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作文700字
时间: 11-03
栏目:话题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700字一:舌尖上的家乡
我的家乡——东北吉林,一个寒冷的地方,一个我熟悉的地方,一个我喜欢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我的怀念,这里都是熟悉的味道,小鸡炖蘑菇、白肉血肠,不过对我来说,学校附近的烤冷面是我我最怀念的味道。
烤冷面是一种有意思的食物,叫面,但其实更像是饼,近几年才出现。在长春街头,常常能看到围着白围裙的师傅推着小三轮车在街上慢行。车上牌匾红底黄字——烤冷面,再加上一句“韩国正宗”。大家不要被蒙蔽,其实据业内人士考证,烤冷面这东西,韩国没有,朝鲜亦无,只有长春才有。
三四年以前,这东西还只出现在红旗街一带,不出三年,竟已风靡长春——尤其是在各中学门口。每天放学,就有学生“呼啦”一下围到烤冷面车旁。接着,便是一阵乱哄哄的叫喊:“来份四块的,”“我要五块,”“我那份多加一块鱼排”……
烤冷面师傅手忙脚乱如一只八爪章鱼:往热铁板上浇点油,揭一片冷面放上,再打个鸡蛋,说时迟那时快,手中锅铲一伸一撤,鸡蛋“刷”的一声翻到冷面下边,散出一股浓浓的煎鸡蛋香。最后再加上香肠或鱼排,天女散花般撒上调料,再放上一把香菜。用锅铲卷上一卷,剁作八块,往塑料碗里一装——齐活。吃在口中,光是冷面的筋道加上调料的浓香就足以让人不能自已……
初三有段时间,晚自习结束得晚,常饿得头昏眼花,于是我就伙同几个同是饕客的朋友,趁低年级小朋友放学时混出校门,买上一小碗烤冷面,回教室慢慢享用。记得有一天,我不知怎么的,貌似饿疯了,竟掏出30元巨款,全买了烤冷面。卖面师傅愕然10秒,然后埋头烤面。不一会,我拎着一塑料袋的烤冷面,在旁人诧异的目光中走回学校。
那天剩下的课上,一觑得老师讲课忘情之时,我便偷吃上两口烤冷面,霎时心满意足。
舌尖上的家乡,烤冷面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700字二:舌尖上的杨梅
段时间,你在看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吗?那一道道祖国各地的美食,衬着美丽的景色,和着激荡人心的音乐,一时流行在大江南北,甚至是境内境外。我每次一边观赏,一边心里涌流着爱国的热情。
如果摄制组来到我的家乡慈溪,我想,一样会采集到不少具有特色的美食。不过,假如我有机会推荐的话,我会特别推荐慈溪的特色水果——杨梅,让我们慈溪人引以为傲的杨梅更加声名远播。
虽然听大人们说,外地也有杨梅的种植和出售,但是,品种和口味数我们余慈地区的最佳,是因为我们这里的水土和气温最最适宜。杨梅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以我们的杨梅是独一无二的杨梅哦。
在每年酷热的夏天,杨梅是当地和周边地区广大人们欢迎的水果。杨梅树大多种在环境清幽的山上,每年四五月份左右,淡绿色的小杨梅慢慢转成淡红色,像一颗颗饱满的红珍珠,上面长着小小的刺。随着夏季五六月份阳光的渐渐充足,红珍珠似的杨梅就会变成色泽鲜艳的紫宝石,最后变成深黑色,身上的刺也变得平滑柔软了。满山红艳艳的杨梅,那是多么美的风景啊。杨梅没有果壳,圆圆的,大小和桂圆差不多,果肉非常饱满,营养成分多。轻轻咬一口,舌尖一碰到杨梅那细腻柔软的刺,那酸甜适口的汁水就会立刻涌出来,大自然的馈赠让人们淡忘了夏季的炎热。杨梅绝对是开胃健脾、生津止渴的上品,所以,杨梅又成了我们慈溪人送给远远近近亲朋好友的佳礼。
现在,我们慈溪每年6月份都会举办明星大腕们助阵的杨梅节,许多与杨梅有关的活动不胜枚举,等候着四面八方的朋友们的到来。
那么,今年6月,你也来我们美丽的慈溪吧。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700字三:舌尖上的家乡
