 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 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 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 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 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 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五:
《桃花源记》是古文中的经典名作,它的文采斐然、意境深邃,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古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古文学习能力也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可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虽知学习古文是有用处的,但缺乏动力,“上课乏味”,“内容枯燥”,“难以学好”是学生最普遍的反应,这是和我们 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怎样让学生把《桃花源记》学得又好又愉快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现总结如下:
一、从“趣”字入手,做好新课的导入。
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与现代文相比,古文因时隔久远,内容深奥,文章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也相去甚远,更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架设古今生活的桥梁, 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前我考虑到学校附近有一个闻名清远的旅游景点----清远桃源生态旅游区,这里湖光山色,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森 林茂密葱郁,生态原始,四季如春,桃花烂漫,长年烟雾缭绕,仿如人间仙境。于是特地前往拍摄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当以优美的音乐为背景播放着这些图片时,学 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自己熟悉的景物出现时,学生还充当起了解说员:“这是桃花湖,里面的鱼多着呢,泥鳅、鳝鱼……。那里是桃花坞,每年的3、4月份桃花开 得最灿烂……。”我再问学生:“这些图片美吗?图片美实景更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外桃源”,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 去看看?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样能深深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课 堂气氛。
二、改“讲”为“读”切入教学。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教学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字字落实,句句串讲”,过于重视字词的解读和翻译,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 离破碎,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倦。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名家的教学视频后,我决定从朗读切入教学,先要求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 熟读到背诵,把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这样摆脱了传统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成串 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课堂的表现与听课老师的评价看,效果应是比较好的,评完 课后我又特地找了一部分学生了解情况,普遍反应比以前学得容易、轻松、又有趣。后来看单元测验有关本文的答题,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三、从“写”字入手,进一步理解文意。
以前古文的练习与作业一般是字词语句或课文的翻译。后来我注意到其实很多学生都是照抄参考书的,在复习的过程更是发现学生对很多语句甚至段落都没印象。后 来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写出课文内容,有能力的学生写出细节,因为文言文文字精炼,言简意赅,字里行间大有充实丰富的回旋余地,这样既训 练了写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内容。
上完课后细细思考,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比如:
1、用辩论的方式去探讨课文内在的人文内涵更好。
《桃花源记》中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远离世俗尘嚣的理想生活境界,在政治动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的东晋写出这样的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言而喻。我先 让学生思考有关桃源人避世是否正确的问题,然后再请几位学生表达看法,最后引导学生明确:要读懂一篇作品,必须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虚构出来的安居乐 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其实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上完课好,我仔细思考,这样的方式似乎是“水过鸭背”,远不如让学生 先进行一个小型辩论赛后再归纳好,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学习到用理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2、教师熟背课文对学生的示范更好。
黑格尔说:“老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标准、流畅、富有激情地把课文背下来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认为背 诵课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文本,读出 自我,这是《课程标准》给我们做出的规定;著名语文专家于漪老师就是从背课文、背教案开始,严谨治学,扎扎实实,靠硬功夫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只有把书读 到滚瓜烂熟,我们才可能像于漪等名家一样,达到设计教学如鱼得水,课堂实施左右逢源的境界,而这,是其它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可以替代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成绩是会出来的。
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课堂的细节来突破重点难点。整个课堂设计有许多可取之处:
1、积极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2、运用名师的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这种设计理念源自于我省 名师余映潮。在课堂实施的许多重要环节如话题的设计,活动的编排、导语的铺垫、朗读的穿插等。有许多也是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引导 学生积极参入到语文实践中去。
3、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文言文教学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读数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辩论、访谈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2、注重教 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3、从长远看,我要继续向名师学习,不断提 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二: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
一、语言美 ,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律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课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 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是何等的如画美景。再看文中的另一幅画面,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 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桃花源记》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
四、人文美,如甘醇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 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 如美玉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除了上述众“美”之外,如果我们用心去仔细分析品味肯定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三:
