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2)

时间: 01-16 栏目:心得体会

一、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校本教研注重解决教师在学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教师在探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研究活动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教师,他们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只有坚持以教师为本,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校本教研内容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以往的教研都是自上而下,内容服从于上级的任务与安排,教师在研究活动中只是实施者和执行者,很少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我们把教研内容的决定权交给教师,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由教师说了算,不再是校领导决定。每学期的期末我们都发放《教研活动问卷调查》,一是了解教师对本学期教研工作的满意度,二是摸清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而后,由教研小组人员分出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再将主要问题抛给教师,让他们结合自身实践,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教师自行确定了一些课题,如语文科的“生生教学生字” “批注式学习”、数学科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英语科的“提高低年级口语对话能力”等。这些问题来自于教师实际工作,因此他们感兴趣,在研讨时能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
  
(二)转变管理理念,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中,学校管理者应为教师自主研究提供适当的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展开研究。因此,管理者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由管理转向服务。学校行政班子经常深入到教师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掌握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疑惑,尊重每位教师的想法,努力为教师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氛围,并以此制订出相应的教研内容。每个年级都有一个领导分管,除进行日常事务性的管理外,每学期结合校本教研进行具有校本管理特色的“四个一”工作,即本年级发现一个问题、在校务会上提出一个相应的解决方案、组织一次相关专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最后撰写一份活动报告。针对全校有共同性问题,学校在校务会上商议形成全校教研方案,由业务校长带领教学处实施。
  
二、理论引导与教研制度保证落实校本教研
  
(一)理论先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保证之一。我们主要通过“三个结合”来提升理论水平——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所谓“请进来”是指学校邀请教育专家来校专题讲座或教学现场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引领教师;或力争配合市、区教育部门承办相应的教研活动。“走出去”就是指学校不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让他们到外面去开拓眼界,并将外面的新理念、新做法、新信息带回来与大家共享,外出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写出了学习的体会和反思,供大家学习。 “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则是指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不同种类的教育杂志.让教师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推荐、交流。此外,学校在教师办公室开辟了“心得体会交流栏”,每个教研组定期组织成员将自己喜爱的教育名句、人生格言、精彩文章,自己的教研心得、体会、反思与大家共享,让教师们感到学习的快乐。
  
“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相结合”也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实施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业务学习是由全体教师根据带班时间的不同而组成的学习形式.由业务副校长负责组织、安排,内容以理论学习、集中交流为主。而教研活动是由不同年级组教师组成的学习形式,由年级教研组长负责,内容以本年级组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主而安排的专题学习或研讨等,针对性更强。
  
(二)建立全员参与、开放有效的教研制度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近两年学校相继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研制度作为保障,如校本教研制度、教研表彰激励制度、教研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等,使教研工作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开放有效的教研制度调动起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校本教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在校本研究中,学校推行三种形式的实践反思制度:一是以学校或教研组为单位,在教学处组织下,以“一节多人上,多人上一节”的形式进行实践——共同反思——再换人实践一再集体反思——再换人实践,以达到共同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解决一个问题为目的;另外一种是以个人预约课的形式进行“课例解剖法”反思性研究,由教师本人向教学处提出申请,学校安排“校本研究指导中心”相关成员和电教室为教师进行现场拍摄,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本人,使其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并进行分析解剖;此外,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课后小记、教育札记,利用自己的个性语言、实践性语言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发生过的故事,定期以“我的教育故事”为题开展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和提炼。   (二)同伴互助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即建立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制度,强调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它是授课教师在同伴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公开课作多次反思的过程,即案例跟踪,具体过程如下:公开课之后,即时进行课例研讨,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这堂课的经验或教训并及时、如实地记录下总结的经验或教训;针对特定的主题,在授课、反思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案例,并在相关的研讨会上进行创新性案例交流;重新对课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反思的结果。同伴互助制度强化备课组功能,重视集体备课(当然更强调张扬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开展协作教学,倡导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它既不含有考核成分,又不含有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听课。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的教学难题,且不涉及褒贬奖惩和评价,从而使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使课堂教学自然展现。 “观课者”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观课”,而是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有较强的针对性,观课更多地指向提高,这样就使“外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向“内控”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变。
  
