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故乡作文
时间: 11-03
栏目:话题作文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一:舌尖上的濮阳
我的家乡在河南濮阳,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了,这里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烩面。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烩面已成为中原地区有口皆碑的佳肴,经营羊肉烩面的饭店林林总总,遍布华街冷巷,乡镇、农村也陆陆续续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烩面馆。
烩面如此美味,制作起来当然甚是考究。烩面的面选用优质面粉加以盐碱,用温开水和成细腻润白,比饺子面还要软的面团,待筋道十足后,放置若干时间,制成四五指宽、十几公分长的面片,外抹食用油防粘,片片码齐,也可用塑料纸加以覆盖。
烩面的汤更是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羊骨劈开,外加嫩羊肉,大火猛滚,小火细炖,因骨油熬出,汤色嫩白如玉,外有七八味中药,遂唤“白汤”,营养价值极高。
到了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间,随便走进一家烩面馆,几乎家家客源爆满。这时,你得快点找个座位,要上一两个小菜,配以酒类或者饮料,慢慢的用着,然后再点上一碗烩面,十几分钟过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端上桌来。
你看,碗里面那嫩白如玉的骨汤,长宽均匀的面,上面在撒点绿色的香菜,红色的枸杞、黑色的木耳、粉白色的羊肉片,再外带一碟辣椒油、糖蒜。这哪是一碗面,分明是一幅画。
芳香四溢的面,让人垂涎欲滴,肚唱空城计,馋虫勾引来。拿起勺子,先喝一口汤,油而不腻,鲜而不厌,润滑的要从嘴中滑出,真是赛过琼浆玉液。再挑起一根粗细均匀的面放入嘴中,筋道的更是有嚼头。
旁边桌子上的人,特别是干重活的打工一族,那个不是一下夹起好几根面,往张得大大的嘴巴里送去,满嘴油光光的,丝毫不注意形象,有的甚至几分钟的功夫,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被他们连渣都不剩的一扫而光,齿间存有的余香,时不时地还砸吧着一下嘴,真叫“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
水一样的温柔,火一样的激情,小南风一样的柔和,细细品味,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的烩面,确实当之无愧。
希望它像一颗明珠,永远闪烁在中原,绽放在中国,走出国门!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二:舌尖上的襄汾
我的家乡—襄汾,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丁村土布,陶寺的圣天舞狮······但是,说起美食,那可更是让你赞不绝口:韭菜盒子,羊肉锅子,油粉饭,翡翠蒜······但是,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香喷喷的臊子面。
臊子面又叫“嫂嫂面”,逢年过节,或者过大事 人们都要吃臊子面。
臊子面的营养丰富,臊子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臊子是由韭菜,鸡蛋和豆腐制成的。然后弄好汤料。在第二天过事时才开始下面,面是由精致的小麦粉制成的,并且不添加任何的添加剂,因此,面条吃起来可口美味,嚼起来更是香劲有味,像粉条一样滑溜溜的,正是这样再普通不过了的面食,才让人吃了一碗一碗又一碗。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襄汾的美食,听完之后,你是不是早已“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呢?