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700字四:舌尖上的故乡
故乡,一个多么温暖的词;故乡,一个多么伟大的词。是故乡,让我吮吸着她的乳汁茁壮成长。
我的故乡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上。
故乡的味道——绵密、松脆。
清晨,香甜的南瓜气息钻进了我的鼻子,让我从睡梦中惊醒,急急地披上一件外套,来不及洗漱就冲到了小院里。只见奶奶正在切南瓜。瞧,那南瓜黄澄澄,金灿灿的,条纹一条条的,十分清晰,看着就想让人咬上一口。奶奶将南瓜放到蒸笼上蒸熟,刮了一下我的鼻子,笑眯眯地对我说:“小馋猫!”奶奶的笑容荡漾开来,皱纹跳到了脸颊,眼睛眯成了一条细小的缝,和蔼可亲,南瓜熟了,奶奶将热气腾腾的南瓜放到木板上,用刀背把南瓜打成泥儿,紧接着又把南瓜泥放入正在煮着的糯米粥内,放上几颗早已晒干的大红枣,大功告成!正当我眼睛死死地盯着冒着热气的南瓜粥时,奶奶把我带到院子里摘起了倭瓜花。倭瓜花上身呈绿色,一瓣瓣紧紧地包裹着,下身是一朵金灿灿的黄色小花,小花上沾着一颗颗“晨露”,照映着附近的一切。奶奶先在碗里打了两个鸡蛋,搅拌均匀后,把倭瓜花放在里面蘸了蘸,又让它在面粉堆里“转个圈儿,打个滚儿”,紧接着,再放入温热的油锅内炸至两面金黄。看着盘内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油炸倭瓜花,我不禁两眼发光,拼命吞咽着口水,真是让我垂涎三尺啊!这时,南瓜粥也煮好了,打开锅盖,香喷喷的味道扑面而来。
我拿起勺子盛了一小勺粥吹了吹就将它送入嘴巴。哇,软糯的米饭配着香甜的南瓜泥儿和一点儿甜汤,如此美味驻足在口腔内,将细腻的味道分布到了各个味蕾。再夹一个油炸倭瓜花,咬上一口,嫩滑的蛋液包裹着油炸倭瓜花,酥脆的面皮松松脆脆。倭瓜花的美味也急切地冲进了口腔,邀请着成千上万个味蕾,在舌尖上跳起了“华尔兹”,真是香嫩爽口啊。
奶奶的一举一动令我如今都还记忆犹新,奶奶做的每一道菜,都成为了我儿时的美味。舌尖上的故乡,要用心品味。
我的家乡——东北吉林,一个寒冷的地方,一个我熟悉的地方,一个我喜欢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我的怀念,这里都是熟悉的味道,小鸡炖蘑菇、白肉血肠,不过对我来说,学校附近的烤冷面是我我最怀念的味道。
烤冷面是一种有意思的食物,叫面,但其实更像是饼,近几年才出现。在长春街头,常常能看到围着白围裙的师傅推着小三轮车在街上慢行。车上牌匾红底黄字——烤冷面,再加上一句“韩国正宗”。大家不要被蒙蔽,其实据业内人士考证,烤冷面这东西,韩国没有,朝鲜亦无,只有长春才有。
三四年以前,这东西还只出现在红旗街一带,不出三年,竟已风靡长春——尤其是在各中学门口。每天放学,就有学生“呼啦”一下围到烤冷面车旁。接着,便是一阵乱哄哄的叫喊:“来份四块的,”“我要五块,”“我那份多加一块鱼排”……
烤冷面师傅手忙脚乱如一只八爪章鱼:往热铁板上浇点油,揭一片冷面放上,再打个鸡蛋,说时迟那时快,手中锅铲一伸一撤,鸡蛋“刷”的一声翻到冷面下边,散出一股浓浓的煎鸡蛋香。最后再加上香肠或鱼排,天女散花般撒上调料,再放上一把香菜。用锅铲卷上一卷,剁作八块,往塑料碗里一装——齐活。吃在口中,光是冷面的筋道加上调料的浓香就足以让人不能自已……
初三有段时间,晚自习结束得晚,常饿得头昏眼花,于是我就伙同几个同是饕客的朋友,趁低年级小朋友放学时混出校门,买上一小碗烤冷面,回教室慢慢享用。记得有一天,我不知怎么的,貌似饿疯了,竟掏出30元巨款,全买了烤冷面。卖面师傅愕然10秒,然后埋头烤面。不一会,我拎着一塑料袋的烤冷面,在旁人诧异的目光中走回学校。
那天剩下的课上,一觑得老师讲课忘情之时,我便偷吃上两口烤冷面,霎时心满意足。
舌尖上的家乡,烤冷面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700字二:舌尖上的杨梅
