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新闻出版局工作总结(2)

时间: 08-06 栏目:总结

篇四: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是贯彻落实《中共丽水市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的第一年,也是深入实施《丽水市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亮点,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1.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得到推进。以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为抓手,市、县、乡(镇)、村四级一体的“三馆一站一室一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己确定设计单位,方案修改等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市博物馆新馆土建工程全部完成,陈列布展设计文本已通过专家论证。各县(市、区)“两馆”建设成效明显,景宁县文化中心已投入使用,松阳县文化中心项目已建成,莲都区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乡镇省级标准站、馆建设全面部署,省标乡镇文化站新建、改造6个,新建(开工)中心镇图书分馆7个,莲都区碧湖镇、松阳县古市镇等5个图书分馆完工。建成173个省标村级文化活动室,全市总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成182个村文化中心(乡村戏苑),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缙云县仙都街道仙源村等8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村。

    2.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努力形成送文化、种文化、办文化、赛文化一体的群文活动格局。新建“瓯江天天乐”文体活动点587个,市本级安排扶持资金50余万元,采购了近300套设施送到各县(市、区)、市直机关。全市送戏下乡1399场,送讲座、展览下乡242场,送电影下乡2.8万场,结合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送书下乡82.9万册。积极开展以第五届乡村文化艺术节为主的全市性、全县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文化惠民的普及范围不断扩大,“绿谷风”文化大篷车、“绿谷大舞台”广场文化活动、“绿谷之声”音乐会系列活动继续开展,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3.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健全。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全面推行,全市共27万余群众享受免费服务,“百姓大舞台”、“艺术百味”、“未成年人读书节”、景宁畲乡文化卡等免费开放活动品牌初步形成。景宁畲乡文化卡、市文化馆优秀青年服务团队、“百姓大舞台”公益活动等获省、市文化工作创新奖。市图书馆接待读者21.2万人次,书刊外借11.3万册次,图书馆网站点击率19.4万人次。丽水大剧院举办经营性演出43场,举办《百姓大舞台》公益活动10期1.3万余人参与。积极开展各专业培训辅导,全市共培训276次12573人次,对基层社区、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文艺骨干进行文艺辅导100余次,如举办的“天天乐”原创歌曲广场舞师资培训班,深受群众欢迎,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广场舞通过“天天乐”文体广场迅速推广。组织开展美术、舞蹈、书法等培训班,举办艺术讲座,努力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群体的艺术需求。

    4.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加强。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配合市人大开展代表视察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组织丽水大剧院等单位到丽水经济开发区开展赠票等服务活动,丰富和促进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联合教育、关工委等部门,在“农家书屋”建设基础上启动了“少儿之家”建设,丰富农村少儿读物书籍、文体用品等设施,聘请农村中的“五老”、大学生志愿者等参与建设、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农村学龄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校外学习活动场所,丰富农村儿童的文化生活,促进健康成长。

    (二)瓯江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

    1.文艺精品创作成果突出。组织大型畲族风情舞蹈诗《千年山哈》代表浙江省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表演金奖、编剧奖、舞美奖、最佳节目奖等9个奖项,并赴杭参加了全省庆祝党的十八大召开优秀剧目展演。同时,《千年山哈》与歌曲《青春是一首歌》一同荣获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缙云县少儿舞蹈节目《溜溜的宝贝》入围全国“群星奖”。全市群文系统获省级优秀奖以上76个,其中获全国奖项13个。1000余件文艺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级展出,400余件作品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和个人专集出版。在全市第二届瓯江文化奖评选中,全市文广出版系统共获得1个突出成就奖、2个突出成就提名奖、2个优秀成果奖。组织开展了“绿谷杯”原创歌曲大赛、美术工作年会和油画创作会等各类创作采风活动。

    2.对外交流影响不断扩大。积极开展国际、省际、县际和乡村际“瓯江文化走亲”活动,其中遂昌昆曲十番《牡丹亭》赴莎士比亚故乡英国斯特拉夫德市和考文垂市进行文化交流,引起各界轰动。汤公和沙翁的“穿越牵手”为欠发达地区加强对外文化合作交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范例,并入围“首届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提名。市本级与金华、温州三地相互组织了文化会亲活动,富有丽水特色的“秀山丽水、千年古韵”非遗专场文艺演出、金华市婺剧“精品折子戏”、温州市瓯剧《高机与吴三春》在三地文化场所互动演出,取得良好效果。全市各地在不同层次开展了153场文化会亲活动。组织6名选手赴台湾参加了南投“美人腿”节活动,均获不同奖项。积极争创,我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为全国书法创作培训基地,我市文化工作又增加了一块“国字号”金招牌。