襄汾的美食,可口美味;襄汾的民居,古朴典雅 ;襄汾的节日,欢乐盛大;襄汾的人民,热情好客!同学们,如果有时间的话,希望你们可以来参观一下我的家乡——襄汾。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三:舌尖上的故乡
故乡蜷缩在辽西走廊上,虽是在背山面海的一小片丘陵间栖着,却不敢用“卧”字,因为故乡没有卧的安稳与闲适,走廊的促狭与逼仄,畏手畏脚就成了故乡与故乡人的一种必然了。
曾经千百次的问,为何在农民进城务工潮涌的时代,我的乡人们却能够安然若太?也曾千百次的想,先人们风尘仆仆的从关内逃亡而来,广袤的东北许是全无幻想的吧,于是这一群没有幻想没有激情的人们疲惫的双脚刚一迈出山海关,就在这里撂了挑子,建屋垦地,繁衍生息了。
虽然只是隔了一道小小的关隘,但隔出的却是大大的关里和关外,隔出的是关里的“棉袄”和关外的“棉脑”,以及锦州地区浓郁而独特的尾音上挑。
因为同化,所以我的故乡很快染上了鲜明的东北特色。因为骨子里的“懒惰”,所以我猜我的故乡应该具有比较稳定的历史传承。
于是,把故乡放到舌尖上去品,便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理由。
故乡是临海的,临的是北渤海,海鲜与南海的寡淡不同,更无大连黄渤海碰撞的生猛,有的是绵软的咸腥,因此,故乡海鲜的做法还是有一点小特色的。
鱼,用盐腌了晒干,用油锅煎着吃。通常是青皮子,鱼身一扎长,背部肉厚,油煎后,青白上缀着焦黄,咬一口,有点咸带点腥,下饭。只是腹部多细软的刺,吃起来有点麻烦。最好是油鱼,色白体薄,油煎后像浸过油的纸,油渍渍的透亮。嚼起来很劲道,盐大点,一条小油鱼能下两碗饭。最好吃的是“气泡子”鱼,虽然也不大,但膘肥肉厚。吃“气泡子”要到舅舅家,舅舅家条件好,鱼腌在豆油坛子中。豆油坛子加盐,放鱼封口,不晾不晒,鱼在盐里不臭,鱼在油里不干。煎的时候连散发的香味都显得醇厚,出锅趁热咬一口,吱吱冒油。
燕鱼羔子太小,就用酱炖,炖得鱼骨头都酥了,千万留汤,咸香下饭,满头大汗。大学时,妈妈把皮皮虾肉用擀面杖擀出来,做皮皮虾肉酱,把哥几个吃得直冒鼻涕泡儿,齁得半夜灌凉水。
也有虾,也有蟹,野生的海参,穷苦人家的孩子,只有眼馋的份儿。
记得前次返乡是两年前,在同学开的饭店里味蕾瞬间被唤醒。把咸菜炖皮皮虾拉到自己的眼前,“可找到小时候的感觉了”是最好的借口,大家全都宽容甚至欣慰的看着我,就像看着一个顽皮的孩子。其实,回故乡就是生命的回放,在故乡,就是一个孩子。咸菜是大白菜腌渍的,做法一如酸菜,只是盐多,所以成了咸菜;皮皮虾也叫虾爬子,皮多腹足多,两种叫法都很形象。咸菜炖皮皮虾就是咸菜切成丝,皮皮虾不切不剥囫囵个儿,外加一些猪五花。绵软的海鲜味道似乎是被咸菜的咸激发了催化了,生发出一股令人迷恋的腥来,鲜也显得另类。这有些另类的鲜被火被热催逼着,跟着汤汁钻进咸菜的生命里,原本在咸菜缸中被苦咸榨干了汁水的咸菜,在火热的鲜咸以及润滑的油膏中滋润了丰盈了,一条条咸菜丝在牡丹花水中飘摇着,张扬得也要开花一般。最重要的是,鲜融进咸的生命里,咸菜的味道就拥有了太多的回味。所以咸菜炖皮皮虾,吃的不是虾,是咸菜,是其中蕴含的汁液,是汤水。不是吃,是品,哪怕吃相是饕餮的。
故乡是靠山的,山是穷僻的燕山余脉,所以山成不了乡人的依靠。倒是有形象的歌谣:“石头打底,葛刺镶边,兔子不拉屎,这就是北山。”印象中北山只产葛刺,被海边人买来镶到土墙头上,看家护院。苹果呀、梨呀也有,长在山海之间的丘陵上,小国光,黑色的冻梨在记忆里已经相当遥远了。
今年春节,和老乡兼朋友提到冻梨,这哥们马上电话打给他老家的弟弟,安排即刻通过长客捎两箱冻梨来,一箱桉梨,一箱花盖梨。将黑皮冻梨泡在凉水里,拔,不多时,冻梨里的寒气被催逼出来,化作薄冰包裹在冻梨的表面。捏碎薄冰,咬一口,一口冰凉的甜汁在嘴里,慢慢的咽下去,在冬日里吃冻梨,绝对的刺激。但是只适合吸汁,梨的渣滓太粗,口感不好。绥中白梨全国闻名,可是绥中白梨什么味道?只这份黑梨的记忆还凉丝丝的留存在唇齿间。
但山还是横住了北来的寒风,这片丘陵地盛产高粱、玉米、地瓜、大豆、花生等,尤其是大豆。光有大豆还不行,也许是山泉阻挡了海水的地下入侵,这里的水极适合做水豆腐。
八年前回老家,老家的同学特意带我去吃水豆腐。是一家没法看的小店,但豆腐一端上来,我的天呢,美极了!
