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总结
时间: 04-06
栏目:总结
篇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总结
我校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是在启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开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一本教材,没有教参,课程资源要靠师生共同去开发,如何实施要靠教师去探索。我们边学边做边研究,摸着石头过河,在艰难中起步。现在回想期间艰难探索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果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初见成效的话,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专题讲座,学科网站——理论先行
如何使教师们很快地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程,了解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鉴于此,上学期初,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的绿洲》专题学习讲座,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做了周密部署,使教师对本课程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任课老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此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还组织教师登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学习其中的优秀案例,借鉴成功经验,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学习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二、结合校本,整合创新——积极行动
(一)整合学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就得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色是:制定凸显学校特色的活动设计方案。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我校教学特色。我们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两个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并开通了校园网,电脑进教室,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计算机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整合,使课堂小天地连接着网络大世界。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五年级学生正在教师引导下点击鼠标,打开走进维也纳”。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配着优美清晰的多媒体画面,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了解奥地利风景如画的地理环境,欣赏连绵不绝的维也纳森林,风姿卓越的蓝色多瑙河;瞻仰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聆听着巴赫、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的旷世杰作天籁之音;流连于金碧辉煌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陶醉于气势磅礴高雅热烈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随后让学生们交流对这座音乐之都的总体印象。
欣赏中国名菊的风姿绰约,品评菊花美名的诗情画意,感受给菊花命名的喜悦兴奋……
思维在点击中跳跃,情感在欣赏中升华,个性在交流中飞扬,无拘无束,跨越中外的网络课堂成了学生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乐园,放飞个性驰骋想象的天堂。
(二)结合校本教材,展示多彩活动
我校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启蒙》系列校本教材。这六册校本教材选取了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让孩子在记忆的最佳年龄段积累这些古诗文,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加厚和刷新人生的底色,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也围绕校本教材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三字经》诵读比赛”;二年级“小小成语摘录卡评比”;三年级“《弟子规》表演背”;四年级“趣游古诗园”;五年级“名言警句书签制作”;六年级“古诗新唱”等。在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读,背背,画画,演演,写写,唱唱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从中积淀古文的形式,受到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学生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回忆七彩童年的一段经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令老师们刮目相看。
(三)围绕地方特色,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等活动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月,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验母爱的伟大,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护蛋体验活动”。每个学生当一周“鸡妈妈”,写《护蛋日记》和《给妈妈的感恩信》,争当“护蛋英雄”,从护蛋体验中感受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懂得孝亲敬长的道理,从和母亲的互动交流中,促进沟通,学会感恩。
四月,为了配合校大队部“看家乡新貌、寻家乡名人、做校园小名人”方案的实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与探索活动,
1、参观家乡名企业——江苏省名企业苏青集团;2、瞻仰家乡名址——张大烈纪念馆;3、调查家乡名河——富贝河;4、访家乡名人——“剪纸能人”钱仁祖老师;5、做校园小名人——我是河小“小明星”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二:2012—2013学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我校自建校以来,努力实施新课改,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注自然,体验生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的思想素质的提升,激励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
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确立的课程目标,为体现校本化的观念,在我校一至六年级分别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三个分目标,同时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就我校XX年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
一、贯彻新课改精神,结合学科特点,利用本校有利资源,引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新课改方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必修课程,这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文化课程紧密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奠定了文化课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
我校把科学课搬到我校的认知园来上。充分利用认知园的丰富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不论春夏秋冬,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严冬,我校始终坚持每周五下午由科学老师带领两个班的学生前往认知园劳动参观学习。看着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认知各种植物后兴奋的表情,老师们总忍不住为这些孩子感到高兴:一颗爱科学的种子就这样在孩子们纯真的心中扎根了!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珍爱生命、珍重健康,我们特和在学校附近的菜农联系,带领学生前往参观学习。
二、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走向社会,进行有益的社会调查活动,使文化课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于社会之中,世界之中。教育就需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这种现实感、生活感的获得与体验,是其存在和生活的直接目的。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进程中,逐步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生活、研究世界。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期望,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提出有实际社会意义的研究性课题,来探索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庄进行统计调查,结合数学学科所学的列表统计的知识,并以书面报告形式进行总结,针对菜农种植的蔬菜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近两年农村的迅猛发展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更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学生还利用上网的机会获取最新的信息。
