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做人的道理作文(2)

时间: 06-11 栏目:话题作文
则会导致生物变种。现代进化论认为,生物种在永远变化着,“当今世界上几百万种生物全是由远古时期地球上出现的微小原初生物演变发展而来,而原初生物则是在原始地球的演化条件下由无机物质合成的。”(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如果说一个物种的上下代衔接构成了生命外延续的纵向延续,那么这种进化论则展示了生命外延续中的横向延续。如果这种理论能确证的话,我们不仅要认猴子为祖宗,还要认细菌、病毒为祖宗,甚至还要认无生命的东西为祖宗。一个人真能这么想,就会有物我一体的观念,对天地万物自然有了爱心,对一切生命自会珍惜,因为毁物杀生等于自残自杀。
    如果说生命的外延续比较直观,也比较好理解,那么生命的内延续则比较隐秘,需运用智慧的洞察。
    我们知道,人是由肉体与精神两部分组成的,就象计算机是由硬件与软件组成一样。人的肉体不可能直接产生精神,就象计算机的硬件不可能直接产生软件一样。软件这种无形的程序是通过人脑设计后附加上去的,也就是说计算机实质上不是“电器的脑”,而还是“人的脑”。这形象地说明了物质只能来自物质,精神只能来自精神的道理。父精母血的结合造就的是我们的肉体,这是物质来自物质的道理。我们的精神又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我们的精神也是父母遗传下来的,那么我们的精神应该是父母精神的再版,父母生的所有孩子精神也都应该相同。但事实却作出否定的回答。有智力平常的父母却能生出绝顶聪明的孩子,也有智慧超常的父母却生出蠢笨无比的孩子。同是一母所生,有的温顺善良,有的却忤逆凶暴。有的天资出众,不学自通,有的却生性愚钝,久学不会。这种种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比较理智而合理的结论:我们的精神来自自己过去的精神,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精神乃是我们过去精神的延续。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理解,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合乎常识的认识。精神的规律跟物质的规律是相通的。在物质世界我们知道有这么一条定律:任何物质既不能被创生,也不能被消灭,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条定律在精神世界也同样适用,即人的精神既不能被创生,也不能被消灭,而只能从一种形体迁移到另一种形体。因此,从生命的内延续来看,不仅无机物、微生物、猴子会变人,人也能变回猴子、微生物、无机物,也就是说生物不仅在进化,同时也在退化,生生不灭,这是宇宙万物轮转变迁的至理。
    生与死只是生命内延续过程中形体转换的两大环节的标记。比如,胎儿的产生意味着父精母卵的“死亡”,婴儿的出生又意味着胎儿的“死亡”,只是因为我们还不知将来会以何种形体继续生存,我们才会害怕死亡,才会将人的死亡看作是生命的最后终结。对未来的无知是人产生恐惧的根源。文天祥临死前并不畏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他看到了比生命更为可贵的“丹心”,比人生更为久远的“汗青”。高僧大德临终前十分平静,因为他知道人世不是久留之地,有一个美好的极乐世界在等着他。
    古人说,“人死如灯灭。”这个比喻很形象。人一死,我们鲜活的生命一下子象油灯一样地熄灭了,我们的肉体象灯芯的灰烬留了下来,我们的精神却象一股青烟袅袅上升。所谓人,只是具有人相的生物体跟精神一时结合的生命形态。因此,生命的外壳是暂时的、易坏的,而生命的本性却是持续的、不灭的。释迦牟尼在过去世成佛前为什么能做到舍身饲虎,孔子为什么要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仁人志士为什么能做到“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证悟到了生命不灭的缘故。
    正因为生命是永恒的,人生才是珍贵的。因为人是一种能感受苦乐,也能分辨善恶的特殊生物,生命的提升或堕落只有在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人的状态才更为关键,更具有决定意义。也就是说,生命如要获得彻底的解脱,非要在人的状态成就不可。
    承认生命永恒也是人讲道德的基础。因为人的精神不会随着肉身的消亡而消亡,他还会采取其它的形式而存在,因此我们的行为必须对整个生命过程负责,我们所作的善恶迟早会得到报应。因为这个宇宙有着一条永恒不变的定律,一条支配着其它一切规律的规律,这就是平衡律,或叫因果律。所谓“有得必有失,有苦必有乐”,“天道好还”,“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是对这条“平衡律”或“因果律”最生动的注解。
    只要我们观察一下周围的一切人事现象,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受因果支配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种下的是瓜,以后结的肯定也是瓜;收获豆子,肯定是以前播下了豆子。因为有因果这条定律存在,推测与预测才成为可能。观云预测天气与看相算人命运利用的是同一定律,只不过一个是用于自然现象,可变因素较少,预测的准确率较高,人们便认为是“科学”,因而觉得可信;而看相算命,因为人的可变因素多而复杂,预测的准确率往往并不太高,人们便认为是“迷信”,而斥之为虚妄。这种可变因素在传统文化里称作“缘”。因为有缘的存在,使因果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甚至使人产生错觉,因而否认宇宙这条最根本的定律的存在,尤其当它体现在人身上时,最典型的认识便是“因果报应是迷信”这句断语。
   “因果报应”是宗教用语,它的含义就是俗话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物理学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即作用力多大,反作用力也多大,你往墙上打一拳,打得多狠,墙的反击也多狠,这个我们容易理解,认为是“科学”。可一到人的善恶上,我们却要视之为“迷信”,这如果不是别有用意,就是因为智慧不足,不能看清因、缘、果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缘故。