最夸张的是第二天,到农村朋友家,再吃水豆腐,这水豆腐好到何种程度,以一细节为证:饭后,从城里回来的四个人竟全坐不下去了,一圈圈的在院子里溜达消食。
吃水豆腐是挺有“仪式”感的,卤水点完就那么汤汤水水的放着,这时候饭桌上盆,盆上盖一面“浅子”,旁边备好卤、蒜酱、韭菜花,小碟子,二碗里是高粱米红豆饭,好,用水瓢从豆腐盆里舀一瓢汤汤水水上来,倒在浅子上,热气散开,汤水滤去,奶白色颤巍巍的水豆腐小山一样端坐在浅子上。用筷子夹一块下来,配上卤子,可以一口豆腐一口饭,也可以将豆腐泡到饭里,怎么吃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水豆腐的味道,豆香中夹带着水的甜香,全没有豆子的腥气,是一种厚实的醇香。
再没有吃过胜过故乡的水豆腐!倒是禁不住诱惑,在异地寻挂着锦州水豆腐招牌的店,吃来全无老家水豆腐的味道,在峨眉山间吃过一次最相近的水豆腐,但我知道,这相近之间还隔着好几道山的距离呢。不是嘴刁,我以为豆腐不过是一汪水,还是故乡的水养豆腐啊,可是故乡的水养着的又何止水豆腐呢?
哦,用舌尖咂摸故乡的味道,在抽象的乡情中我终于幸运的找到了具象的填充。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四:舌尖上的中国-----老家的糍粑
每个地方总有那么几种引人食指大动的美食。我的老家也不例外,老家的糍粑是让我不能忘怀的物事之一。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回老家,也只有在那几天尝得上这一点心。到达姑姑家时大多已是下午,这时吃中饭太晚,吃晚饭而又太早。此刻,姑姑便端出一碗糍粑来。白嫩嫩的糍粑配着青绿的菜叶,朴素的颜色正如乡间的景色,在雨后未干的小路上,一旁是高山白云,一旁是菜地田野。好不畅快!再咬上一口,坐车的疲惫一扫而空,只余嘴里软嫩的糯米味儿和那清淸的菜叶香,一碗下肚,心旷神怡,令人充满了干劲。
老家是山清水秀的,有山有水有牛羊,我想大概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景色才诞生了这么好吃的糍粑吧。
时而我在河边散步时,常带着一块用叶子包着的糍粑,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挑一个干净的大石头坐上去,双手捏着糍粑,看着这片美景:河水哗哗地流淌,浪花像是马匹,英勇地朝着小礁石撞去,溅开来的水花,如白花花的米粒又没入河中流走了。附近的小山也添了不少乐趣,绿油油的树叶摇曳着,叫人不时看到那些叽喳的鸟儿们,它们不知在谈论些什么,没准是为了我手上的食物呢。身后的林荫成了极佳的疪护所,量太阳再猛也射不过来,附近还有一块花田,淡淡的花香衬着浓浓的米香,让我狠狠地咬了一口手中的糍粑,食欲倍增。
回屋后,跑到厨房里,有几个大瓦罐,不用想,里面全都是白嫩嫩的糍粑,为了防止长霉,都用清水泡着哩。
糍粑不似别的小吃,只有单一的做法,它可谓是花样百出,百搭美食,或煎或炒或煮,或甜或咸或淡,都别有一番风味,更别说加了馅的了,就如老家的青山绿水,虽说本质不变,但每一点每一处都各有风味。
我曾见过姑姑做糍粑的片段,是包馅的那种,把一盆盆的馅料拌好,有芝麻的,有豆沙的,有肉的,用勺挖到一个个面饼里再包上,个个都做得十分讨喜,姑姑脸上的表情是严肃认真的,仿佛她做的不是隨处可见的糍粑,而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实际上也是易碎的艺术品。这可是我们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是民族荟萃上不可忽视的珍品。
这一个个糍粑,一清二白,朴实无华,不正如老家人一贯的性子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山清水秀人心齐的地方,连糍粑也是十分的细腻美好. 这就是我老家---湘西的糍粑,在我脑海里刻下深刻印记的老家的糍粑!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五:舌尖上的天目湖——砂锅煨鱼头
天目湖是常州的一颗珍珠,风景秀丽,环境优美,那里无处不飘散着鲜美的气息。我望着清澈的湖底,那儿藏着无数的美味。而其中一道是连邓小平爷爷都赞不绝口的名菜——天目湖鱼头。天目湖鱼头的鲜美与那秀丽的风景堪称绝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天目湖,体验一下“鲢鱼头味美,三载有余香”。