我这堂课是《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和理解主旨。古文的字词解释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 趣,我设计了两个检查的环节:“大家来找茬”和“古今大不同”,让学生找错纠错,辨析古今词义,学生发言踊跃,达到了复习的效果。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 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六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把问题汇总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分类、组 合、提炼,排列,整理出六个探究题。为了使自主探究顺利展开,我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课上,我把学生的问题和提问 者的名单一起出示,提高了学生研究的热情。我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究的形式,各小组选择两到三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指定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中发 言。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了解各小组的选题及进展。最后交流时,各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或各抒己见,或达成共识,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完善 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总结我的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流程清晰,教师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学生平等对话,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因时间关系未能完成所有 的探究题,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主旨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反思这堂课,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结合我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 究”,我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还应作以下的探索和改进:1、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还要强化。我在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多为“好”“很好”,比较单一, 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2、评价语言的分析性还要细化。当学生答不到点时,教师不应只做简单的否定,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3、 留白还要艺术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 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四: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 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 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 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 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 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 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五:
《桃花源记》是古文中的经典名作,它的文采斐然、意境深邃,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古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古文学习能力也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可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虽知学习古文是有用处的,但缺乏动力,“上课乏味”,“内容枯燥”,“难以学好”是学生最普遍的反应,这是和我们 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怎样让学生把《桃花源记》学得又好又愉快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现总结如下:
一、从“趣”字入手,做好新课的导入。
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与现代文相比,古文因时隔久远,内容深奥,文章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也相去甚远,更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架设古今生活的桥梁, 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前我考虑到学校附近有一个闻名清远的旅游景点----清远桃源生态旅游区,这里湖光山色,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森 林茂密葱郁,生态原始,四季如春,桃花烂漫,长年烟雾缭绕,仿如人间仙境。于是特地前往拍摄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当以优美的音乐为背景播放着这些图片时,学 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自己熟悉的景物出现时,学生还充当起了解说员:“这是桃花湖,里面的鱼多着呢,泥鳅、鳝鱼……。那里是桃花坞,每年的3、4月份桃花开 得最灿烂……。”我再问学生:“这些图片美吗?图片美实景更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外桃源”,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 去看看?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样能深深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课 堂气氛。
二、改“讲”为“读”切入教学。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教学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字字落实,句句串讲”,过于重视字词的解读和翻译,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 离破碎,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倦。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名家的教学视频后,我决定从朗读切入教学,先要求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 熟读到背诵,把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这样摆脱了传统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成串 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课堂的表现与听课老师的评价看,效果应是比较好的,评完 课后我又特地找了一部分学生了解情况,普遍反应比以前学得容易、轻松、又有趣。后来看单元测验有关本文的答题,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三、从“写”字入手,进一步理解文意。
以前古文的练习与作业一般是字词语句或课文的翻译。后来我注意到其实很多学生都是照抄参考书的,在复习的过程更是发现学生对很多语句甚至段落都没印象。后 来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写出课文内容,有能力的学生写出细节,因为文言文文字精炼,言简意赅,字里行间大有充实丰富的回旋余地,这样既训 练了写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内容。
上完课后细细思考,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比如:
1、用辩论的方式去探讨课文内在的人文内涵更好。
《桃花源记》中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远离世俗尘嚣的理想生活境界,在政治动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的东晋写出这样的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言而喻。我先 让学生思考有关桃源人避世是否正确的问题,然后再请几位学生表达看法,最后引导学生明确:要读懂一篇作品,必须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虚构出来的安居乐 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其实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上完课好,我仔细思考,这样的方式似乎是“水过鸭背”,远不如让学生 先进行一个小型辩论赛后再归纳好,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学习到用理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2、教师熟背课文对学生的示范更好。
黑格尔说:“老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标准、流畅、富有激情地把课文背下来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认为背 诵课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文本,读出 自我,这是《课程标准》给我们做出的规定;著名语文专家于漪老师就是从背课文、背教案开始,严谨治学,扎扎实实,靠硬功夫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只有把书读 到滚瓜烂熟,我们才可能像于漪等名家一样,达到设计教学如鱼得水,课堂实施左右逢源的境界,而这,是其它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可以替代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成绩是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