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时间: 10-20
栏目:方案
方案一: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我校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我校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工作目标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工作措施
1、以学生发展为本,继续实施“讲学稿”教学法。教师由原来带着学生走进书本,转变为学生预习后带着问题走进教师,学生由题海战术转变为先思考后提问;教师原来围绕本本转,转变为教师围绕学生转。“讲学稿”比较好地兼顾了学生的预习、学习和复习三个环节,兼顾了三类不同的学生,“讲学稿”本身还具有评价功能,可以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2、结合我校省级现代信息技术示范校的优势,继续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乱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5、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6、开展说教材活动。任课教师都要具备说教材的能力。我们理解的教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说教材是在说课的基础上,能对本学科的任何年级的教材作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例如教材目标的确立及依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内容体系(知识维度、文化内涵、认知规律、联系实际)、编排体例、编者意图、年级目标等作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说明,还要表明自己对学科整套教材的理解、认识与处理。说清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文本信息源与其它信息源的关系,说清新教材的特点和创造性的用教材等问题。教学方法上一是要说清如何达到多维的发展目标,二是要说清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四、实施步骤
(一)明确课程阶段。
通过例会、教研等多种形式,明确国家课程就是我们所教的大多数课本,地方课程现阶段就是我们所学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就是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编制的校本读本。
(二)实施阶段。
学校的领导小组分别采取听课,业务检查等手段查看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对不开设全课程的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其开齐开全课程,保证国家、学校、地方三级课程顺利实施和有效利用。并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纠正问题,促进各级课程的合理利用。
(三)各级课程发展阶段。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分别是由国家与地方开设和实施的,我校难以进行变革和发展补充,唯一能做的就是开齐开全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由我校自主研发的,我们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和发展,摒弃不符合时代和学生需要的,吸收学生需要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知识,不断为我校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四)总结阶段。
在对各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当前阶段工作中的成功地方和失败的地方,好的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失败的地方我们要分析问题根源,不断改进,为接下来的工作铺平道路。
五、保障措施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
2、教务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3、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1周,考试、讲评、总结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40课时每课时上课45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1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班级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各年级课程具体课时设置见上表。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七至九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方案二: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
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课程设置。如:国家课程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体育、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开设: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设:校本教材(好习惯好人生)、阅读课、写字课。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6、校本课程结构设置
(1)好习惯、好人生: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卫生安全;民风民俗文化;感恩;心理健康教育。
(2)阅读:每周周二下午第七节全校进行阅读教学,充分运用好同步阅读。
(3)写字:每周周四下午第七节全校进行写字教学,充分应用好写字一书,同时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4)英语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普通话与方言:目的是提高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说好普通的渴望,加大语文课堂的补充和课外延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教研组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xxx
组员:xxx
方案三:孟时各庄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工作目标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
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三、工作措施
(1)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学、交流、测评”,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乱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5)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为明确课程阶段,通过例会、教研等多种形式,明确国家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大多数课本,地方课程现阶段就是我们所学的《法制安全》、《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就是我校编写的《二胡》、《历史上的今天》、《夸夸中华美》、《传统文化》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学校的领导小组分别采取听课,业务检查等手段查看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保证国家、学校、地方三级课程顺利实施和有效利用。并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纠正问题,促进各级课程的合理利用。
第三阶段各级课程发展阶段,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分别是由国家与地方开设和实施的难以进行变革和发展补充,唯一能做的就是开齐开全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由我校自主研发的,我们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和发展,摒弃不符合时代和学生需要的,吸收学生需要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知识,不断为我校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第四阶段为总结阶段,在对各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当前阶段工作中的成功地方和失败的地方,好的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失败的地方我们要分析问题根源,不断改进,为接下来的工作铺平道路。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康利校长任组长,杨志军、王建平、张磊、蔡建国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教育办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历9名,专科学历12名,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6名。我们实施三级课程,做到既符合国家的开设要求,又能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着眼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做到挖掘潜能、夯实基础、张扬个性、协同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我校近两年来,在三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制定了学年课程实施方案,自编了《快乐篮球》校本课程教本,《民族常识》走进课堂。已经按规定开足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已经基本展开。
