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时间: 01-21 栏目:反思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全部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文章。本单元的设计意在让孩子们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在心里树立起“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激起孩子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单元第三课《蜡烛》和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所讲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二战期间。字里行间是对法西斯纳粹分子的批判和憎恶,对被侵略者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就拿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来说,在讲这节课之前,我深深明白,要想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文本,深刻感悟“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个中心 ,字词可以粗讲,语句赏析可以少说,但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去讲二战。有了这个想法,我开始搜集大量有关二战的资料、图片及二战期间法西斯的野蛮残暴行为,比如德国法西斯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彻底灭种计划,日本在中国令人发指的“三光”政策,法西斯德国及日本利用所谓“囚犯”进行的毒气细菌实验等等。一幅幅惨不忍睹的历史画面,配上简单深刻的文字解说,图文并茂 ,这样既让孩子们有了感官视觉,又可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可想而知,孩子们带着这种被感染起来的愤怒情绪去学习文本,身心完全融入其中,这样的课会是何等精彩。课后反思,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经常为了赶教学任务,怕影响进度,便“缄默其口”,在课文背景介绍上“吐字如金”。可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在没吃透作者写作意图的条件下,非生拉硬拽着孩子往主题上牵扯,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一个失败了得?
    作为语文教师,课文背景的深刻渗透绝对不可缺少!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二:

    本文主要写了对一次屠杀的纪念活动,很能使人有所触动,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完成两方面的学习任务,一是给各个部分拟小标题,第二是让学生说说阅读本文后有哪些触动,明白哪些道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是自读课文,所以觉得时间有限,教得也就仓促,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所教的其中一个班表现的不够好,觉得以后应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准备,给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批注,让学生写好发言稿。第一个任务不应该受资料上的答案限制,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对于资料上的答案学生说不到时,可以给学生讲讲,或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说出来;第二个任务则应给学生更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就某段的某处的能够触动自己的地方写一些要言式感想或在本上写好发言稿,这样学生的发言才会更精彩。总的来说,在细节上做得还不够好,以后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三: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本文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一篇揭露法西斯残酷暴行的文章。作者通过人们悼念在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遇难者的活动,再现了那一段残酷的历史,表现了塞尔维亚人在面对屠杀时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从而告诉人们世界上不要再有战争了。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我在课前给孩子们介绍了相关的一些历史背景,然后让孩子们带着对这段历史的真切认识去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因为有对课文中所介绍的那段历史的认识,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文章的主旨就是世界不要再有战争了。
    在这一课中我通过介绍历史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孩子们对历史、战争、和平有了更深的认识,达成了单元目标要求。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四: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一篇自读课文,在以前的教学中一直未受到我的重视。在备课时,我参考了一些别人的资料,确定了教学流程: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内容。
    二.理解文章开头萨特的话中“沉重的记忆”和“美丽的记忆”。
    三.第三部分中,作者为何在六十几位作家中只写了西德和日本作家?
    四.再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如:“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的短句的表达效果;“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五.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备完之后,再次审视,我问自己:这一节课能上完吗?内容太繁多了,而且流程的几个部分之间有联系吗?我想让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之后记住什么呢?
    于是我再次读课文。这是聂华苓参观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纪念地之后写的文章,她在这里感受到了南斯拉夫人民面对刽子手时的勇气,被杀戮者们在生命即将终结时的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留恋,这些真实而美好的人性更加让人感到扼杀美丽的杀戮者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这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由此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南斯拉夫人民的美好人性,反观纳粹的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从而记住历史,记住和平。根据这样的教学重点,调整了教学流程: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内容。在概括第三部分内容时,问学生:作者为何在六十几位作家中只写了西德和日本作家?
    二.学生齐读文章开头萨特的话,读完后,请就这段话的内容自主提问。(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提出了:“‘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既然是‘沉重的记忆’,为什么又说它是‘美丽的’?”)
    请学生再次跳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或段落,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那一段记忆是“美丽的”?
    (1、“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萨特的话直接点明了“民族的英勇”,这是美丽的。
    2、“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位老师用他英勇无畏、忠于祖国的高尚人格,给孩子们上了美丽的一课。
    3、“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他们对人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留恋,对自由的执着,对暴力的反抗,这是美丽的人性。
    4、全文最后被残杀的人们的临终遗言,让我们看到,这些人在生命的尽头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怎能不叫人感动?尤其是两个小学生的遗言,孩子稚嫩的语句,对爸爸妈妈的最后呼喊,对生活的愿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更让人感到战争的残酷。)
    三.回到题目,文章记叙了作者参观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纪念地及纪念活动,为何不题为《克拉库耶伐次纪念》,而题为《亲爱的爸爸妈妈》?
    (通过对“美丽的记忆”的理解,学生已经能体会到本文的主旨,因而对题目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在孩子们的最后一次呼喊中,表现了他们对人生无限的眷恋,更显示了杀戮者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原文的题目更具震撼力,更能体现全文的主旨。)
    这篇课文的教学结束之后,我为没有用第一个教案去上课感到庆幸。每篇课文能够教给学生的东西都很多,把这些都设计到教案里去,让学生掌握,这是老师所希望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面面俱到的讲授,反而是低效的教学。因为这样的出发点必然会导致提问过多、过碎, 提问过多、过碎的弊端有:“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因此很多情况下,教师投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时间非常多,准备得很充分,课堂上也很热闹,但效果如何呢?由于教师的那些提问是较琐碎的、肤浅的,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不能对文章提纲挈领。这种“多问题”式的设计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而且是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最终还是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教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文本对话,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
    余映潮老师首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新理念。什么是 “主问题”呢?“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如此看来,对“主问题”的设计,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设计,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用“主问题”来形成课堂教学步骤,往往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
    对于《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需要一课时完成的,篇幅又较长的课文,“主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如果仅仅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读一部分提一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那课文结束之时,学生很可能对课文的重点茫然无知,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久要全面理解课文,更要把握课文的重点,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精心设计主问题,带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我主要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角度设计主问题,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主问题,比如:可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可从语言品析的角度设计主问题等等。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