    3.瓯江文化艺术精品展、瓯江文化论坛丰富多彩。举办了丽水镌刻刻字十家展、首届书法艺术展、首届刻字展和摩崖石刻拓片展、丽水市视觉艺术创作群体优秀作品展、丽水中青年书法42人展、丽水油画展、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四明美术馆馆藏书画作品展、丽水上海国画展、丽水上海虹口两地国画展、莲都江山老年书画展、莲都莲文化美术、书法、摄影展、青田石珍品文化展、徐君陶国画展、丁德焕微书展、唐雪根个人油画展等14场展览。举办了 “艺术百味”名家讲座5期,市图书馆与社科联合作举办了丽水人文大讲堂2场。首次圆满完成省级公共文化课题研究项目,《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研究》成果录入省级成果丛书。

    (三)文化产业发展成效喜人

    1.推介活动成效明显。以推介宣传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我市文化产品对外影响力。组团参加了2012年义乌文博会,参展企业37家,展位57个,到丽水馆参观近5万人次,现场成交金额52.5万元,意向订单142万元。丽水市参展团被组委会评为展会组织二等奖,推荐评比的工艺美术作品获金奖2个、银奖1个、铜奖3个。7月28—30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成功承办了浙江丽水文化精品武汉展,5200余平方米展馆展出了1080件艺术精品,吸引了5万余武汉市民前来参观交流。国家、省、市、县50多家媒体全方位宣传报道了展会盛况。现场成交展品817件,价值120多万元,达成意向订单展品212件,价值1000余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在大力加强青瓷、宝剑、石雕“三宝”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市的石头、婺剧等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如缙云县,通过调查摸底,基本掌握了全县20多家民营剧团和106个村级婺剧乐队的运营情况,制定了《关于促进婺剧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扶持资金,理顺发展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婺剧交流活动,营造了婺剧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3.文化市场健康稳定。合力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治理行动,切实保障了文化市场繁荣稳定。全市出动文化、公安、工商等文化市场管理检查人员5644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7925家次。全市共立案查处147件,文化市场举报受理56件,行政罚款33.7万元,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45809(盒、张),集中销毁非法出版物39225张(册),捣毁销售侵权盗版出版物窝点26个,关停非法网站6个,没收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84台、接收机56台、波段降频器49只,查处取缔“黑网吧”10家,查扣电脑主机59台、路由器、摄像头、交换机等附属设备23套。严厉打击了文化市场各类违法违规活动,形成了声势和威慑,切实维护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1.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按照文化部、省政府、市政府要求,各县(市)认真对照“转企一批、合并一批、划转一批、撤销一批、保留一批”的改制路径,基本完成了庆元艺术中心、青田县越剧团、缙云县婺剧团、龙泉市文艺工作队和畲族民间艺术团等5家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

    2.“一省一网”改制大力推进。9县(市、区)全部以全资的方式加入了浙江华数公司,积极做好与浙江华数公司的各项对接,全面推进丽水广电有线网络“一省一网”工作。

    3.推进电影公司改制全面落实。认真落实省、市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落实措施,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全市10家电影公司改制全部完成。

    (五)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

    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全市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185处,文物总量列全省第四。编辑出版了文物普查六个专题丛书、市本级文物普查名录和全市文物普查名录,编制了全市普查工作报告。完成文物普查建档归档工作,全市共建文物普查档案662卷。全市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省文化遗产委员会表彰,其中遂昌县被评为全省仅有的3个先进县之一。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创建有力推进。丽水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全面启动,龙泉市、松阳县着手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中,我市龙泉市小梅镇,莲都区曳岭脚村,龙泉市大窑村、下樟村,松阳县吴弄村、山下阳村、靖居村、横樟村成为新一批省级名镇名村。全市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名镇1个、名村15个。