六、课程实施安排
1、应开设的课程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和《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逐步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我们把《新华区教文体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三级课程的实施方案》作为我校实施三级课程的文件。
国家课程按国家有关规定开设,尤其是保证综合实践课的课时及教师。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二者优化组合是必要的。保证心理健康课的课时及教师的配备。校本课程:《快乐篮球》作为必修课与体育课优化组合。
2、课程实施
学校教导处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计划,任课教师施教。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教学辅助、测试等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和落实。各门课程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保、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一步优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组合。
3、课程评价
(1)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2)评价主体的互动性。(3)评价内容的多样性。(4)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我校正在进行以“感受成功,体验快乐”为主题的特色作业及特色评价模式的探索,由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成果展示四部分组成。学期期末,利用班级展示台及学校展牌展出学生的阶段成果。这样才真实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足迹,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铺就一条宽广的道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我们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校将改革教师评价的模式对教师实行多元、过程、激励性的评价。为了突出课堂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我们总结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既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通过领导评、家长评、教师互评和生评师等方式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过程性记录,存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并与教师的评优奖励和考核挂钩,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全面发展。
我校根据教师特长、学校资源、学生兴趣、学校的需要开发出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快乐篮球》,保证每周两课时的学习时间,有专任教师及辅导教师共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们认真备课,及时评价,进一步探讨完善校本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模式。
七、具体实施策略
(一)、搞好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1、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2、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探讨策略、解决问题,每周不少于2节。
3、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工作,提高教师质量意识。为拓宽语文、数学的学习和运用领域,我们要求每个语文老师要做到“四个一”,即每天让学生背诵一句经典诗句或名言警句;每堂课前,安排学生即兴演讲一分钟;每篇新课前,要求学生提供一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者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每个单元与学生讨论一个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大问题。要求数学老师要做到“四个一”,每天进行一次十道题的口算练习;每天出一道有思考性的数学题;每天让学生有一次上台作一题多解或算法多样化的演算演讲机会;每一个新课都要尽量做到与生活实际联系。
4、教案作业等常规检查,每学期两次,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们沟通交流,改进教师的工作。
5、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的实施电化教学,每学期对教师进行1-2次信息技术培训,要求中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上1节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提倡中青年教师建立教育博客,参与教育论坛。
6、重视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认真抓好质量抽测工作,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检测结束以后进行深刻反思,做好教学质量的分析工作(做到分析到知识点,找出不足点,提出新措施)。
(二)、抓好校本教研,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1、完善教研机构及教研制度,营造开放、民主、有效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继续做好教研常规活动,本学年把圆桌式研讨与QQ研讨,博客交流相结合,创设宽松的讨论学习氛围,努力探寻适合教师的研讨模式。
2、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建立以教学反思,交流研讨,协作解决,结对帮扶,听课、评课等为基本形式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3、继续开展教育叙事活动,鼓励教育把自己的教育心得撰写成文与全体教师交流学习,,每月至少上交两篇教育叙事,两篇教学反思,两篇读书笔记,每月评选优秀文章装订成册。
4、本学年继续开展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美术、音乐、心理、综合实践等学科的评优课比赛,提高全体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认识,整体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本学年对年轻教师王红洁、庞文然、孙凤玲、杨凤萍进行跟进性听、评课,鼓励这些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大提高,不断向名师迈进。
6、另外结合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的更新与流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展读书征文活动,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本学年还要举行全校规范汉字书写竞赛,英语规范书写比赛,广播操比赛,全校“数学口算”竞赛等各学科的知识竞赛。
八、加强教师外出培训力度。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攻方向。本学年有计划的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观摩活动。参训教师回校后,要认真总结进行反思,上交学习体会,用讲座,或是出课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方案四:新农中心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全校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我校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旨在适应学生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工作目标
(1)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补课,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五、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