踏入餐厅,一阵鲜美的暖风飘来,它仿佛像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般,引我进入厨房。透过玻璃窗,只见厨师熟练地把一块鱼头放在油锅里煎炸着,“嗞”鱼头的鲜与油的香相互结合,香气四溢。我不禁咽了下口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金黄色的鱼头。那鱼肉如金子般闪耀,在油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诱人。看着这份美味,我恨不得上去咬一口。接着厨师盛了些许水在砂锅中,妈妈轻声告诉我:“那是天目湖的水。”厨师又把葱结、生姜、料酒等放入锅底,最后放上鱼头,盖上盖子煮。听说要等三个小时,所以我便不再等下去,回到了座位上。
一边欣赏着天目湖的美景,一边等着鱼头上桌,没过多久服务员便端上了白色的砂锅。我急切地打开了盖子,一阵白雾袭来,透着一阵浓香。白雾散去,白色的汤汁映入了我的眼帘。那乳白色仿佛比牛奶还要白,上面还飘浮着金黄色的香油。那香油如碎金般镶嵌在这如白色绸缎的汤汁上,愈发引人注目。这碗汤好似天目湖的水。
我的家乡在河南濮阳,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了,这里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烩面。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烩面已成为中原地区有口皆碑的佳肴,经营羊肉烩面的饭店林林总总,遍布华街冷巷,乡镇、农村也陆陆续续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烩面馆。
烩面如此美味,制作起来当然甚是考究。烩面的面选用优质面粉加以盐碱,用温开水和成细腻润白,比饺子面还要软的面团,待筋道十足后,放置若干时间,制成四五指宽、十几公分长的面片,外抹食用油防粘,片片码齐,也可用塑料纸加以覆盖。
烩面的汤更是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羊骨劈开,外加嫩羊肉,大火猛滚,小火细炖,因骨油熬出,汤色嫩白如玉,外有七八味中药,遂唤“白汤”,营养价值极高。
到了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间,随便走进一家烩面馆,几乎家家客源爆满。这时,你得快点找个座位,要上一两个小菜,配以酒类或者饮料,慢慢的用着,然后再点上一碗烩面,十几分钟过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端上桌来。
你看,碗里面那嫩白如玉的骨汤,长宽均匀的面,上面在撒点绿色的香菜,红色的枸杞、黑色的木耳、粉白色的羊肉片,再外带一碟辣椒油、糖蒜。这哪是一碗面,分明是一幅画。
芳香四溢的面,让人垂涎欲滴,肚唱空城计,馋虫勾引来。拿起勺子,先喝一口汤,油而不腻,鲜而不厌,润滑的要从嘴中滑出,真是赛过琼浆玉液。再挑起一根粗细均匀的面放入嘴中,筋道的更是有嚼头。
旁边桌子上的人,特别是干重活的打工一族,那个不是一下夹起好几根面,往张得大大的嘴巴里送去,满嘴油光光的,丝毫不注意形象,有的甚至几分钟的功夫,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被他们连渣都不剩的一扫而光,齿间存有的余香,时不时地还砸吧着一下嘴,真叫“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
水一样的温柔,火一样的激情,小南风一样的柔和,细细品味,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的烩面,确实当之无愧。
希望它像一颗明珠,永远闪烁在中原,绽放在中国,走出国门!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二:舌尖上的襄汾
我的家乡—襄汾,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丁村土布,陶寺的圣天舞狮······但是,说起美食,那可更是让你赞不绝口:韭菜盒子,羊肉锅子,油粉饭,翡翠蒜······但是,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香喷喷的臊子面。
臊子面又叫“嫂嫂面”,逢年过节,或者过大事 人们都要吃臊子面。
臊子面的营养丰富,臊子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臊子是由韭菜,鸡蛋和豆腐制成的。然后弄好汤料。在第二天过事时才开始下面,面是由精致的小麦粉制成的,并且不添加任何的添加剂,因此,面条吃起来可口美味,嚼起来更是香劲有味,像粉条一样滑溜溜的,正是这样再普通不过了的面食,才让人吃了一碗一碗又一碗。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襄汾的美食,听完之后,你是不是早已“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呢?