(三)专业引领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迫切需要研究人员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研究人员专门研究课程与教学,处于新课程研究信息的交流中,在经验、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实施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多次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指导工作,还与区各学科教研员开展师徒结对,帮助一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转化教学行为,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等,使教师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为新课程提出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奠定了基础。学校还邀请校外名师和本校教师同上一堂课,课后请专家作精彩点评和讲座,通过比较找出两者教学的风格和差距。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探索可以拓展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创新。
  
四、四项举措彰显学校教研特色
  
(一)互助式研讨
  
教学观摩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学校自从开展校本教研以来,公开课研讨形式由过去单一的课后评议改为如今的课前互助研讨、课中分析研讨、课后比较研讨。
  
课前互助研讨是指课前全体教师或年级组教师围绕教材利用多种渠道,查找相关的知识背景,再集中分析教材、共同讨论,找准重难点和切入点,初步制订活动目标、准备及教学策略,并在课前就某些重难点环节或教具的提供开展必要的预操作和访谈,适当调整教学设计方案。这样不仅执教者受益匪浅,每位参与者都有不同的收获。课中分析研讨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听课教师先进行分工,根据不同的听课重点(如教师的提问与学生反应,教学环节设计、师生互动等)进行有针对性地记录、分析,以便更全面地评析每节活动。课后比较研讨是指教师改变评议标准“同课异构式”或“连环跟进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对活动本身及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将几种设计的教学活动相互比较、分析、反思,以便肯定成功,找出不足,及时改善。这样,教师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
  
这种课程的研讨形式得到教师的一致肯定,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能主动地和同年级组教师在课前、课后开展同课异构式的比较研讨,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自我,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快乐。
  
(二)师生预操作
  
预操作是指在学生开展某项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先进行该项探究活动,即由小组形成先经历探究活动,再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反思、积累经验,对学生学习进行预测,从而提供更适宜的指导。
  
教师对活动的操作部分进行亲自操作,明确操作过程的重难点,适当地修改教学指导策略,再请水平不一的部分学生进行预操作,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学生相关的经验能力,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研究适宜、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使操作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预操作,教师们更加注重在活动前关注和研究学生,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
  
(三)师生访谈
  
访谈是以口头形式,通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间的交流和互动,搜集有关态度、情感、知觉或事实性材料的方法。由于访问者与受访者口头交流,甚至直接面对面交流,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受访者愿意回答提问,便于访问者了解更多的“故事”。访谈时较多地使用开放性问题,便于受访者充分表达内心所想,容易了解问题的核心。因此,我们将这种方法引入到校本教研中来,在师生预操作之后、教学观摩之后,总会按照预设的提纲及活动中师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执教者和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活动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的选用,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习得和感受,为教师更准确的指导学生、改善教育行为、提高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四)微格式评析
  
微格式评析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教学活动录制后的评议与反思,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然后在课例研讨过程中,教师边看录像边进行评议,这是教学活动的再现。教师们在研讨中可以根据需要定格重播。便于教师在深入行动的基础上反思,同时还可发现许多教学过程中细节的问题,从而引发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教师们十分欢迎这种评析方法,他们觉得观看每一节教学活动,都是自己再次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从中受益匪浅。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以研促教正是学校发展的动力,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学校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师间的互动、分享使得同事关系更加融洽,学校凝聚力大大增强。通过校本教研的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素质发展,学校声誉提高,学校三年上了三个台阶:20XX年被评为区一级学校,20XX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20XX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20XX年学校通过了宝安区优质化学校评估,还荣获深圳市办学效益奖。


