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胡萝卜读后感(2)
6.爱屋及乌和恨乌及屋
黑孩在炉火前看着火焰,一个眼睛看到的是蓝色,一个眼睛看到的是黄色。当他想将这两个火苗分开的时候,他失败了。
而他看见了这两种火焰,代表了菊子在他心中的两种形象:母亲和恋人。
黑孩遇到了菊子,菊子是第一个对他最好的人,他在菊子的身上得到了母爱,但是她又对菊子产生了爱慕之情,这种对母爱的感激和爱慕之情合二为一,在小铁匠和小石匠中间,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隐性的情敌。菊子洗的红萝卜,在炉火的照耀下,居然成为了漂亮的金色,他在小铁匠手中拼命的去抢,又在水里不要命的去找,只是为了找到“母亲和爱人”洗的红萝卜。他爱慕菊子,自然也爱慕菊子的任何,包括他洗过的红萝卜。而别人或者自己洗的萝卜,就变成了“蒙着一层暗红色的破布”。果然是“爱屋及乌”。
他在看到小石匠和菊子之间如此亲昵的时候,他想到了再铁砧上的金色的胡萝卜,这不就像菊子被小石匠抱在怀里一样吗?这种场景真是令人失望。他只想独占菊子的关怀,于是他就产生了恨意,于是在小铁匠和小石匠的打斗中,莫名其妙的帮助了小铁匠。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莫名其妙。男人在同时面对情敌和欺负自己的人的时候,往往选择正面对抗情敌,这是人之常情,别人和自己的恋人发生亲密的举动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他从恨菊子到恨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石匠,这就是恨乌及屋。
7.在希望中绝望。
在失败和痛苦中,小铁匠喝醉了。苦闷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虽然打败了他的师父,但是即使是再冷血的人类,也是有感情的,何况是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师父。他喝醉了,在摔死人的大坝上耍杂技,许多人都不能把他拉回来。他在自虐。
当人在受到伤害后,有些人会选择自虐,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减压方式。只不过很独特:想快速忘掉心灵的伤害,便用新的肉体的伤害来施加于自己,意图加以代替,当然,肉体的伤害永远不及心灵的伤害,这是徒劳但是而有意义的。因为毕竟这暂时忘记了或者是减轻了心中的伤痛。当一切都安静下来以后,痛苦会增加,而且是双重痛苦的回荡。人类理应引以为傲的方法成为了煎熬。
他累了。想吃萝卜了。
黑孩求之不得,偷了很多次的他轻车熟路的拔了一大片地的萝卜,他正想寻找那种金黄色透明的萝卜。他找了很久。不幸的是,他被抓住了,他受到的的惩罚是被扒光,然后在寒风中光着身子,走回他应该在的地方。
也许,他永远无法找到金色透明的萝卜了。
没人明白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这是不管古今中外的一个人类的悲哀:俞伯牙不是为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而摔了琴发誓再也不演奏了吗?
何况黑孩没有自己的知音。
篇七:透明的胡萝卜读后感
我读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对于这篇文章,我有很多的看法,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看这部作品,非常喜欢,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从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莫言具有儿童般制造幻象的天赋。他自己认为,一个人的梦幻能力跟他有一段非常孤独的经历是有关系的。他在童年就跟大自然产生了一种特别亲密的关系,在梦里,他经常会总觉得有一股强大的气流顶在他的肚子上,把他托起七米以上,这种奇妙的感觉至今也没有消失。这就可以理解黑孩为什么会经常无缘无故地陷入幻想以及黑孩眼中的红萝卜为什么可以是透明的。
王小波也曾经在他的小说中有过“透明的红萝卜”的说法,他这样写道“以一棵胡萝卜为例,别人告诉我说,看起来是一个橘红色的疙瘩,但是我看就不是这样。它是半透明的,外表罩了一层淡紫色的光,里面有一层淡淡的黄色。再往里,直抵胡萝卜心,全是冷冷的蓝色”这是色盲者眼中的红萝卜。色盲和孤独的孩子在某一点上是可以共通的,那就是他们看到的世界是迥异于普通人的,带有魔幻和想像色彩的。
篇八:透明的胡萝卜读后感
如果有一种记忆是全民皆有的,那就是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五感。用比拟的方式调动你对于五感的记忆,你自然能够同感。而一次调动你多种的感官,让你看到的同时听到,闻到,摸到,甚至尝到,你自然会迅速被拉入场景,带入故事,感受主人公的感受。我印象中的莫言在这方面是做的很好的,但是记不真,所以又把《透明的红萝卜》这一篇翻出来看。
还记得当年看这一篇的时候,捎带看过一点文学评论,说其中提现了非常明显的“童年视角”,是说这其中很多是孩子的视角,有了变形,夸张和魔幻,今天看是有这么些意思,但是莫言是怎么借给你一个出生在大几十年前,爹出走,娘不在,后娘老虐待的敏感孩子的眼睛呢,靠的就是通感。
试看这一段:“河水温暖,没到了他的肚脐。裤头湿了,漂起来,围在他的腰间,象一团海蜇皮。他呼呼隆隆淌着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着水往回走。他把两只胳膊奓煞开、一只手拖着桶,另一只手一下一下划着水。水很硬,顶得他趔趔趄趄。他把身体斜起来,弓着脖子往前用力。好象有一群鱼把他包围了,两条大腿之间有若干温柔的鱼嘴在吻他。他停下来,仔细体会着,但一停住,那种感觉顿时就消逝了。水面忽地一暗,好象鱼群惊惶散开。一走起来,愉快的感觉又出现了,好象鱼儿又聚拢过来。于是他再也不停,半闭着眼睛,向前走啊,走……”
触觉(温度)、触觉(湿度)+视觉(比喻)、听觉(拟声)、触觉(硬)、视觉(一段描写)、触觉(大段比喻)、视觉(光线)……而其中触觉视觉的感受中又杂糅其他感受的表达方式,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看完这段,即使没有前因后果,也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细腻的孩子,他对外界天生敏感,却不常向外表达,他的环境常是凄凉的,却常能从中寻得生之喜悦。
我其实不喜欢特别复杂的描写,动用大量技法有时候会让我没有耐心进入。莫言和马尔克斯的作品都曾经给我制造过这种阅读障碍。你需要花时间进入语境。但是你一旦适应这种眼花缭乱的叙述节奏,迸,突然你就懂了他想让你进去的那个环境。
就通感这点而言,我觉得莫言实在是可以作为表率的,唤醒你的感觉,甚至是多种杂糅交错的感觉,从而唤醒最终的第六感——你对书中环境、书中人物产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