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偷书贼读后感(2)

时间: 09-10 栏目:话题作文
的帮助了对方,同自己的家人一起守口如瓶,把犹太人(马克斯)藏在自己家的地下室里,将所剩不多的食物分派出来。她和家人一起努力地保护着地下室里的朋友。她在丈夫离开她们的那段时间里,非常好地照顾着养女莉赛尔,有一个场景可以确定这点,在空袭警报来临的时候,她得知邻居霍茨佩菲尔太太因为伤心过度一心求死呆坐在厨房里不愿去防空洞时,她原本已经和女儿逃离了,又返回去劝说,女儿跑到厨房里劝导,她一直坚守在门口,一直替女儿把着门,一时都不忘记拉着女儿的手一起跑。这时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臃肿的女人万分焦急地守在门外,一边大喊着女儿的名字,一边拉着门方便女儿冲出来,她很害怕,身子在抖,手也在抖,但是因为女儿,她没有离开。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汉斯.休伯曼――莉赛尔的养父
  爸爸――拉手风琴的人――汉密尔街,这三者密不可分,对莉赛尔来说,他们都是家。汉斯.休伯曼就是她的家。而汉斯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一个天使。汉斯的善良从一开始就显露无疑,他和蔼可亲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尽可能的帮助身边的朋友。因为对老朋友的一个承诺,他收留了犹太人马克斯。有一天他看到到街上的犹太人被押解前往死亡集中营,他看到这些犹太人非常可怜,悄悄的给了其中一个一片面包而遭到纳粹党的鞭打,也为此被派往前线打仗。正因为善良让他一次次躲过了死亡,最后回到了家。只是如此善良的他也无法躲避死神的到来。
  莉赛尔.梅明格――苦难战争年代中顽强的生存者
  莉赛尔,一个在书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女孩。在防空洞里邻居的小孩子又哭又闹,大人们也心慌意乱,她捧起自己的书大声地朗读着,防空洞里慢慢的安静下来,直到只能听到她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她的亲生父亲是共产主义份子,被抓迫害致死,她的母亲也因此受到牵连。她被送到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寄养,还好她的养父非常疼爱她,似如已出。一直陪伴在她左右,她在养父的帮助下学会了写字,学会了阅读。因为家境不好,没有钱买书,她慢慢偷起书来。当然她得到的这些书并不能完全算是偷来的,一部份是捡到的,还有是镇长夫人在默认下“赠送”的。在我心里她是一个神奇的孩子。
  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描绘详述的人物,比如鲁迪、马克斯、镇长夫人等等,但最后因为战火,一切都停留在了那个宁静的夜晚。
  当一切离我们很近的时候,请好好珍惜;当一切离我们远去的时候,学会忘记。


篇七:偷书贼读后感

    在我看过的所有外国名著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偷书贼》了。当我翻开《偷书贼》的第一页时,这本书并没有深深的吸引我,相反的,后面的文字吸引着我。触摸着这些文字,仿佛被笼罩在一片温暖中。阅读着这些文字,我走上了震撼我心灵的旅途。作者是以死神的名义,来向我们讲述在二战时期前发生的一些事。主人公莉赛尔是一个可怜又可爱的小女孩,她和他的弟弟被他的妈妈送给了莉赛尔的养父养母。可在火车中她弟弟死了。她的养父是一个善良的男人。她的养母很喜欢莉赛尔,可是她喜欢谁就会对谁破口大骂,所以莉赛尔常常被她骂为小母猪。她的养父经常教她识字、读书,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但有一天,德国纳粹在空中扔炸弹,由于莉赛尔在地下室写作文没被炸死,可她的养父母和好友都被炸死了。在以莉赛尔得到的10本书为章节名的10章里,作者把各种情感倾倒了出来。一个个犹如卡片般的小标题让这本书看上去琐碎不堪,但你只要读了,就停不下来。白色代表寂静和安宁、红色是尖叫和鲜血、银色是永不磨灭的良知、蓝色是纯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颠覆的痛苦记忆、灰色是无边的绝望和死亡。它们像一个个玻璃弹珠,在作者的托盘里滚来滚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挤兑着。在以德国法西斯的残忍来反射出莉赛尔他们的弱小和微不足道。整本书中,作者使用了非常简单的话语,甚至已到了吝啬的地步。可是这书所展示出那发自人民心底的对生命的追求的能量、为自己的尊严的捍卫,都是无可取代的。本身,这样的心灵也许已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的情意了。如果有一天你会有机会阅读这本令人感动的书,相信你也一定会发现世界的一半是丑陋的而另一半却一定会是美好光明的。正因为有了丑陋才有了美好,虽然有时站在黑暗当中的人会发觉不了希望的存在。但是就如同对待影子和阳光一样,阳光其实就在你的身后,只要转过身就可以看见。最终我只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这本书的感慨,"他们踩住了我的心,让我哭泣,"可他们同时也让我找到了停止哭泣的理由。转过身,我就会找到阳光。


篇八: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是我看得第一本澳大利亚文学作品,而本书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我唯一认识的一位澳大利亚作者吧,可是它依旧是我很爱的一部作品。或许这正是属于澳大利亚的魅力。
  故事的叙述者,我想是被我们称之为“死神”的生物,这位“死神”偷窥了一名名叫李赛尔的女孩在二战期间的悲惨生活。战争夺走了莉赛尔的亲生父母,弟弟,养父母以及朋友,但是她还是坚强的活了下去,或许在她最苦难的时候是阅读带给了她最后一丝希望。
  本书的第一亮点就是以死神的身份叙述了一场战争,它绝对的客观,可同时它也距离死亡最近,它应该也是最了解死亡对于人类的意义的了。而作者一反常态的将情节的高潮在序章中一一隐藏也让人耳目一新。
  “信仰,怀疑,失望”这是莉赛尔这个德国女孩在战争中的情感变化。作者通过对这些变化的一系列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对于人类的伤害。
  除了本书作者的文笔,构思以及立意的肯定,本书留给我的一个最大的疑问便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莉赛尔为什么想要偷书?”
  犹记得,莉赛尔第一次偷书是在弟弟的葬礼后偷了掘墓人的《掘墓人手册不》,而她的理由只是想看看掘墓人有没有按规定安葬自己的弟弟;而后她又从德军手中偷出了一本犹太人写的书因为她想看看犹太人究竟有什么过错。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对于真理的不断探求她对德军产生了怀疑,因为她在阅读中,找到了真理和智慧。
  而最后一幕莉赛尔因在地下室中读书而逃过了空袭,成了唯一的幸存者时,我在想作者是不是想要告诉读者只有真理才能带来解脱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