    3.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完成了《处州府城墙保护修复方案》论证和报批工作,配合省文物局组织了通济堰保护规划省级论证,市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丽水市江滨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刘祠堂背街区保护规划》。市政府出台了《丽水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更加重视民办博物馆建设,先后组织赴宁波、衢州等地考察民办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机构设置取得重大进展,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挂牌分设。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公布了丽水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批市级传承人和首批市级传承基地。开展了丽水市首届“十佳非遗传承人”评选,田纪青等十人获得丽水市首届“十大优秀非遗传承人”荣誉称号,王浣清等十人获得“十大优秀非遗传承人提名奖”荣誉称号。举办了丽水市“处州板龙”摄影大赛、处州板龙摄影展并收集各县(市、区)板龙资料,为编辑《处州板龙》丛书打好基础。配合省文化厅做好15个国遗项目督查工作。开展了全市非遗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各县(市、区)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

    (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不断加快

    1.广播电视建设取得成效。有线数字电视向农村覆盖,全市乡镇有线数字电视整转率为100%,双向化改造乡镇完成率为85%。大部分县(市)已进行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的拾遗补缺工作,重点推进网络双向化改造工作。全市91%的乡镇安装了广播远程控制系统,在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广电对农节目增档提质,超出考核标准30档。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创优,荣获省新闻奖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

    2.实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对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传输机构的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进行了初步认定和等级调整。组织开展安全播出应急演练,落实各地广播电视台安全播出工作,圆满完成了“两会”和十八大等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日常管理进一步加强,实现“零插播”、“零停播”。

    3.城市数字影院建设成效明显。全市数字影院从原来的4家10个厅增加到10家16个厅,基本实现了县级城市影院全覆盖,实现了全市各县(市、区) 群众都能在当地看上数字和3D电影的目标。

   (七)新闻出版工作有序开展

    1.“农家书屋”工程实现全覆盖。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社会支持”的原则,有效利用各类场地,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坚持高效优质,全市2851个行政村共建成书屋2897个,其中新建2319个,完善578个,共投入资金4774.78万元。

    2.内部报刊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强。抓好报刊审读与管理,编发《报刊审读与管理信息》12期,确保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内部报刊学会建设,开展内部报刊编辑人员专业培训和采风活动,努力提高内部报刊质量。

    3.印刷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做好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工作,联合市法院、工商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召开了“4·26”知识产权保护新闻发布会。进一步加强印刷业规范管理,做好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鉴定非法出版物近5万张(盒)。

   (八)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有力推进

    1.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活动深入开展。通过组织全系统干部收看开幕式、召开学习讨论会等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十八大赋予文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立足新要求和新机遇,加快建设,努力发展,全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2.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严防腐败发生。加强对行政审批、文化执法的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成立了局内部审计室,制定了局内部审计制度。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和廉政教育,营造了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工作氛围。

    3.“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围绕建党91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了党员服务一条街、先锋承诺、走访慰问、向困难群众捐款、红色之旅等活动,进一步增强活力,夯实了党的建设。工会、青年、妇女、老干部、保密等工作不断加强。切实加强与扶贫结对村莲都区老竹镇小黄弄村、梁村的联系,建立了“爱心洗衣房”,开展了赠送“三农”书籍和文化器材等帮扶活动。


篇五:2011年广东省新闻出版和版权工作总结

 

    2011年,广东省新闻出版和版权工作在新闻出版总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以建设文化强省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服务平台、发展方式、技术手段、传播方式、工作体系和政策措施创新,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舆论引导和精品创作取得新成绩。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广东出版集团、南方杂志等省直新闻出版单位以及省内其他新闻出版单位全方位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时组织专栏、专刊报道和推出主题出版物,为全省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提供了有力支持;各新闻出版单位加强社会热点、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强化出版导向引导,广州、深圳、佛山、汕头、江门、梅州、湛江、肇庆等市局加强审读队伍建设,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审读报告;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等出版发行单位突出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物出版发行,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主题,精心策划出版发行了一批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侨刊乡讯不断发展,目前发行到16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省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完成“十一五”国家出版重点项目,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个奖项,37个出版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省局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工作组织先进单位,广东人民出版社被评为出版先进单位。

    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确定了89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先行转制,目前我省所属报刊已22%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积极实施全省新华书店的重组计划,大力推进全省新华书店重组工作;深圳市局为加强对转制期刊的管理,指导市投控公司期刊管理中心和市出版发行集团等单位完成了转制期刊刊号资源整合方案的调研;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局对委托下放的审批事项加强指导和监管,东莞市局将11项行政审批事项委托到13个中心镇和2个园区;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南航集团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推动上市工作。

