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丝绸的作文(2)
第一,舒适感。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因此,当我们的娇嫩肌肤与滑爽细腻的丝绸邂逅时,它以其特有的柔顺质感,依着人体的曲线,体贴而又安全地呵护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
第二,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气温下,它可以帮助皮肤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将人体排出的汗水及热量迅速散发,使人感到凉爽无比。正是由于这种性能,使真丝织品更适合于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因此,人们都把丝绸服装作为必备的夏装之一。
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温性得意于它的多孔隙纤维结构。在一根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小的纤维,而这些细小的纤维又是由更为细小的纤维组成。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尘、耐热性。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用于室内装饰,如真丝地毯、挂毯、窗帘、墙布等。用真丝装饰品布置房间,不仅可以使屋子纤尘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内安静。由于蚕丝具有吸湿、放湿性能以及保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另外,真丝纤维的热变性小,比较耐热。它在加热到100℃时,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数合成纤维的热变度要比真丝大4~5倍。蚕丝的燃烧温度在300~400℃,属难燃纤维,而合成纤维的燃烧温度在200~2600C,即易燃、易熔。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丝绸在吸收紫外线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丝织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黄。
树叶锦(北朝)
这件树叶纹锦出土于新疆著名的阿斯塔那古墓。树叶纹在魏晋南北朝时深受人们的重视。可能得益于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些树叶纹颇具西方风格。出土于埃及安底诺遗址的丝织物中就发现有树叶纹的织锦。在伊朗波斯时期的雕刻中也有类似的服饰图案。它们的年代均在公元五世纪前后。而出现在新疆的树叶纹出自公元三世纪前后的葡萄叶纹毛织物。这类以平纹经线显花的丝织树叶纹锦主要出现于公元六世纪的墓葬中。该片树叶纹锦被分成六个色区,使用五种色彩进行换彩显花。
绿地十样花灰缬绢(唐代)
这件绿地十样花灰缬绢,是唐代杰出印染技术的见证。唐代除了绞缬、蜡缬和夹缬外,还有一种专门的碱性印花工艺,简称为"灰缬",即用碱性的防染剂进行防染,工艺类似于今天的蓝白印花。从这件织物十样花纹的不均匀分布来看,其工艺是:用小型的凸版先如盖章一样在织物上印制灰缬的纹样,然后投入染液进行染色,最后除去防染剂,就得到这种绿地白花的图案。织物上的纹样是由四朵小花组成的菱形十样花,它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变化丰富的小花纹。
罗地压金彩绣山林双鹿(辽代)
这件辽代早期绣品出土于内蒙耶律羽之墓。它以罗为绣底,因罗孔较大,故背衬绢。纹样为散点的团搭,中间有两只鹿,一前一后,头顶灵芝状花冠,身长翅膀。近处有山石,远处为树林,两侧各有一朵云气向上飘起。所有的纹样均用钉金线压边,这是当时最流行的绣法。
蓝地妆花缎蟒袍料(明代)
这件妆花蟒缎袍料以蓝色的四合如意云为地,中间是大型的柿蒂窠过肩蟒纹样,一条向前,一条向后。也仿照龙袍式样,伴有江崖海水,意为江山万代,四海升平。蟒袍的下摆部分另有二十四条小行蟒,称为蟒襽。蟒的形状与龙相似,但为四爪,比龙少一爪。明代蟒袍是文武大臣的服饰。
篇七:参观丝绸博物馆
今天早上,我们小蜜蜂四队的队员怀着愉快的心情,到中国丝绸博物馆去参观。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西湖南岸的玉皇山山脚下,于1992年2月26日开馆,是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展厅分序幕厅、丝绸文物厅、民俗厅、蚕桑厅、制丝厅、丝织厅、印染厅和现代成就厅。
一进展厅我们就认真地参观了起来,左看看,右瞧瞧,怎么都看不够。但最吸引我的还数香囊和海船了。葡萄形的香囊出自于19世纪—20世纪初,“葡萄”的色彩非常鲜艳,有红的、黄的、粉红的、淡紫的,五彩缤纷,可漂亮了。海船长24.2米,宽9.15米,里面有四扇风帆,各种设备齐全,共有13个船舱,重量也在200吨以上。哇!太棒了。在南宋时期,就有这么高档的船,这么先进的设备,可想而知,当时的人类是多么机智,多么聪颖啊!
看完了展览,丝绸博物馆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演示了一整套扎染技术后,我们就亲自扎染了。先在布的角上做个记号,再扎布。扎布的时候要扎紧,首先把布对角折两次,接着把布的一小块捏成一个角,拿起三根线,一圈一圈分开绕在角上,然后把线的两头连起来打两个结,一个头就完成了。我左扎一个,右扎一个,一共扎了7个。接下来,就是染和烫最后两个步骤了。我早就等得不耐烦了,等丝绸博物馆的叔叔阿姨们烫好时,我一把夺过自己扎染的布,快速地摊开。哇噻,好漂亮啊!真没想到,就这么一块小小的布,经过扎染,能变得这么漂亮,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通过这次小队活动,我对丝绸工艺品有了更深的了解,还学会了扎染技术,收获可真不小!
篇八:梦游丝绸之路
古时繁华的丝绸之路,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大沙漠,这不禁勾起了我对丝绸之路的怀念。
夜里,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眼前一道红光闪过,紧接着我就失去知觉了。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位西域商人了。我高鼻凹眼,身穿长襟大褂,骑着一匹高大的骆驼,后面还跟着五匹骆驼,都满载着西域的特产。前面是一个高大的城楼,我见了,心中疑惑极了:我这是到了哪儿?再仔细一看,城门上挂着一块匾牌,上书两个大字——长安。噢,原来是富裕的汉朝都城长安啊!进了城,热闹非凡。男女老少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街上来来往往。路旁的摊位上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丝绸、纸张、葡萄、石榴、无花果……
商人们正热情地招揽顾客呢。街道一旁,正有几个艺人耍枪舞棒呢,引得路人阵阵叫好。
见到别人这么忙,我也不甘落后,赶紧找了个空地方,做起生意来。我卖的是胡椒、蚕豆、黄瓜、无花果。因为我卖得合理、薄利多销,又是我们西域的最好品种,所以,才一袋烟的功夫,我就把我的全部货物与一个财大气粗的汉商交换了,换了几匹质量上好的丝绸。我高兴极了,决定第二天早晨就返程,回到我的国家,下次再狠赚一笔。
转眼就到了第二天,我带着六匹满载货物的骆驼启程了,当我快活地走出长安城时,又是红光一闪。我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呀!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