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2)
时间: 08-21
栏目:反思
有的盛开,有的刚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较法“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相比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发了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的讲座更趋于清晰,教者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来更频繁地使用比较法。
但教者也发现教学教程中的不足之处: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虽然课文也读了,但对话部分朗读不够突出,教者并没有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对话朗读去体会和感悟课文内容和作者对话部分的描写手法。教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不仅注意到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其实,课文朗读也要注意到重难点,比如:美文诵读应教会学生抒情的语气朗读;诗歌诵读应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感;对话朗读更应该教会学生读出不同身份、不同语气的那种感觉。学生只是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这好比戏剧中跑龙套、走过场一样,印象不深,浅读辄止,而应该有的放矢,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要求,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否则,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很难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们陈校所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样的水……”
是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而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也是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
尽管课文不同,课型不一样,但伴随每天课文的朗读重点训练,必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呈阶升梯进之势。
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较法“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相比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发了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的讲座更趋于清晰,教者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来更频繁地使用比较法。
但教者也发现教学教程中的不足之处: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虽然课文也读了,但对话部分朗读不够突出,教者并没有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对话朗读去体会和感悟课文内容和作者对话部分的描写手法。教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不仅注意到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其实,课文朗读也要注意到重难点,比如:美文诵读应教会学生抒情的语气朗读;诗歌诵读应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感;对话朗读更应该教会学生读出不同身份、不同语气的那种感觉。学生只是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这好比戏剧中跑龙套、走过场一样,印象不深,浅读辄止,而应该有的放矢,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要求,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否则,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很难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们陈校所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样的水……”
是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而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也是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
尽管课文不同,课型不一样,但伴随每天课文的朗读重点训练,必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呈阶升梯进之势。
篇五:《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