篇五: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支撑,是保障新课程实施与推进的重要策略。走向校本教研,也就是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更加关注教师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更大的激发学校、教师的创造热情,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大副度提高,使学校更具活力。

有效的校本教研要注意:

1 .树立理念。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室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终极目标。

2 .突出过程。调查问题—确定课题—形成方案—制定计划—行动研究—应对策略—总结经验。

3 .开拓途径。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专业引领。

4 .保证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激励制度。

5 .体现特色。研究载体,研究策略,研究方法要结合学校实际,形成学校特色,突出现实性、主体性、全员性、反思性、有效性。

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话文化。

一、校本教研要重机制,强管理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走专业化道路,未来的学校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较原传统教育方式有所创新,有所改变,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去发现,创造。教学的改造即不是老生常谈,又不是“老歌新唱”,更不是“教学的花样翻新”,它是一种思考,一种理念,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现象,这一切都需要,从教师的自我改变去实现。

1 .加强“以教师为本”的教研管理观念。

多年的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了领导主动,教师被动,教师习惯于听从指挥、调度、埋头干活,完成领导的教研活动设计。这种“束缚式”的管理思想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研究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喜欢模仿,顺从他人,这决不是专业化的教师形象,也不利于教师自主发展。

我们提倡校本教研的主角是教师,提倡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管理者要积极创建和谐的以校为本的激发每一名教师的教研氛围,并在此基础上,为教师服务,与教师沟通、交流、对话,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使广大教师体会到校本教研教师是主人,有自主权,可以实施自己的想法,从而产生内趋力,避免产生负压力,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心。

2 .建立“组合型”教研机构。 我们必须清楚,校本教研教师是主角,但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研究氛围,宽松环境,教师成长条件的创造者。因此要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实施机构。由校长、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学年组长、骨干教师,组建成立领导小组,策划出针对校本师情,符合实际校情,具有特色的每学期校本教研思路和活动载体。并在此基础上适时邀请本地名教师,学科教研员参与重要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以实现专业引领,达到预期高度。

3 .完善教研管理制度作保障。

“有效教研”与“无效教研”的区别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学校要从校本教研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出发,把制度建设的理念定位在“指导于教师,服务于教师,保障于教师”上。构建起具有规范性,指导性,保障性,可行性强,实效性显著,理念性先进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如:《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学年组集体备课制度》等。拟定学年组或学科组教研活动每月一次,活动要求由领导小组定,活动方式可由教师自己定。每学期教师自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教师要参与讨论制定,形成自我约束。且每学期全校性的专题研讨或教学观摩活动不少于一次,积累过程材料,记录教师参与情况,进行情况分析。力争从制度上分别对教学研究的任务、时间、形式、要求、奖励、教师评价、年终考核等方面明确要求,使教师积极的参与校本教研,以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行动研究,改善校本教研模式

校本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与自身、与教师、与学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和智慧的一种“对话文化”。

校本教研的要素是:( 1 )以教师与自我对话为主要形式的“自我反思”;( 2 )以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同伴互助;( 3 )以实践与理论对话为表现形式的专业引领;这是校本教研主要的三个方面。

建立新型的教研方式既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从观察体验到反思再到行动,为需要而研,为问题而研。在研究的过程中,坚持“活、新、广、实”的思路。既:机制上求活、方法上求新、空间上求广、内容上求实。

1 .“三课”研究式教研—源于教学,归于课堂。

教研的目的就是研究和解决问题。上教研课虽说是传统做法,但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寻找问题并探索解决办法的途径,从这个角度上讲,任何一节教研课,都是在揭示问题,提供方法,是研究的惯例,不要趋于完美化和展示化,它不同于示范课,观摩课。

教研课的基本运用程序是:课堂发现问题—确定教研课主题—上教研课—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回归课堂。

