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培训业务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广播电台新闻栏目的记者,我带着热情,带着责任,带着单位领导的嘱托和期待,有幸参加了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业务培训班。这次学习,我体会很深,感触很多。
来到学校里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似曾相识的大学校园。这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对于我来说,为期一周系统化的培训还是第一次,所以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格外珍惜。但与此同时在我心中还有一些小小的顾虑,去之前了解到培训的内容似乎和电视节目制作有很大的关联,对我现在从事的广播又有多大帮助呢?但是从培训的第一课起,我的顾虑就被彻底打消了,因为我实实在在体会到受益非浅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这次学习内容精广相济,极具理论性、系统性、深度性,且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一周的课程被安排的非常紧凑,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机会聆听专家教授的讲座,面对面的和讲师交流,接受指导。在课堂上,老师们用许多vcr视频生动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节目案例,现场报道、访谈、聊侃等节目形式也各不相同,提问题同样很讲究,要把问号作为一个小结式作为陈述后再提下一个问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记者的工作我发现,自己平时在发现场报道的时候,往往对采访对象事先设置了很多个问题,而被采访者在回答完上一个问题后,作为记者的我并没有先对此小结甚至没有仔细倾听而是将下一个问题马上抛了出去,这是非常不得当的。通过培训,会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对采访者的提问尤为注重,把自己的报道发的精致,更有可听性。
老师们从中央电视台的高度、以实战的事例、以现场直播的成功和失败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从事广播的地方台采编人员也有着切身的体会。广播是当今主流媒体中较有影响力的传播手段,如何运用好、掌握好、发挥好是摆在我们地方台编采编人员的迫切课题,专家们用他们多年从事广电事业,特别是从事电视直播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从如何深层次剖析每次节目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制作,从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范围,拓宽了视野,思想上也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使我在理论、业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次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知识面要拓宽,除不断学习采编外,还要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好的做好宣传工作。同时,新闻采访也要积极发挥团队作用。如果有一支经验多、技术精、业务强的团队作为发展的基础要素,我想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次到浙江传媒学院的培训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效果很好,电充得很足,带着问题,带着要求去浙江传媒学院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获得了很大收获。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强化自主学习的内动力,努力把感受变为生产力,把感受化为行动力,从多种渠道扩展知识结构,使自己不断扩充知识的总量、质量、流量,转化为知识增量,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统合能力。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决策、协调、创新等能力,做到嘴勤、脑勤、手勤、脚勤,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岗位工作中去,使自己在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努力做好老百姓贴身、贴心的广播,努力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一直以来都这样觉得,能够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并且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靠的是运气,能在工作岗位中体现自我价值靠的是努力,而能将这份努力效力于宿迁广播电视总台,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那更是一种荣幸,尽管在其中的位置或许微不足道,或许默默无闻,但能够始终尽着自己的一份力,为新闻事业贡献自己,还是让人感到非常骄傲的。在宿迁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中心工作已经有4年了,从进台至今一直在新闻中心从事新闻后期制作,我很热爱这份工作并为之努力着。虽然一直从事的是后期制作、包装和维护这个岗位,虽然不是像记者一样在采访的前线工作,但毕竟是在总台的新闻宣传部门工作,接触的都是时政、民生这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报道,新闻立台,我深知新闻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并且一直都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四年过去了,自己还有多少正能量为总台发光发热?如果想去一线工作,自己又是否具备做记者的潜力,经常问自己,我深深意识到“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道理,认识到一定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
11月12日——11月16日这几天,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宿迁广电总台第一轮采编人员的培训,到“北有北广,南有浙江传媒”的浙江广播传媒学院学习,那几天的学校生活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单纯又简单的学习的日子,回到了似曾相识的大学校园。这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当然也有些许的好奇,对于我来说,熟悉的是上课的过程,而陌生的是则是浙江传媒学院和为期近一周的系统化的培训,工作以后的第一次培训,好奇的当然就是浙江卫视在这所学校中的实践基地。所以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格外珍惜并且感激,仿佛久旱的大地迎来它的第一场大雨一样的欢呼雀跃,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学习汲取的时间,但这次培训却让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受益非浅这四个字的含义。
四天的课程被安排的非常紧凑,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机会聆听专家教授的讲座,面对面的和讲师交流,接受指导,汲取更多的知识。第一堂课是李灵革教授为我们主讲《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点评》,作为讲座的开始,他为我们描述了记者这个行业在不同人眼里的不同形象: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任劳任怨的蚂蚁,美丽的孔雀、愚蠢的驴等等,还指出了社会现实中的记者形象:乞丐!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会心一笑,因为我认为大众眼中的我们是什么说实话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重要,或者说会去在意,因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只要自己觉着自己是只美丽的孔雀,在开屏的时候让大家惊叹,我有存在的价值,每天不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就心满意足了。
