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教学反思(2)
时间: 10-31
栏目:反思
以下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纲领的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但是我们不是常说中国民主革命必须是反帝反封建吗?怎么中共一大纲领为什么没有这个任务呢?这一不足在中共二大上得到了纠正,那么中共二大相对中共一大,有那些突出特点?学生通过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更加深了对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思维活跃,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力、想像力和创造意识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
我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只注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而不见学生提出问题,它造成了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信赖倾向,无形中抵制或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第三专题学习“国民革命”时,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能否长期合作?中国是否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成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国家?”说明学生对当时课上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先讨论。学生有的说,如果没有蒋介石两党会长期合作,国民革命会成功。有的说,不会长期后作,两党的最终目标不同。还有的同学说:现在的香港不也是“一国两制”吗?学生们众说纷纭。最后我从三个方面启发了学生:(1)中国的反动势力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大资产阶段相勾结;(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特点?(3)1927年的中共与现在的中共是否一样成熟?最后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但学生也许在这次讨论中并没有能完全掌握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然而重要的是学生已经探索着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学会了不人云亦云。
贯彻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预设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也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学生作出“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那样,就会远离新课程,回到“一言堂”的老路上去。我是放下架子,放下心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教学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清贫的教师需要圣洁的奉献,这是教师宿命的追求。
反思五:初二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但是其主流还是前进的,如在经济、科技以及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勾勒出本单元的框架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体知识。基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或者是老一辈的口述历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强化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互助合作意识还有待提高,实效的小组合作模式还在探索中。
我觉得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二、组织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初中生有着好奇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顺水推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将各知识点转化成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找出答案,并解决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比较繁,导致学生厌学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重组,将历史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历史知识教学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老师要提出教材的内容纲要,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我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只注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而不见学生提出问题,它造成了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信赖倾向,无形中抵制或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第三专题学习“国民革命”时,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能否长期合作?中国是否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成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国家?”说明学生对当时课上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先讨论。学生有的说,如果没有蒋介石两党会长期合作,国民革命会成功。有的说,不会长期后作,两党的最终目标不同。还有的同学说:现在的香港不也是“一国两制”吗?学生们众说纷纭。最后我从三个方面启发了学生:(1)中国的反动势力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大资产阶段相勾结;(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特点?(3)1927年的中共与现在的中共是否一样成熟?最后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但学生也许在这次讨论中并没有能完全掌握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然而重要的是学生已经探索着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学会了不人云亦云。
贯彻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预设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也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学生作出“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那样,就会远离新课程,回到“一言堂”的老路上去。我是放下架子,放下心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教学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清贫的教师需要圣洁的奉献,这是教师宿命的追求。
反思五:初二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但是其主流还是前进的,如在经济、科技以及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勾勒出本单元的框架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体知识。基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或者是老一辈的口述历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强化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互助合作意识还有待提高,实效的小组合作模式还在探索中。
我觉得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二、组织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初中生有着好奇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顺水推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将各知识点转化成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找出答案,并解决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比较繁,导致学生厌学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重组,将历史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历史知识教学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老师要提出教材的内容纲要,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