如:个别教师把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发展成了近乎“放任自流”。课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这是问题。那么教研课就应该以如何合理调控课堂、指导行为养成、收放有度等方面为主题,来提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让教师感受、讨论,最后达成“学生自主,自由不等于放任”的共识,然后再运用到课堂。尤其是学年组、学科组,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问题,随时开展行动参与研究活动,校本、组本有机结合,化整为零机动灵活,切合教师教学实际,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形成研究氛围。

示范课:发挥校内名教师的骨干作用,让教师看有准备的课,目的是给大家提供比较典型的模式。如:“课标理念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教学内容有效的创设情境”等问题,首先由主任或学年组长(学科组长)指导教师备课,试讲由研究组成员参与,提出改进意见后所有教师做示范课,大家取长避短,减少弯路,充实自己教学实践启发灵感。

观摩课基本程序:观摩—研讨—反思。既由学科组或学年组每人上一节,大家互相听,然后选出具代表性的课在全校范围内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讨论评课,最后总结经验、体会、感悟。

2 .自主反思式教研—源于自我,归于自我。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 1 )自我反思:教师经常自省自查、自我选择、自我改进,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然后主动查缺补漏,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写教学日记,写案例反思,写“最得意的一课”、“最失败的一课”(杏坛回眸)目的是使教师在反思中提升,反思中成长。

( 2 )诊断性反思:课前自我反思—课后自我反省—听课人员诊断评价—改进性反思。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是研究组成员的诊断性评价活动,教师从中得到启发,再写出反思记录,从而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创新意识。

3 .培训式教研—源于理论,归于实践。

校本教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教给方法,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积淀,“没有理论的滋养,实践就是空洞的”也是低水平的重复。因此,教师要参与各种校本培训。学校要注重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使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整合资源,请本地名师、校内学科带头人,教研专业人员,专家为教师搞专题培训、讲座。但要避免那种“教师记、记后弃”,“过目忘,过耳空”的形式上的事倍功半的做法。要注重运用管理制度和机制,促进当场学习,当场吸收,及时内化,知道实践的效果。

建议程序:“确定培训主题—确定交流对象—听讲座—小组研究—交流收获。”这样使教师当场把理论内化,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增加了实效性。

4 .集中交流—源于实践,归于实践。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群体的智慧是不容忽视的,校本教研的重要标志和灵魂就是教师创设宽松、和谐、自然、人文的自发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建议每月开展一次教学论坛或教学沙龙活动。要灵活,不要套路;要实在,不要长篇大论;要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学习,相互支持,分享经验,同步发展,形成研究氛围。

建议模式:“构思—交流—写个案—讨论—总结经验。”这要求教师把平时遇到的问题随时记录,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课程理念的困惑进行交流,有感而发,开展个案研究。每月学校要给出时间,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是教研组领导、学年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提倡在这种氛围中有不同呼声、不同想法、不同理念、不同感悟的出现。平时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做好记录,定期检查,有些教师的听课记录能成为反思能力提高的佐证。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记、思、论、讲、评”的形式中创造研究氛围。

三、以校本科研促进校本教研,提升校本教研之品位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指向,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故学校要把发展规划与教科研联系起来。使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 “ 专家型”转变,用教科研带动教师成长。

最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应该是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以校为本的科研课题,不追求级别的高低,而是追求教师是否乐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研究、解决。也不追求有多宏伟,只是追求教师在一个小的方面有所研究,有所见地。应该注意的是学校要对教师的研究定期给予诊断、点评、指导,开展交流活动,这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是提高科研意识,树立人人可以搞科研的理念。

二是教给方法,从实践中发掘提炼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理性的升华。

三是科研实践不是纸上谈兵,只有“下水”才能真正学会“游泳”。

我们要求教师要:“沉下去”在教研中摸索,在科研中提升。有的教师认为搞科研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我们要鼓励教师人人参与校内小课题的研究,教师自己选题,可以是学校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立足本岗,立足本职,定期交流经验,写出分析文章、论文,这可以大大提升校本教研的品位。

