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语文培训心得体会(2)
时间: 12-04
栏目:心得体会
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激烈的教学讨论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那精彩的教学案例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也听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我明白了课改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在21世纪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所以,进行课改,落实课标,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每一堂课中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课堂中少一些做秀,多一些本真,也许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潍坊市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王安存老师作了《经典诵读专题》的典型发言,在她的发言中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懂得了要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孩子们多读书,多写作。让孩子们在“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的引领下飞扬。我异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为我提供了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反复的琢磨和钻研,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对我来说,不论从理论还是教学上,这都是一个让我进步的有效良机。
二、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们学校的张秀红和郭美玲老师作了《合作学习与主题学习》的报告,她们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以详实的案例、真实的体验娓娓道来,让我们对合作学习与主题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在课上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重点问题的梳理。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的学生不会找问题,会的、不会的弄不清楚,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加以引导,把重点问题找到了,师生共同有目的的学习,这样就会简单多了。在讲课中,多注重学生的理解,少讲、多读,多读,学生能理解的、能自己学会不讲,对一些学生理解不好的或不透彻的,这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了,老师也不觉得累了。避免老师啰啰嗦嗦一节课,学生感觉如在梦境中,什么也没学到,而老师呢?口干舌燥,毫无益处。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在这次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中,寿光市圣城街道西关小学张丽老师的《我与“三点一线”识字法》,主要针对低年级识字作了详细地分析。例如: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读准正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交际;提倡汉语拼音与儿歌相结合;利用儿歌学好音节是教学儿歌的重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拼音、阅读的积极性,营造快乐识字和正确的标调方法;在游戏巩固环节,大大地帮助孩子改掉怕拼音、识字的不良好心态,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虽然只是两天的海沧拓展的培训,但是在过程中让人回味无穷;此次的培训与以往教师培训不同,它不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加上这次我的认真参与培训和做好笔记,让我时刻都能借助这些知识理论去促进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从而去开展素质教育,我感到收获很大,做为一名教育者,痛苦不应该是教育的追求,更不应该成为教师的生存状态。既然做了教师,痛苦是做,快乐也是做,那我们为何不快乐地做?让我激动和回味的是那些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师傅们!做为教师要引用“抛砖引玉”的方法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获取有利信息和掌握知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得学会,就能融会贯通,而是需要教师认真的去研解教材和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达成的。从这次的培训中,我学到了前人们先进的经验,明白了一些道理,使我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的沉重份量,对我今后教学工作中启到很大的帮助。
总之,本次培训,我真的感觉收益颇丰,真正的课堂先是属于学生的,才是属于自己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一原则,让自己做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快乐。
心得五:暑期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7月14、15日,我参加了在昌乐二中召开的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会。会上,听取了四位教师的报告,他们分别是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王安存,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的张丽,我的同事张秀红,青州市实小的张云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培训,我受益匪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要正确面对工作中的挫折。
张丽老师和张云杰老师在报告中都提到了自己有些坎坷的教学经历,谈到这些,他们没有抱怨,而是认为,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才让自己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张云杰老师说:“不要抱怨生活对你的不公,坎坷也是一种财富。”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人的一生中,挫折和失意是难免的。在教师的工作中更会经常遇到挫折和困难。如需要不能满足,动机不能实现,教育学生的方法受挫,管理班级的效果不佳,课堂教学不如人意,所教学生成绩不理想,在教学考核中得分不高,评先晋职中未能入围……如果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想办法悦纳自己的职业,就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走出精神的低谷。这两位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你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事业而不仅是一个饭碗,把教育岗位当作一种创造性地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而不是一种负担,那么我们从工作中得到的就会是欢乐,而不是烦恼和悲伤。
二、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现今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费时多,收效却不高,教师辛苦,学生乏味,老师讲得多,学生读书少,语文学习实效差,最终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老师学生都辛苦”的现象。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所以,张云杰提出:“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要回归本位。”“要教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这里所讲的“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那么,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呢?
首先,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
有人认为古代的诵读就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这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应当全盘否定。于是,他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诚然,强迫学生诵读记忆有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李白假如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盛唐诗坛上独放异彩,名垂史册。事实证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调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况且课堂上教师无休止的分析也未必使每个学生都听得懂,因为还有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印证教师的讲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学生则会自觉规范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不就提高了吗?
