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菜单

高考状元经验谈

时间: 07-13 栏目:学习方法

一、每月时间应该如何安排?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赴法留学的李金佳同学说:“高三时课程紧张、考试频繁,不少同学一天到晚心急如焚,手忙脚乱。时间安排没有计划,首先自己就乱了阵脚。”李金佳同学说这样绝对不行,功课越忙,越要平心静气,按部就班,安排好时间,否则只会是必败无疑。

  那么,怎么安排好高三这紧张而又繁忙的时间呢?李金佳同学说,高三的时间,无非是两大块:一块是上课时间,一块是自习时间。上课时间就不说了,学校已有安排。关键就在自习时间。他写道:“高三时,除去课堂学习时间,我们每天早晚各有一个半小时可以自由利用。如果以一个半小时为一个复习时间单位的话,那么每月我就有约60个这样的时间单位。我在制定每月计划时,通常这样支配它们:语文13个,数学12个,英语12个,历史8个,地理8个,政治1个,机动6个。基本做到了立足全局,兼顾6科。”

  从李金佳同学的时间安排上,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他的计划,是按月来制定的。高三时临时安排的活动多,负担重,计划需要经常调整。比如,突然宣布下周有一次大的考试,那么,肯定要挤占这60个时间单位的时问进行复习。故而高三时最多按月甚至可以以周为单位来制定计划,才不至于脱离现实。

  第二,主科为主,各科兼顾。李金佳同学参加的,显然是过去的6科考试,而非今天的“3+X”考试。但从他的计划看,数、语、英这3科,占到37个时间单位,几近60个时间单位的三分之二。而史、地、政这3门副科,则占到17个时间单位,约近60个时间单位的三分之一。这对我们安排时间备考“3+X”式考试,仍有启发意义。

  第三,制定计划时就留下6个时间单位的机动时间,以保证计划的可塑性和弹性。这6个时间单位,占到了60个时间单位的十分之一。具体说,一天是两个时间单位,6个时间单位就是3天。

  李金佳同学最后说,一方面计划有时赶不上变化,应经常调整;但另一方面,计划一旦确定,就应坚决执行,不要轻易改动。临考前最后两个月,不少同学都说:“语、数、外是平时功夫,现在应狂背政、史、地。”但他不为所动,照常复习。结果数学得了98分、英语得了95分 (百分制)。“这实在应归功于我的复习计划的合理性。”

 

二、高考状元谈文科数学:选择填空重在练基础

 

    “相比理科,文科数学会容易一些,如果以此认为文科数学一定简单,那过于乐观。数学的基础、方法与运算,是文科考生要过的三大关。要想考好,凭的是恒心与细心。

  人物名片:许翔云

  泉州五中2007届毕业生,数学满分150分,为省文科数学单科状元,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大一学生

  方法与运算———解题“哼哈”二将

  文科数学,如果掌握了方法技巧的话,做起来就比较顺手。

  所谓技巧、方法,就是老师上课、讲评试题时强调的地方。每一种方法、技巧,都有对应的典型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定要琢磨透、掌握起来的。比如解析几何,一开始设方程式就很重要,针对哪一种情况设定哪一种方程,都是解题时应该掌握的。不同的设法,也许最终得出的结果会一样,但过程中的解题步骤、计算量就天差地别,还可能浪费时间。

  至于解题时运用到的定理、公式,都是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都已经在第一轮里巩固了。这些公式还不清楚就该看书。平时做完的练习、试卷,课后还是得花点时间把题型归类下,把一些常用的、典型的、新颖的方法总结出来。

  至于运算,是高考数学着重考查的重点内容。文科数学的运算量比较大,在解题时要注意过程中的严密性,不要出错数据,不要在小地方失分,过程中错一步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打基础首抓选择题

  数学要突破,只要肯下功夫,还是很有可能的。

  而要考好数学,首抓选择题。很多同学说选择题挺麻烦的,得分很不稳定,说白了就是基础还不扎实。考试都是严格限定时间的,在时间有限的基础上,做选择最可以加强基础。

  个人觉得,选择题可以多做针对练习;尤其是对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说,平时考试或者老师发下来的练习卷,即使后面大题做不完,也要争取把选择、填空都做完。做完之后,再去查找自己在哪一个知识点上最容易“翻船”,把以前觉得简单做题时又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彻底弄明白,再归纳出同类型题,加强训练。

  总而言之,数学选择题还是要多做,培养做题的感觉;做完之后再总结,加强理解,觉得生疏的地方一定要回过来翻书本,这个就是在补基础。

  另外,做选择题的大忌是到最后再去检查,等到临交卷了再去改答案。在高考时,很少有人尝到检查选择题的甜头,往届同学考完后很多后悔在最后几分钟检查选择题时把对的改成错的。与其在最后检查选择题,不如稍微多花点时间在选择题的做题过程中。当然,做题时间也不应太长,选择加填空花40~50分钟差不多。

  做练习切忌“扫题”