襄汾的美食,可口美味;襄汾的民居,古朴典雅 ;襄汾的节日,欢乐盛大;襄汾的人民,热情好客!同学们,如果有时间的话,希望你们可以来参观一下我的家乡——襄汾。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三:舌尖上的故乡
故乡蜷缩在辽西走廊上,虽是在背山面海的一小片丘陵间栖着,却不敢用“卧”字,因为故乡没有卧的安稳与闲适,走廊的促狭与逼仄,畏手畏脚就成了故乡与故乡人的一种必然了。
曾经千百次的问,为何在农民进城务工潮涌的时代,我的乡人们却能够安然若太?也曾千百次的想,先人们风尘仆仆的从关内逃亡而来,广袤的东北许是全无幻想的吧,于是这一群没有幻想没有激情的人们疲惫的双脚刚一迈出山海关,就在这里撂了挑子,建屋垦地,繁衍生息了。
虽然只是隔了一道小小的关隘,但隔出的却是大大的关里和关外,隔出的是关里的“棉袄”和关外的“棉脑”,以及锦州地区浓郁而独特的尾音上挑。
因为同化,所以我的故乡很快染上了鲜明的东北特色。因为骨子里的“懒惰”,所以我猜我的故乡应该具有比较稳定的历史传承。
于是,把故乡放到舌尖上去品,便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理由。
故乡是临海的,临的是北渤海,海鲜与南海的寡淡不同,更无大连黄渤海碰撞的生猛,有的是绵软的咸腥,因此,故乡海鲜的做法还是有一点小特色的。
鱼,用盐腌了晒干,用油锅煎着吃。通常是青皮子,鱼身一扎长,背部肉厚,油煎后,青白上缀着焦黄,咬一口,有点咸带点腥,下饭。只是腹部多细软的刺,吃起来有点麻烦。最好是油鱼,色白体薄,油煎后像浸过油的纸,油渍渍的透亮。嚼起来很劲道,盐大点,一条小油鱼能下两碗饭。最好吃的是“气泡子”鱼,虽然也不大,但膘肥肉厚。吃“气泡子”要到舅舅家,舅舅家条件好,鱼腌在豆油坛子中。豆油坛子加盐,放鱼封口,不晾不晒,鱼在盐里不臭,鱼在油里不干。煎的时候连散发的香味都显得醇厚,出锅趁热咬一口,吱吱冒油。
燕鱼羔子太小,就用酱炖,炖得鱼骨头都酥了,千万留汤,咸香下饭,满头大汗。大学时,妈妈把皮皮虾肉用擀面杖擀出来,做皮皮虾肉酱,把哥几个吃得直冒鼻涕泡儿,齁得半夜灌凉水。
也有虾,也有蟹,野生的海参,穷苦人家的孩子,只有眼馋的份儿。
记得前次返乡是两年前,在同学开的饭店里味蕾瞬间被唤醒。把咸菜炖皮皮虾拉到自己的眼前,“可找到小时候的感觉了”是最好的借口,大家全都宽容甚至欣慰的看着我,就像看着一个顽皮的孩子。其实,回故乡就是生命的回放,在故乡,就是一个孩子。咸菜是大白菜腌渍的,做法一如酸菜,只是盐多,所以成了咸菜;皮皮虾也叫虾爬子,皮多腹足多,两种叫法都很形象。咸菜炖皮皮虾就是咸菜切成丝,皮皮虾不切不剥囫囵个儿,外加一些猪五花。