    因为有缘的介入,一因可以有多果,一果可以有多因,因可以不成熟为果。同样一颗种子,如播在贫瘠的土壤上,苗子就长不好,甚至结不了果;如播在肥沃的土壤上就可能得到丰收;如缺乏水分,种子就不会发芽,长不出苗。要获得丰收,可以通过改良土壤,或添加肥料,或精心护理。因为种植与收获的时间比较短,我们能很容易看清因、缘、果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会把因看作缘,或把缘看作因。但体现在人身上,由于因果成熟的时间较长,我们有时就会迷惑。如我们某天一着凉得了感冒,往往会把着凉当作感冒的原因,一吃药感冒好了,又会把吃药当作病愈的原因。但是往深里推究一下,我们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有时会感冒,有时却不会感冒;或有的人会感冒,有的人却不会感冒;有时一吃药就灵,有时怎么吃也不好;或有的人一吃就灵,有的人怎么吃也不管用,这说明气候条件与吃药只是一种缘,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抵抗力与体质的问题。至于抵抗力与体质为什么差,又有更深层的原因。追究到最后,可能与我们过去所做的恶事有关。由于缘的不同,因果成熟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因此,这个“过去”也许是几秒钟前,也许是几年前,也许是几百年、几万年前。这种因果成熟时间的不确定性,是我们对因果律产生怀疑的根本原因。如人们对因果报应最常见的质疑便是:“某人那么善良忠厚,可一生多灾多难,而且多病早死;某人心狠手辣,坏事做尽,却能享受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殊不知此生多灾多难,是他过去久远年代为非作恶的报应,而此生的善良忠厚则为将来的生命种下了善因。此生享受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是他过去久远年代行善的果报,而此生坏事做尽又为来生种下了恶因,以后肯定逃脱不了恶报。正象古人说的:“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因此,从因果律的观点来看,绝对不会有损人利己的道理,因为对人好就是对己好,害别人等于害自己,也就是说,害人害己与利人利己永远是统一的,而这正是做人必须要讲道德的基石。但是,如果我们的智慧未开,我们的目光肯定是短浅的,这个过去与将来是看不到的,我们对因果就不会有畏惧之心。没有畏惧之心,我们就不会约束自己的言行去积极行善止恶,这样我们就会继续造恶,不断接受痛苦的恶报,我们的生命质量会越来越低,直到我们的生命到了承受痛苦的极限,也许我们又会回头。生命就这样在不断地轮转着。
     我们为什么要讲做人?因人是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作为社会人,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存在成为他人的负担,不愿成为危害他人的人,或为他人所唾弃的人。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人。作为自然人,我们希望自己活得幸福,在精神上不想有愁苦忧恼,在肉体上不想有病患伤痛。但是,我们如果不从根本上把做人的道理搞清楚,这种美好的愿望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
    做人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一件事,也是人人回避不了的一件事。怎么做好人是人生最难的一件事,需要我们付出毕生最大的努力。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而我们的身心是否安乐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受着,我们的苦痛只有我们自己承受着,就是亲人想分担也分担不了。身体无病痛,精神无烦恼,这是古希腊哲人对幸福的定义,也是我们做人的最高理想。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古人叫修身、修行或修道,我们现在则叫做“做人”。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起点,也是根本。自己人做好了,家庭才会和睦,国家才会安定,世界才会和平。离开做人,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是空洞的。如果我们人确实做好了,我们自然会爱集体、爱祖国、爱父母、爱世上一切人,甚至爱宇宙间的一切生灵,对他人他物自会心存感恩之心,并愿为他们奉献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乃至生命,以报答他们在漫长的生命长河里赐予我们的无尽恩德。


篇八:做人的道理
 
    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 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做人难,难做人”的感慨,也经常能感受“先做人,后做事”的领悟。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修身养性、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勤俭、忠义、谦让、孝顺都是恒古不衰的美德,多少古圣先贤更是视之为传家宝。小事业的成功靠机遇,中事业的成功靠能力,大事业的成功就完全靠品格、看操守。大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德行高尚的人。所谓教养,就是应该知深浅、明尊卑、懂高低,识轻重,应该是讲规矩、守道义。有教养的人,往往不以术而以德,往往不以谋而以道,往往不以权而以礼。有教养的人在自己独处时,超脱自然,会管好自己的心,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则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淡然从容,管好自己的口。方圆做人,圆通做事,宁静致远,自我反思,则事事放心、顺心。所以,做人得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教养。
    人到世间,不是为苦恼而来,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整日忧愁、悲伤、苦恼、失意,这样的人生没有乐趣,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这世界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心平气和,它就还你一个心平气和;你气势汹汹,它也还你一个横眉冷对。乐听赞美,不喜他人的批评,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们,这种心态只会像锁链一样囚住自己。只有超越它们,才可体验自在与快乐。拥有一颗快乐之心,见到的就是一个值得欢欣的世界,心中满是忧伤,见到的则只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与其对不能得到的耿耿于怀,倒不如对你已经拥有的满足感恩。快乐不在心外寻求,只能在心内寻得,心中若然满足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厕,一样可以悠然自在。存好心,做好人,欢喜充心,愉悦映脸,乐观向上,这样就能站成一座丰碑,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人生苦短,与其事事张弓拔弩,不如学着“幽它一默”。所以,做人得要问问自己乐观了没有。