  数学大题,考的类型其实挺固定的,比如应用题,是稳得分的题,所以计算一定要注意。再比如解析几何,平时就可以画个表格,上面画上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图形,下面对比总结它们的公式、焦距、标准轴等,然后再把数字用字母代替运算看看。

  一般大题前三题都不难,最后两题会稍难一些,但难也是难在最后一个设问。对于这些真正难的步骤,解题有时候靠的是瞬间灵感。对于普通同学来说,能拿的分一定要拿,如果是实在做不出来的难题,宁可先扔在一边,先确保前面几道大题的正确率。

  很多学生有个大忌,做练习时习惯“扫题”,看到题目是自己熟悉的只在脑中想下有什么方法,也不落笔就这么过场了事。这样很不好,数学不仅看你的解题方法,还看最后能否得出正确结果。所以,不要单看单想不做题,还是要下工夫,把动脑动手结合起来。

  在题量方面,保持2~3天做一套题,一般做老师发下来的练习已足够。做的时候按考试要求限时2小时内完成。考前十几天,适当做2~3套卷练手保持状态。再翻翻平时上课做的笔记、试题的总结、课本的公式等。

 

三、高考状元谈理科语文:在台阶式复习中渐进

 

   “所有科目中,语文是见效最慢的一科。一段时间没读可能成绩也不会有明显下滑,读了可能也不会有明显上升。但到一定时间,比如说高考,平时读与不读的就会体现出差距。”

  “复习语文,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来,每上一个台阶是可能会停滞一段时间才有新进步。我们需要的不是赶进度,而是要在平时多积累。”

  人物名片:许子辰 泉州五中2007届理科毕业生,高考成绩696分,省高考理科第二名、泉州市理科状元;其中语文137分,为泉州市语文单科状元。2008年8月将赴港入读香港大学精算系。

  积累:分散到每一天学习中

  很多理科生,提起语文都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如果明白了高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说白了,高考语文考的就是知识与能力,积累的是知识,而把积累的知识展现出来,就是能力了。

  就比如理科生都头痛的文言文阅读,一些字词的解释就是平时知识积累的内容之一。高考不会直接考词义,可能会让你辨析一组词义相近的词,这就是在积累基础上的能力移迁。

  知识积累,需要时间。按要求在三年时间内达到目标的,不要压缩到一年甚至半年来“速成”,应该把目标分散到每一天的学习中去。我到了高三才有这样的感悟,如果能早点感悟,我想语文复习起来会轻松得多。

  能力的培养,也是个漫长过程;不过从高考应试的角度来说,能力是可以取得短期压缩式突破的,周期拉得太长,效果反而不好。比如集中一段时间专门训练主观题,保质保量做好题目,做完后再进行分析。一段时间集中“轰炸”后,对某类题型的解题能力会有明显提高。

  阅读:通读概读无需深读

  我的积累功课,其实就是两部分:一是背诵古诗词,一是阅读一些名著。从高三开始,我每天都会利用零碎时间背诵古诗词,除了课内要求的一定要记,其他的就自己找些唐诗、宋词、元曲来读。这块内容其实不需要占用很多时间,一般三餐饭后基本都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的消化时间,不会马上“开工”,正好拿来背诵古诗词。

  背诵古诗词的好处很多,一来高考本来就要古诗鉴赏,多背些古诗词对这道题有帮助;另外,对写作也很有裨益,很多名句可以运用到作文里,增加行文中的文化气息。

  至于名著阅读,这部分内容高一高二的学生现在就可以阅读了,如果到了高三再来读名著的,建议大家买本名著阅读纲要之类的教辅。我当时就是按着教辅复习,花了3个月时间,把名著“走马观花”过了一遍。

  复习名著阅读,没必要把名著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读一遍,也没必要挖得太深。一来复习时间有限,二来很多名著即使现在读了,也未必有什么收获,因为我们人生阅历还没到那个层次。

  作文:考前别“伤筋动骨”

  作文这块,平时可以抓紧时间做些写作训练,关键是贵精不贵多。每次训练,最好都要有所总结,能从中得到提升。不要练十篇,十篇都千篇一律。如果自己看不出来,可以请老师帮忙看看,总之不要写完了就放在那,那样子基本等于没成效。

  考前可以适应做一些集中训练,保持手感。如果只剩两个月了仍然对作文没有头绪的话,不妨试一试套路模式。套路写作,未必能提高你的作文水平,但还是有可能提高你的高考作文分数。当然,即使是套路最好也要有自己的风格,开篇、结局别千篇一律,引用的材料最好鲜活生动不是人云亦云那类,否则阅卷老师看烦了千篇一律的套路,下手可能也不会很留情。

  另外,考前一两个月,不要伤筋动骨做大变化,对自己习惯的文风、笔法大创新,创新的文章风险很大,常常面临两个极端———或者分数被抬得很高,或者跌得很惨。在高考的时候,能够正常发挥平时水平就好,不要为追求满分作文而特意求新、求奇。像诗歌、戏剧这类体裁,平时没怎么练习的,在高考作文时还是不要轻易尝试的好,避免因风险太大而失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