绵软的海鲜味道似乎是被咸菜的咸激发了催化了,生发出一股令人迷恋的腥来,鲜也显得另类。这有些另类的鲜被火被热催逼着,跟着汤汁钻进咸菜的生命里,原本在咸菜缸中被苦咸榨干了汁水的咸菜,在火热的鲜咸以及润滑的油膏中滋润了丰盈了,一条条咸菜丝在牡丹花水中飘摇着,张扬得也要开花一般。最重要的是,鲜融进咸的生命里,咸菜的味道就拥有了太多的回味。所以咸菜炖皮皮虾,吃的不是虾,是咸菜,是其中蕴含的汁液,是汤水。不是吃,是品,哪怕吃相是饕餮的。
故乡是靠山的,山是穷僻的燕山余脉,所以山成不了乡人的依靠。倒是有形象的歌谣:“石头打底,葛刺镶边,兔子不拉屎,这就是北山。”印象中北山只产葛刺,被海边人买来镶到土墙头上,看家护院。苹果呀、梨呀也有,长在山海之间的丘陵上,小国光,黑色的冻梨在记忆里已经相当遥远了。
今年春节,和老乡兼朋友提到冻梨,这哥们马上电话打给他老家的弟弟,安排即刻通过长客捎两箱冻梨来,一箱桉梨,一箱花盖梨。将黑皮冻梨泡在凉水里,拔,不多时,冻梨里的寒气被催逼出来,化作薄冰包裹在冻梨的表面。捏碎薄冰,咬一口,一口冰凉的甜汁在嘴里,慢慢的咽下去,在冬日里吃冻梨,绝对的刺激。但是只适合吸汁,梨的渣滓太粗,口感不好。绥中白梨全国闻名,可是绥中白梨什么味道?只这份黑梨的记忆还凉丝丝的留存在唇齿间。
但山还是横住了北来的寒风,这片丘陵地盛产高粱、玉米、地瓜、大豆、花生等,尤其是大豆。光有大豆还不行,也许是山泉阻挡了海水的地下入侵,这里的水极适合做水豆腐。
八年前回老家,老家的同学特意带我去吃水豆腐。是一家没法看的小店,但豆腐一端上来,我的天呢,美极了!
最夸张的是第二天,到农村朋友家,再吃水豆腐,这水豆腐好到何种程度,以一细节为证:饭后,从城里回来的四个人竟全坐不下去了,一圈圈的在院子里溜达消食。
吃水豆腐是挺有“仪式”感的,卤水点完就那么汤汤水水的放着,这时候饭桌上盆,盆上盖一面“浅子”,旁边备好卤、蒜酱、韭菜花,小碟子,二碗里是高粱米红豆饭,好,用水瓢从豆腐盆里舀一瓢汤汤水水上来,倒在浅子上,热气散开,汤水滤去,奶白色颤巍巍的水豆腐小山一样端坐在浅子上。用筷子夹一块下来,配上卤子,可以一口豆腐一口饭,也可以将豆腐泡到饭里,怎么吃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水豆腐的味道,豆香中夹带着水的甜香,全没有豆子的腥气,是一种厚实的醇香。
再没有吃过胜过故乡的水豆腐!倒是禁不住诱惑,在异地寻挂着锦州水豆腐招牌的店,吃来全无老家水豆腐的味道,在峨眉山间吃过一次最相近的水豆腐,但我知道,这相近之间还隔着好几道山的距离呢。不是嘴刁,我以为豆腐不过是一汪水,还是故乡的水养豆腐啊,可是故乡的水养着的又何止水豆腐呢?