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我校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我校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工作目标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工作措施
1、以学生发展为本,继续实施“讲学稿”教学法。教师由原来带着学生走进书本,转变为学生预习后带着问题走进教师,学生由题海战术转变为先思考后提问;教师原来围绕本本转,转变为教师围绕学生转。“讲学稿”比较好地兼顾了学生的预习、学习和复习三个环节,兼顾了三类不同的学生,“讲学稿”本身还具有评价功能,可以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2、结合我校省级现代信息技术示范校的优势,继续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乱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5、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6、开展说教材活动。任课教师都要具备说教材的能力。我们理解的教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说教材是在说课的基础上,能对本学科的任何年级的教材作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例如教材目标的确立及依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内容体系(知识维度、文化内涵、认知规律、联系实际)、编排体例、编者意图、年级目标等作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说明,还要表明自己对学科整套教材的理解、认识与处理。说清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文本信息源与其它信息源的关系,说清新教材的特点和创造性的用教材等问题。教学方法上一是要说清如何达到多维的发展目标,二是要说清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四、实施步骤
(一)明确课程阶段。
通过例会、教研等多种形式,明确国家课程就是我们所教的大多数课本,地方课程现阶段就是我们所学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就是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编制的校本读本。
(二)实施阶段。
学校的领导小组分别采取听课,业务检查等手段查看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对不开设全课程的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其开齐开全课程,保证国家、学校、地方三级课程顺利实施和有效利用。并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纠正问题,促进各级课程的合理利用。
(三)各级课程发展阶段。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分别是由国家与地方开设和实施的,我校难以进行变革和发展补充,唯一能做的就是开齐开全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由我校自主研发的,我们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和发展,摒弃不符合时代和学生需要的,吸收学生需要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知识,不断为我校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四)总结阶段。
在对各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当前阶段工作中的成功地方和失败的地方,好的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失败的地方我们要分析问题根源,不断改进,为接下来的工作铺平道路。
五、保障措施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
2、教务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3、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1周,考试、讲评、总结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40课时每课时上课45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1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班级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各年级课程具体课时设置见上表。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七至九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方案二: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
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课程设置。如:国家课程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体育、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开设: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设:校本教材(好习惯好人生)、阅读课、写字课。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6、校本课程结构设置
(1)好习惯、好人生: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卫生安全;民风民俗文化;感恩;心理健康教育。
(2)阅读:每周周二下午第七节全校进行阅读教学,充分运用好同步阅读。
(3)写字:每周周四下午第七节全校进行写字教学,充分应用好写字一书,同时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4)英语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普通话与方言:目的是提高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说好普通的渴望,加大语文课堂的补充和课外延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教研组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xxx
组员:xxx
方案三:孟时各庄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工作目标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
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三、工作措施
(1)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学、交流、测评”,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乱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5)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为明确课程阶段,通过例会、教研等多种形式,明确国家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大多数课本,地方课程现阶段就是我们所学的《法制安全》、《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就是我校编写的《二胡》、《历史上的今天》、《夸夸中华美》、《传统文化》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学校的领导小组分别采取听课,业务检查等手段查看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保证国家、学校、地方三级课程顺利实施和有效利用。并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纠正问题,促进各级课程的合理利用。
第三阶段各级课程发展阶段,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分别是由国家与地方开设和实施的难以进行变革和发展补充,唯一能做的就是开齐开全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由我校自主研发的,我们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和发展,摒弃不符合时代和学生需要的,吸收学生需要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知识,不断为我校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第四阶段为总结阶段,在对各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当前阶段工作中的成功地方和失败的地方,好的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失败的地方我们要分析问题根源,不断改进,为接下来的工作铺平道路。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康利校长任组长,杨志军、王建平、张磊、蔡建国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教育办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历9名,专科学历12名,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6名。我们实施三级课程,做到既符合国家的开设要求,又能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着眼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做到挖掘潜能、夯实基础、张扬个性、协同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我校近两年来,在三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制定了学年课程实施方案,自编了《快乐篮球》校本课程教本,《民族常识》走进课堂。已经按规定开足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已经基本展开。