在课堂上,李教授对《宿迁新闻》、《楚风夜话》和《记述宿迁》三档宿迁广播电视总台具有代表性的栏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优秀电视新闻作品,好的新闻栏目进行比较,通过视频生动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节目案例,在对我们宿迁广播电视总台的几档优秀节目的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我们台栏目存在的问题,并给我们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整改的方法建议,给我们的节目指出了发展的方向。从节目的编排到节目的内容,从节目的整体包装到节目的后期字幕,从节目的形式到节目的创优,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平凡中寻找传奇,传奇中寻找平凡”“新闻就是正常生活被打断”,李教授的这两句话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因为这两句话不仅道出了新闻工作者的生活,也表明了新闻的主要题材内容。
如果说李灵革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的话,那么周元老师的讲座——《新闻报道新思路、新方法》则让我真正感到什么叫学以至用。他提出“电视新闻的社会化、电视新闻的故事化、电视新闻的现场化和电视新闻的个性化”四个观点。
美国新闻学者提出了一个全新新闻理念:“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对于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周元老师指出让老百姓接受有三招:1、如果我们把新闻做得和讲故事一样精彩。2、人永远应该是我们新闻中的主角。3、要出乎观众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4、要懂得抓住细节。一个好的新闻就是一篇好的故事,这是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也是必然趋势。
另外他还指出,现在的受众对待新闻类节目,希望通过镜头体会到真实性和参与感,所以这就要要求我们记者加大现场类的报道,通过案例给我们分析了记者现场出镜的方式、注意要素和拍摄方式,以及由这些问题点延伸到现场报道的方方面面。
当然还有原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等栏目的制片人王猛先生的《电视新闻频道战略与栏目策划》这堂课,他没有运用任何多媒体设备,知识单纯的通过他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向我们讲述他的经验,他的认知和他的正确观点。
短短的四天八节课,每堂课的时间都感觉飞快,对每堂课来讲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都太少太少,还没等我们多听点、多问点就到了下课的时间。而对于每天的学习内容、心得体会,在班委的组织下我们也进行了两次的课后讨论交流。
总台领导对我们这次培训的重视也是让我们感动并感激,开班仪式和结业仪式都有台领导亲自参加,并给我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对这次学习,我充满了感动和感谢之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积累,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很感谢宿迁广播电视总台和浙江传媒学院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也会一直努力下去,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不断的完善自己,并充分运用学到的知识在今后的岗位中认真工作、提升自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跟上总台发展的脚步,5月的最后一周,我们来到了浙江传媒学院学习。简单的开班典礼之后我们就正式展开了为期四天的业务培训。课上,每一位老师的讲课各具特色,但主题都明确而深刻,让我在这四天的学习中受益良多。每位老师都是曾经在或正在新闻一线工作过的老师,讲课内容贴近业务实际,使我们这些正在工作岗位上的新闻记者们进行了一次业务上的消化吸收再提升。四天的培训课程虽然很短暂,但是却使我重新认识了新闻传播事业,重新认识了记者的岗位职责、素质和能力,也更加坚定了我奋斗在新闻一线的信心。
近年来,随着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强势推进,极大地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方面。云媒体、微博、博客等网络新词的出现,也在告诉我们,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传媒经济的发展,在培训课上,大部分教授都在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适应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或许两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节目线上线下可以通过微信码进行互动,而在今天却成为收看电视的同时进行的一种娱乐方式。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传媒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敢于接受新事物,并且利用新事物来为我们的节目润色,使我们做出来的每一件新闻作品都饱含特色,使受众收听收看我们的节目时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煎熬。
几位授课的老师告诉我们,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传统的媒体一时间还无法应对,特别是地市级媒体更是顿时一筹莫展。再加上众多的卫视节目、网络节目等等,那么多的信息量,受众一时也招架不住,于是一部分受众开始逐渐去甄别信息,选择能使自己感到有用的信息,这里也就是说的趣味性。抢占收视率,关键就在于把握受众需求,老百姓想看什么,什么样的节目能够让他们感觉有趣味性,这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受众拿起手中的遥控器不停地换台,不停地换台,我们如何使它停留在我们的节目上,每天准时准点收看我们的节目,关键还是要把节目做的贴近生活、贴近实用、贴近身边的人和事……让趣味性成为我们打造节目最重要的因素。人类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其中就有一种叫游戏说,这也足以说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趣味惜惜相关。
采访的方法与技巧、节目制作都要思考。说到这些,平时在台里的许多工作,其实是无法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指导的。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经验来进行指导。这就使得许多细节上的把握和预期的难以实现。我个人觉得经验可能偶尔使得采访快捷的进行甚至顺利完成。但往往在采访中的关键细节则会丢失。一篇好的报道,会像授课的老师说说的,可以多个角度,不同频道,不同部门多方位多次报道。可是,由于细节的丢失导致一个新闻事件只能一次性受众,之后便没有了新闻价值。这应该是在这个新闻匮乏的时代对资源的浪费吧。
通过紧张的培训,我认识到必须牢记使命和职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开拓新方法、研究新课题、转变新思路;善于学习、学以致用。四天八节课的学习时间非常短暂。总台领导精心安排的学习机会也非常难得。我很庆幸也很珍惜可以参加这一次的浙广学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