哦,用舌尖咂摸故乡的味道,在抽象的乡情中我终于幸运的找到了具象的填充。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四:舌尖上的中国-----老家的糍粑
每个地方总有那么几种引人食指大动的美食。我的老家也不例外,老家的糍粑是让我不能忘怀的物事之一。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回老家,也只有在那几天尝得上这一点心。到达姑姑家时大多已是下午,这时吃中饭太晚,吃晚饭而又太早。此刻,姑姑便端出一碗糍粑来。白嫩嫩的糍粑配着青绿的菜叶,朴素的颜色正如乡间的景色,在雨后未干的小路上,一旁是高山白云,一旁是菜地田野。好不畅快!再咬上一口,坐车的疲惫一扫而空,只余嘴里软嫩的糯米味儿和那清淸的菜叶香,一碗下肚,心旷神怡,令人充满了干劲。
老家是山清水秀的,有山有水有牛羊,我想大概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景色才诞生了这么好吃的糍粑吧。
时而我在河边散步时,常带着一块用叶子包着的糍粑,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挑一个干净的大石头坐上去,双手捏着糍粑,看着这片美景:河水哗哗地流淌,浪花像是马匹,英勇地朝着小礁石撞去,溅开来的水花,如白花花的米粒又没入河中流走了。附近的小山也添了不少乐趣,绿油油的树叶摇曳着,叫人不时看到那些叽喳的鸟儿们,它们不知在谈论些什么,没准是为了我手上的食物呢。身后的林荫成了极佳的疪护所,量太阳再猛也射不过来,附近还有一块花田,淡淡的花香衬着浓浓的米香,让我狠狠地咬了一口手中的糍粑,食欲倍增。
回屋后,跑到厨房里,有几个大瓦罐,不用想,里面全都是白嫩嫩的糍粑,为了防止长霉,都用清水泡着哩。
糍粑不似别的小吃,只有单一的做法,它可谓是花样百出,百搭美食,或煎或炒或煮,或甜或咸或淡,都别有一番风味,更别说加了馅的了,就如老家的青山绿水,虽说本质不变,但每一点每一处都各有风味。
我曾见过姑姑做糍粑的片段,是包馅的那种,把一盆盆的馅料拌好,有芝麻的,有豆沙的,有肉的,用勺挖到一个个面饼里再包上,个个都做得十分讨喜,姑姑脸上的表情是严肃认真的,仿佛她做的不是隨处可见的糍粑,而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实际上也是易碎的艺术品。这可是我们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是民族荟萃上不可忽视的珍品。
这一个个糍粑,一清二白,朴实无华,不正如老家人一贯的性子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山清水秀人心齐的地方,连糍粑也是十分的细腻美好. 这就是我老家---湘西的糍粑,在我脑海里刻下深刻印记的老家的糍粑!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五:舌尖上的天目湖——砂锅煨鱼头
天目湖是常州的一颗珍珠,风景秀丽,环境优美,那里无处不飘散着鲜美的气息。我望着清澈的湖底,那儿藏着无数的美味。而其中一道是连邓小平爷爷都赞不绝口的名菜——天目湖鱼头。天目湖鱼头的鲜美与那秀丽的风景堪称绝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天目湖,体验一下“鲢鱼头味美,三载有余香”。
踏入餐厅,一阵鲜美的暖风飘来,它仿佛像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般,引我进入厨房。透过玻璃窗,只见厨师熟练地把一块鱼头放在油锅里煎炸着,“嗞”鱼头的鲜与油的香相互结合,香气四溢。我不禁咽了下口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金黄色的鱼头。那鱼肉如金子般闪耀,在油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诱人。看着这份美味,我恨不得上去咬一口。接着厨师盛了些许水在砂锅中,妈妈轻声告诉我:“那是天目湖的水。”厨师又把葱结、生姜、料酒等放入锅底,最后放上鱼头,盖上盖子煮。听说要等三个小时,所以我便不再等下去,回到了座位上。
一边欣赏着天目湖的美景,一边等着鱼头上桌,没过多久服务员便端上了白色的砂锅。我急切地打开了盖子,一阵白雾袭来,透着一阵浓香。白雾散去,白色的汤汁映入了我的眼帘。那乳白色仿佛比牛奶还要白,上面还飘浮着金黄色的香油。那香油如碎金般镶嵌在这如白色绸缎的汤汁上,愈发引人注目。这碗汤好似天目湖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