六、课程实施安排
1、应开设的课程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和《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逐步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我们把《新华区教文体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三级课程的实施方案》作为我校实施三级课程的文件。
国家课程按国家有关规定开设,尤其是保证综合实践课的课时及教师。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二者优化组合是必要的。保证心理健康课的课时及教师的配备。校本课程:《快乐篮球》作为必修课与体育课优化组合。
2、课程实施
学校教导处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计划,任课教师施教。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教学辅助、测试等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和落实。各门课程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保、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一步优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组合。
3、课程评价
(1)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2)评价主体的互动性。(3)评价内容的多样性。(4)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我校正在进行以“感受成功,体验快乐”为主题的特色作业及特色评价模式的探索,由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成果展示四部分组成。学期期末,利用班级展示台及学校展牌展出学生的阶段成果。这样才真实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足迹,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铺就一条宽广的道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我们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校将改革教师评价的模式对教师实行多元、过程、激励性的评价。为了突出课堂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我们总结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既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通过领导评、家长评、教师互评和生评师等方式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过程性记录,存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并与教师的评优奖励和考核挂钩,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全面发展。
我校根据教师特长、学校资源、学生兴趣、学校的需要开发出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快乐篮球》,保证每周两课时的学习时间,有专任教师及辅导教师共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们认真备课,及时评价,进一步探讨完善校本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模式。
七、具体实施策略
(一)、搞好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1、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2、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探讨策略、解决问题,每周不少于2节。
3、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工作,提高教师质量意识。为拓宽语文、数学的学习和运用领域,我们要求每个语文老师要做到“四个一”,即每天让学生背诵一句经典诗句或名言警句;每堂课前,安排学生即兴演讲一分钟;每篇新课前,要求学生提供一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者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每个单元与学生讨论一个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大问题。要求数学老师要做到“四个一”,每天进行一次十道题的口算练习;每天出一道有思考性的数学题;每天让学生有一次上台作一题多解或算法多样化的演算演讲机会;每一个新课都要尽量做到与生活实际联系。
4、教案作业等常规检查,每学期两次,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们沟通交流,改进教师的工作。
5、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的实施电化教学,每学期对教师进行1-2次信息技术培训,要求中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上1节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提倡中青年教师建立教育博客,参与教育论坛。
6、重视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认真抓好质量抽测工作,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检测结束以后进行深刻反思,做好教学质量的分析工作(做到分析到知识点,找出不足点,提出新措施)。
(二)、抓好校本教研,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1、完善教研机构及教研制度,营造开放、民主、有效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继续做好教研常规活动,本学年把圆桌式研讨与QQ研讨,博客交流相结合,创设宽松的讨论学习氛围,努力探寻适合教师的研讨模式。
2、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建立以教学反思,交流研讨,协作解决,结对帮扶,听课、评课等为基本形式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3、继续开展教育叙事活动,鼓励教育把自己的教育心得撰写成文与全体教师交流学习,,每月至少上交两篇教育叙事,两篇教学反思,两篇读书笔记,每月评选优秀文章装订成册。
4、本学年继续开展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美术、音乐、心理、综合实践等学科的评优课比赛,提高全体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认识,整体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本学年对年轻教师王红洁、庞文然、孙凤玲、杨凤萍进行跟进性听、评课,鼓励这些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大提高,不断向名师迈进。
6、另外结合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的更新与流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展读书征文活动,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本学年还要举行全校规范汉字书写竞赛,英语规范书写比赛,广播操比赛,全校“数学口算”竞赛等各学科的知识竞赛。
八、加强教师外出培训力度。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攻方向。本学年有计划的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观摩活动。参训教师回校后,要认真总结进行反思,上交学习体会,用讲座,或是出课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方案四:新农中心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全校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我校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旨在适应学生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工作目标
(1)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补课,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五、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
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