四、纵向管理横向联系,丰富校本教研

我们提倡的校本教研决不是闭门造车,它应该是具有开放性的。校本教研也应该是各校为本相互协作,横向联系,强强联合,强弱合作,使校本教研与区域性教研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尤其是小范围的分片教研活动最方便,最直接。可以使各校教师足不出城取他山之石,校际之间共同切磋,共同研究,达成共识。教师之间体验别人的有意经验,借鉴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会更有利的推进校本教研。

五、关于制度建设的解读

前面我们说到,有效的校本教研的开发,必须有切实可能的制度作保障,但是综观我们现在的制度建设,还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对应检查十足,促进实践作用较差的弊端。那么针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以下列举几项来进行说明:

1 .学习制度:要求从校长到教师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开展不定形式的学习活动,把学理论,用理论作为校本教研的基础和支撑。通过专题辅导,合作论坛,检查验收等形式保证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的校本教研定是有源之本,不是空穴来风。

2 .交流制度:建议从三个层面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第一层面,教师与教师交流。

( 1 )整合校本资源。包括电脑网络。为教师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实现信息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共用,促进教师主动获取全新理念,胜任新课程工作。

建议交流内容流程:教育教学动态—案例分析—问题与思考—成果与展示—课、案例精选。

( 2 )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至少一次开放性合作论坛,如:新课程的课到底怎样上?传统与创新是对立还是统一?如何才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 3 )每学期每个学科至少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一次课例研究。

( 4 )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归来必须开设讲座或信息介绍。

第二层面,教师与教研员对话交流,每学期邀请学科教研员到校参与指导备课、听课、反思、研讨。

第三层面,教师与领导对话。每学期校领导一般至少要有一次坐下来和教师进行一次业务对话交流,倾听教师呼声;教师也要听取领导评价,促进和谐关系,不断调整矫正思路和做法。

3 .课题研究制度。一是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但决不是人人都立一项课题,每人每学期参与一项校本教研课题,并弓身实践进行行动研究。二是建立学校课题组,定人定责。负责讨论制定研究方法、步骤、指导调控课题有效运行。三是突出过程研究。课题的价值并非是唯一的成果,而是研究过程,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完善、提高。要注意完善各方面的过程资料的积累,每次活动要实录记载。四是总结研讨,推广成果。

4 .激励制度。

建议:( 1 )建立校内星级教师挂牌制,从无星到五星,从德、能、勤、绩各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年评一次,可对某一个人增减星。( 2 )建立校内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每年召开一次科研年会。届时评出优秀科研成果,优秀课题组,选进个人,形成崇尚学习,崇尚科研的氛围。( 3 )建立骨干、星级教师激励制度。支持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培训学习,让每位教师学有样版,奔有目标,在激励中成长,在激励中发展。

六、校本教研的预期功效

校本教研应该集校本培训,校本管理于一体。应成为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工作主线,应充分挖掘校内潜能发挥重大作用。它既是一种方式又是一种手段,更是学校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开展校本教研管理者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功效:

1 .完成三位一体的三种对话。教师与自己的对话、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教师与理论的对话。创设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切磋,共同交流,成果共享的校园生活环境,使教师成为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

2 .在校本教研的开发过程中使教师习惯与教授者、研究者的双重角色,主动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成果,新理论联系起来,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教师真正成为一名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3 .打破教师课堂教学自封闭现象,促进学年与学年间的有效沟通,学科与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增强教师配合与协作意识,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搭建展现自我、学习交流的平台,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经验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从而激发对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教师的成就感,提升教师的尊严和价值。

4 .对教师后续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在经验的积累中更加关注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5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学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的交流,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提升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使教师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增强反思和研究能力,提升理论素养。

6 .通过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改变,素质的完善,综合能力的提高。所有这些最终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我们说:校本教研是提升办学整体实力的几基本途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