    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果。至2011年底,共建成农家书屋21627家,实现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比中央要求完成的时间提前了9个月;各地加大建设农家书屋的力度,清远自建了325家,潮州、江门、茂名、云浮、韶关等市财政拨出专款,其中潮州市财政拨出280万元、云浮市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农家书屋,肇庆、阳江市领导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书,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江门、汕头、茂名、肇庆、河源、清远、云浮、梅州等市超额完成任务;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积极配合,顺利完成2011年全省7545家书屋的配送任务;东莞市开展农家数字书屋试点,探索网络时代农家书屋建设的新模式;“2011南国书香节”影响力不断提升,入场人数、出版物销售额等多项指标创历史之最;广州、深圳开展“4˙23世界读书日”活动,广州“羊城之夏”、深圳“读书月”成为全民阅读品牌,得到省委书记汪洋和总署领导的充分肯定;开展“2011年农民读书活动”、“全民阅读报刊行”等活动,“岭南乡村读书带头人”评选、“书香百车下乡活动”、“科技文化下乡”等惠民活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深圳市被国际书商联盟评为“活力图书之城”;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所属6家出版社向省残联以及14个地市的中小学、基层图书馆、外来工捐赠了价值3000万元的图书;各地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有力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广泛开展。

    四、新闻出版产业取得新发展。制定并实施我省新闻出版和版权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新闻出版产业总体规模继续处在全国前列。有21个产业发展重大项目进入新闻出版总署改革发展项目库,数量居全国之首;新闻出版行业集团发展到13家,5家报刊、出版集团处于全国同类别“前十强”;全省20331家印刷企业,总产出1550亿元,有26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有9家获全国首批绿色印刷认证;光盘复制企业77家,总产出53亿元,梅州紫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蓝光光盘生产线和第三代可记录蓝光光盘BD-R和BD-RE产品已通过新闻出版总署质量检测鉴定,我省印刷复制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全省13000多家发行网点占全国近8%,连锁经营逐步增加;家庭期刊集团促进主业转型,努力开拓欧美、澳洲市场;深圳市局借助第七届文博会新闻出版馆平台,组织了218家企业参展,签约总金额25.4亿元,受到新闻出版总署领导的高度评价;广州市局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国际漫画节,东莞市局全力协办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提升了广东新闻出版业的品牌影响力。

    五、数字出版发展成为新亮点。我省数字出版产业持续保持全国的领先优势,总产出超过250亿元,2011年互联网出版企业总数增至35家,数量规模名列全国前三强;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功在广州挂牌,目前已有29家企业进驻,产值超过90亿元;积极支持广东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建设,将A8音乐集团数字音乐产业园区纳入广东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规划;实施“数字出版服务及管理平台工程”、“出版资源智能化数据库工程”,启动广东农家数字书屋试点;加大数字出版成果宣传和市场培育,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南国书香节,指导举办第四届中国国际漫画节主论坛—首届手机动漫产业高峰论坛;做好网络游戏出版前置审核,共审核国产和引进版网络游戏48款,省局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中国游戏产业支持奖”;深圳市局协调有关部门立项建设前海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组织召开了以电子书包和数字内容传播平台建设为主体的前海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项目专家论证会;省出版集团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数字化阅读、数字版权手机与运营三大平台建设;推动出版与科技融合,加快语义智能搜索、电子纸、MPR等我省自主创新的数字出版三大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六、版权管理与服务迈上新台阶。各地积极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省局版权管理处荣获省“专项行动”先进集体称号;深圳市版权管理部门完成了30个重点督办案件,荣获全国工商系统“双打”先进集体、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双打”先进集体、广东省“双打”先进集体称号;惠州市局查处了某网站涉嫌销售盗版音像制品和某网站擅自提供互联网视听节目两起案件;珠海、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潮州、阳江、清远、梅州、云浮等市大力推进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珠海市局举办了2011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版权工作联席会议;省版权局会同有关部门出色完成235家省、市政府机关单位使用正版软件督查工作,清远、韶关、河源市对列入省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督办名录的企业进行重点督导;积极开展“保护著作权宣传周”系列活动,省版权局公布了我省侵权盗版部分重大案件和年度版权10大事件,茂名、湛江、清远等市大力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省局版权管理处荣获新闻出版总署“五五”普法先进集体称号;实施版权兴业工程战略,“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由42个增加到55个,版权基层工作站由9个增加到12个,著作权登记代理机构由10个增加到16个,认定资助“最具价值版权产品”7种;省局、东莞市局全力做好第三届中国(东莞)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服务工作,佛山、东莞、中山、云浮等市积极为企业提供版权服务,深圳、广州、东莞等市分别在有关展览会设立“版权服务工作站”;开展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广州市荣获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资格;启动《广东省版权条例》前期立法起草工作;推动粤港澳版权保护交流合作。