段时间,你在看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吗?那一道道祖国各地的美食,衬着美丽的景色,和着激荡人心的音乐,一时流行在大江南北,甚至是境内境外。我每次一边观赏,一边心里涌流着爱国的热情。
如果摄制组来到我的家乡慈溪,我想,一样会采集到不少具有特色的美食。不过,假如我有机会推荐的话,我会特别推荐慈溪的特色水果——杨梅,让我们慈溪人引以为傲的杨梅更加声名远播。
虽然听大人们说,外地也有杨梅的种植和出售,但是,品种和口味数我们余慈地区的最佳,是因为我们这里的水土和气温最最适宜。杨梅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以我们的杨梅是独一无二的杨梅哦。
在每年酷热的夏天,杨梅是当地和周边地区广大人们欢迎的水果。杨梅树大多种在环境清幽的山上,每年四五月份左右,淡绿色的小杨梅慢慢转成淡红色,像一颗颗饱满的红珍珠,上面长着小小的刺。随着夏季五六月份阳光的渐渐充足,红珍珠似的杨梅就会变成色泽鲜艳的紫宝石,最后变成深黑色,身上的刺也变得平滑柔软了。满山红艳艳的杨梅,那是多么美的风景啊。杨梅没有果壳,圆圆的,大小和桂圆差不多,果肉非常饱满,营养成分多。轻轻咬一口,舌尖一碰到杨梅那细腻柔软的刺,那酸甜适口的汁水就会立刻涌出来,大自然的馈赠让人们淡忘了夏季的炎热。杨梅绝对是开胃健脾、生津止渴的上品,所以,杨梅又成了我们慈溪人送给远远近近亲朋好友的佳礼。
现在,我们慈溪每年6月份都会举办明星大腕们助阵的杨梅节,许多与杨梅有关的活动不胜枚举,等候着四面八方的朋友们的到来。
那么,今年6月,你也来我们美丽的慈溪吧。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700字三:舌尖上的家乡
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700字四:舌尖上的故乡
故乡,一个多么温暖的词;故乡,一个多么伟大的词。是故乡,让我吮吸着她的乳汁茁壮成长。
我的故乡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上。
故乡的味道——绵密、松脆。
清晨,香甜的南瓜气息钻进了我的鼻子,让我从睡梦中惊醒,急急地披上一件外套,来不及洗漱就冲到了小院里。只见奶奶正在切南瓜。瞧,那南瓜黄澄澄,金灿灿的,条纹一条条的,十分清晰,看着就想让人咬上一口。奶奶将南瓜放到蒸笼上蒸熟,刮了一下我的鼻子,笑眯眯地对我说:“小馋猫!”奶奶的笑容荡漾开来,皱纹跳到了脸颊,眼睛眯成了一条细小的缝,和蔼可亲,南瓜熟了,奶奶将热气腾腾的南瓜放到木板上,用刀背把南瓜打成泥儿,紧接着又把南瓜泥放入正在煮着的糯米粥内,放上几颗早已晒干的大红枣,大功告成!正当我眼睛死死地盯着冒着热气的南瓜粥时,奶奶把我带到院子里摘起了倭瓜花。倭瓜花上身呈绿色,一瓣瓣紧紧地包裹着,下身是一朵金灿灿的黄色小花,小花上沾着一颗颗“晨露”,照映着附近的一切。奶奶先在碗里打了两个鸡蛋,搅拌均匀后,把倭瓜花放在里面蘸了蘸,又让它在面粉堆里“转个圈儿,打个滚儿”,紧接着,再放入温热的油锅内炸至两面金黄。看着盘内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油炸倭瓜花,我不禁两眼发光,拼命吞咽着口水,真是让我垂涎三尺啊!这时,南瓜粥也煮好了,打开锅盖,香喷喷的味道扑面而来。
我拿起勺子盛了一小勺粥吹了吹就将它送入嘴巴。哇,软糯的米饭配着香甜的南瓜泥儿和一点儿甜汤,如此美味驻足在口腔内,将细腻的味道分布到了各个味蕾。再夹一个油炸倭瓜花,咬上一口,嫩滑的蛋液包裹着油炸倭瓜花,酥脆的面皮松松脆脆。倭瓜花的美味也急切地冲进了口腔,邀请着成千上万个味蕾,在舌尖上跳起了“华尔兹”,真是香嫩爽口啊。
奶奶的一举一动令我如今都还记忆犹新,奶奶做的每一道菜,都成为了我儿时的美味。舌尖上的故乡,要用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