    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靠的是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为你的仇敌而怒火中烧,烧伤的只能是你自己。忍不下一口气,就恶言刀枪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分得意,就嫉妒诬陷,这样的人生只能昏暗无光,路会越走越窄。人间的是非善恶喜乐,世道的好坏、冷热、荣宠,要放宽肚皮,坦然接受,路才会越走越宽。宽容不是懦弱、退缩的压抑,而是一种忍辱负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识实相、敢担当、懂化解融通。为他人着想,是为自己铺路,宽容不是纵容,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考虑的是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别人,等于就是善待自己,无论生活受到怎样的伤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学会忘记,忘记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磨砺自己的机会,心灵充满阳光,生活自然充满灿烂。所以,做人要问问自己宽容大度了没有。
    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把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永远爬不上成功的梯子。多一些努力,便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天道酬勤,不要光耍嘴皮子,不要好逸恶劳,勤字当头,苍天不负有心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才能成就大事业。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交,要想知道成功的滋味,就得敢闯敢干,少言多行,决而不断,断而不行,必然贻误时机。小事不想做,必然大事做不了,对工作拈轻怕重,好高骛远,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先扫一屋,才能扫天下,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 从点滴细节做起。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干老实事,这才是长久和根本。所以,做人,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实在。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掉了价值。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智慧是头脑的智能,是一种洞察力和判断力。有勇气能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能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而有智慧却能分辨出何时能改变,何时不能改变,知道什么时候“为”,什么时候“不为”。知道你在做什么事,知道热爱做什么样的事,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样,这就是智慧。只有方向,而没有智慧,方向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智慧有时就是一种权衡和折中,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勇气放弃包袱,这就是智慧显现。对弱者,光关心不够,要帮助;对下属,光公正不够,要善良;对别人的失误,光原谅不够,要忘记;对自己的未来,光梦想不够,要行动。空才能生慧,学才能生智,心宁智生,智生事才成。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尊重及学习的地方,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横蛮的人教授忍辱之道。如果一个人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水,那么谈何成功,所以,做人要看你有没有智慧。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 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己不正,何以正人?正直的人不谋私,不贪利,不文过饰非,不偷奸耍滑,不阿谀奉承,不溜须拍马,不阳奉阴违,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说话有根有据,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说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说的都是真话,做的都是正事。心术不正、故弄玄虚、口是心非,用心计,耍手腕,当面一套,被后一套,台上说君子言,台下行小人事,谈何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所以,做人一定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正直、公道。
    智在于治大,慎在于畏小,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堤溃自蚁穴,细微可不慎。恭为德首,慎乃行基。谨慎是“不糊涂”的基础。一个处事谨慎的人,必然是头脑清醒的人,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人生在世,有招来灾祸的言语,有招来耻辱的行为,要建功立业,当然要格外谨慎。低调做人,虚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远虑在先,就能近处无危。处顺境飘飘然,洋洋得意,遭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必定难成大气。“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看的是你的功力和定力,低下头的时候,也要学会抬头看看天。静观默察,心如止水,谦虚谨慎,则事易成。谨慎还是远离危险,确保安全的良方,靠谨慎比靠鲁莽更能制胜,只有谨慎,才能稳操胜券,所以,做人一定要问问你谨慎了没有。
    以上九条,并非十全十美。人非圣贤、完人,怎能无瑕疵,怎可无遗憾,要想面面俱到,全能全有,从古之今,未曾有之。但世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我是谁?我怎样如何做人?我能干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到哪里去?在茫茫的人生旅途,我们必须时时问问自己,叮嘱自己,给自己亮起一盏心灯,磨砺自己,这样才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你说是吗?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