其次,重视模仿,强调创新。
大凡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多是以模仿起步。《朱子语类》上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可贵的是,古人不但重视模仿,而且还强调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清代学者唐彪在评论韩愈和欧阳修时说:“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以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所谓师其神,不见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由此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让学生通过模仿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学生能写出真心话,并不等于会写文章。写文章还要讲究章法、技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模仿好文章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优点。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课文就是例子。”因此,模仿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一道桥梁。事实上,许多老师也这样做了,但是他们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课文,没有做到古人所说的“师其神,不见其貌”,缺乏创新精神。古人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再次,注重文道统一,提倡文以载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把“文”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道统一”的确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们所提倡的“文道统一”,就是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课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三、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一致认为,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大量地看书。可见,多读书能提高写作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加强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摄取信息,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生活,培养创新精神。所以,语文教师要开动脑筋,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也听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我明白了课改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在21世纪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所以,进行课改,落实课标,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每一堂课中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课堂中少一些做秀,多一些本真,也许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潍坊市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王安存老师作了《经典诵读专题》的典型发言,在她的发言中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懂得了要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孩子们多读书,多写作。让孩子们在“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的引领下飞扬。我异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为我提供了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反复的琢磨和钻研,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对我来说,不论从理论还是教学上,这都是一个让我进步的有效良机。
二、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们学校的张秀红和郭美玲老师作了《合作学习与主题学习》的报告,她们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以详实的案例、真实的体验娓娓道来,让我们对合作学习与主题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在课上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重点问题的梳理。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的学生不会找问题,会的、不会的弄不清楚,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加以引导,把重点问题找到了,师生共同有目的的学习,这样就会简单多了。在讲课中,多注重学生的理解,少讲、多读,多读,学生能理解的、能自己学会不讲,对一些学生理解不好的或不透彻的,这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了,老师也不觉得累了。避免老师啰啰嗦嗦一节课,学生感觉如在梦境中,什么也没学到,而老师呢?口干舌燥,毫无益处。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在这次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中,寿光市圣城街道西关小学张丽老师的《我与“三点一线”识字法》,主要针对低年级识字作了详细地分析。例如: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读准正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交际;提倡汉语拼音与儿歌相结合;利用儿歌学好音节是教学儿歌的重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拼音、阅读的积极性,营造快乐识字和正确的标调方法;在游戏巩固环节,大大地帮助孩子改掉怕拼音、识字的不良好心态,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虽然只是两天的海沧拓展的培训,但是在过程中让人回味无穷;此次的培训与以往教师培训不同,它不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加上这次我的认真参与培训和做好笔记,让我时刻都能借助这些知识理论去促进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从而去开展素质教育,我感到收获很大,做为一名教育者,痛苦不应该是教育的追求,更不应该成为教师的生存状态。既然做了教师,痛苦是做,快乐也是做,那我们为何不快乐地做?让我激动和回味的是那些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师傅们!做为教师要引用“抛砖引玉”的方法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获取有利信息和掌握知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得学会,就能融会贯通,而是需要教师认真的去研解教材和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达成的。从这次的培训中,我学到了前人们先进的经验,明白了一些道理,使我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的沉重份量,对我今后教学工作中启到很大的帮助。
总之,本次培训,我真的感觉收益颇丰,真正的课堂先是属于学生的,才是属于自己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一原则,让自己做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快乐。
心得五:暑期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7月14、15日,我参加了在昌乐二中召开的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会。会上,听取了四位教师的报告,他们分别是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王安存,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的张丽,我的同事张秀红,青州市实小的张云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培训,我受益匪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要正确面对工作中的挫折。
张丽老师和张云杰老师在报告中都提到了自己有些坎坷的教学经历,谈到这些,他们没有抱怨,而是认为,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才让自己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张云杰老师说:“不要抱怨生活对你的不公,坎坷也是一种财富。”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人的一生中,挫折和失意是难免的。在教师的工作中更会经常遇到挫折和困难。如需要不能满足,动机不能实现,教育学生的方法受挫,管理班级的效果不佳,课堂教学不如人意,所教学生成绩不理想,在教学考核中得分不高,评先晋职中未能入围……如果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想办法悦纳自己的职业,就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走出精神的低谷。这两位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你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事业而不仅是一个饭碗,把教育岗位当作一种创造性地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而不是一种负担,那么我们从工作中得到的就会是欢乐,而不是烦恼和悲伤。
二、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现今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费时多,收效却不高,教师辛苦,学生乏味,老师讲得多,学生读书少,语文学习实效差,最终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老师学生都辛苦”的现象。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所以,张云杰提出:“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要回归本位。”“要教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这里所讲的“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那么,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呢?
首先,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
有人认为古代的诵读就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这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应当全盘否定。于是,他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诚然,强迫学生诵读记忆有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李白假如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盛唐诗坛上独放异彩,名垂史册。事实证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调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况且课堂上教师无休止的分析也未必使每个学生都听得懂,因为还有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印证教师的讲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学生则会自觉规范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不就提高了吗?
其次,重视模仿,强调创新。
大凡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多是以模仿起步。《朱子语类》上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可贵的是,古人不但重视模仿,而且还强调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清代学者唐彪在评论韩愈和欧阳修时说:“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以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所谓师其神,不见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由此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让学生通过模仿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学生能写出真心话,并不等于会写文章。写文章还要讲究章法、技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模仿好文章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优点。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课文就是例子。”因此,模仿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一道桥梁。事实上,许多老师也这样做了,但是他们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课文,没有做到古人所说的“师其神,不见其貌”,缺乏创新精神。古人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再次,注重文道统一,提倡文以载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把“文”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道统一”的确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们所提倡的“文道统一”,就是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课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三、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一致认为,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大量地看书。可见,多读书能提高写作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加强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摄取信息,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生活,培养创新精神。所以,语文教师要开动脑筋,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