    七、“扫黄打非”工作取得新成果。全省共组织出动87万人次开展了8次专项行动,检查28万次经营单位,收缴1222万件非法出版物,办理行政处罚案件7374起,刑事处罚48人;重点查办了广东茂名“1˙05”非法出版期刊案、广州“8˙20”批销非法出版物案等6起中央督办案件,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净化了出版物市场;牵头推进包括全国七个成员省市“扫黄打非˙南岭工程”机制建设,构建区域性联防协作取得重大成效,受到全国扫黄打非办的充分肯定;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等市建立了珠三角地区文化市场执法联动机制,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重点区域,在全省通过清市场、端窝点、追源头、断渠道、办大案,严查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有害信息等,切实加大对“涉黄”企业、店档、网站、游商等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破获了广州某网站和深圳某网店等7000多起案件;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案件查办经费补助和“扫黄打非”理论研究等,制定并印发了《广东省“扫黄打非”工作考核评分办法(试行)》,对各地实施量化考核;广州、深圳市“扫黄打非”部门加大对境外反动出版物情报收集力度,深圳市“扫黄打非”部门在确保大运会期间文化市场繁荣稳定上作出突出成绩;省“扫黄打非办公室”被评为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全省有8个单位和9名个人获得全国“扫黄打非”先进表彰,25个单位和80名个人获省“扫黄打非”先进表彰。

    八、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又有新提升。新闻出版单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三项学习教育”、“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记者站专项治理百日行动”等专项教育活动成效显著,省局承办全国报刊媒体禁毒防艾宣传培训活动,组织全国150多家报刊媒体采访广东、宣传广东,反映良好;认真做好法律培训和服务工作,省局印制了3000册法规宣传手册发送到基层,省局被评为“广东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深圳市荣获新闻出版总署“五五普法”全国先进集体;组织部署了全省印刷行业绿色印刷宣传贯彻培训活动,培训1200人;认真开展网络出版监管,省局查处41家网站登载的51部(款)非法网络和手机出版物,广州市研发“非法经营互联网业务排除系统”,关闭违规网站49家;规范选题申报和书号管理,完善图书出版流程监管机制,加强内部资料管理;开展教辅材料专项整治,省局对20家出版单位进行督查整改,江门、肇庆、揭阳、湛江等市加大整治力度,处罚了一批违规单位,肇庆市电视台“民生007”专栏专题报道了专项检查行动;组织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和公布图书质量抽检排行榜;政务服务不断加强,茂名市对新闻出版重点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揭阳市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提速70%;省局政务大厅完成服务总量47210宗,同比增长38.3%,完成作品著作权自愿登记发证7667份,同比增长120%,推进局“网上审批”和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制度,省局政务服务中心获得了2008-2010年度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和2008-2010年度省直机关文明单位,政务大厅被授予2010年度省直机关“巾帼文明岗”称号。

    九、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省局举办“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班”、“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等培训,共培训专业人员15419名;广东新闻出版高级技工学校投入近千万元进行校园建设和设施升级,成为我省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该院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好成绩;省版协组织参加韬奋杯全国图书出版社青年校编大赛,实现我省3人获2个奖项的重大突破;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省局举办全省网络扫黄打非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培训班,深圳市局组织机关处室和全市8区新闻出版管理人员进行法规培训,东莞市局组织13个中心镇和两个市属园区的工作人员到市局跟班学习;广州、深圳、东莞、肇庆等市开展新闻出版企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十、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呈现新面貌。全省新闻出版和版权系统认真开展“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省局直属系统有23个基层党组织和190名党员参与“创先争优”点评;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开展党史学习、歌咏比赛、摄影书画展等活动,提高了战斗力、增强了凝聚力,全系统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纪检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围绕创建廉政文化建设年,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惠州市局组织开展了“读清廉书,扬清廉气,做清廉人”读书活动;省局加强行业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督查,全行业呈现出风清气正的新面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活动以及援疆、援藏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