篇三: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一,主题的生成
调查显示,我国学龄儿童九成以上不爱参加运动。他们不爱玩、不会玩,更谈不上创造性地玩,超重、肥胖、近视等现象屡见不鲜。闲暇时和节假日,他们热衷于看韩剧捧超女,沉溺于上网络打电玩,偏爱于阅读动漫书、口袋书,出现了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和周围同学相处不和谐等不良倾向。传统游戏多为集体活动,运动量大,富有情趣,游戏规则又可潜意识地教育学生如何与伙伴相处。因此,有必要让传统游戏回归儿童生活,从而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矫正学生人际交往的误区,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传统游戏是农村课程资源的一朵奇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重视发掘、保护、开发、利用这一乡土资源,必将极大的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密切学校、家庭、社区的关系,协调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活动的实施
1,“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要使传统游戏进入学生视野,让他们觉得好玩,就要用心地去挖掘整理带着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
首先,通过图书、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收集、整理滚铁环、跳皮筋、玩陀螺、丢沙包、跳房子、下对角棋、舞狮子、划龙船、赛龙舟、耍猴拳等已消逝在学生视野的传统游戏。以摘抄资料、绘示意图、写读书笔记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采访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传统游戏的种类和玩法。学生自拟采访提纲,写出采访笔记,整理游戏方法,感受社会的发展进步。第三,请相关专家做报告,讲述体育、卫生、健康知识,了解游戏的健康价值;讲述游戏的起源、发展、变化、衰落的历史(如足球起源于宋朝的蹴鞠,武术起源于华佗的五禽戏),通过当小记者采访,写听后感等方式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增进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后,针对专家报告,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走访,就传统游戏的文化内涵、现代体育的竞技精神、卫生健康知识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办奥运知识专刊,开疾病防御主题班会,进一步使游戏进入学生生活。
2,“我的游戏我做主”
要让传统游戏在学生中流行,还要让他们会玩,善于玩。
首先,引导学生对收集的游戏进行统计、整理和分类。如跳类有跳房子、跳皮筋、跳绳。针对学生的体质和兴趣,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保证人人参与。其次,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士做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游戏工具的制造方法。至于玩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尝试中摸索,在体验中成长,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参与中感受幸福,在合作中学习相处。第三,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道具制作方法,统一游戏规则,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快乐十分钟”活动,放手让学生玩。全员训练,提高游戏的训练水平。
3,“盛夏的果实”
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玩得有收获,玩出成果,进而爱玩。
首先,举行传统游戏比赛,过传统游戏节。学生自己想点子,自己策划组织,人人参与,改变以往运动会、艺术节只有骨干分子参与的局面,使人人得到展示的舞台,在合作游戏中享受游戏的快乐。其次,将传统游戏带入社区,如春节期间组织舞狮队、高跷队给社区拜年,端午节参与社区划龙舟比赛。学校的游戏节也可以采取亲子游戏的形式进行。第三,举行传统游戏、现代体育知识竞赛,深入探究传统游戏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体育的竞技精神。
4,“希望”
要让传统游戏进入儿童生活,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创编、创新游戏,使学生玩出新意,玩出成就感。
学生的创新可以是改变游戏的工具及制造方法(如陀螺由木制变成其他材料制作),也可以是改变游戏的玩法(如踢毽子),或者是将几种游戏结合创编出新游戏(如跳皮筋与歌曲结合),或者是自己创造出独特的游戏种类(如奥运操,看不见的跳绳等)。要让传统游戏散发出时代气息,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此外,也要深入挖掘传统游戏的文化内涵,使棋文化、武术文化、球文化等游戏文化形成独立的综合实践课程。
三,活动反思
1,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善于挖掘、整理“传统游戏”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及课程开发。有了资源意识,漫山遍野都是可用之材,顺手拿来的短棍,石头,都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工具。
2,要大力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使“传统游戏进入儿童生活”的研究系列化,系统化,使校本活动形成特色。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要把农村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多采的风俗人情、掌握各种技能的人才等课程资源引入课堂。
3,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广泛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学校应当冲破封闭的办学模式,增强社区的教育意识,主动争取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活力。
篇四:小学综合实践总结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三年级《我眼中的秋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秋的变化,秋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书本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三年级《我与学具》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我校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是在启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开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一本教材,没有教参,课程资源要靠师生共同去开发,如何实施要靠教师去探索。我们边学边做边研究,摸着石头过河,在艰难中起步。现在回想期间艰难探索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果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初见成效的话,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专题讲座,学科网站——理论先行
如何使教师们很快地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程,了解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鉴于此,上学期初,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的绿洲》专题学习讲座,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做了周密部署,使教师对本课程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任课老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此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还组织教师登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学习其中的优秀案例,借鉴成功经验,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学习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二、结合校本,整合创新——积极行动
(一)整合学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就得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色是:制定凸显学校特色的活动设计方案。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我校教学特色。我们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两个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并开通了校园网,电脑进教室,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计算机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整合,使课堂小天地连接着网络大世界。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五年级学生正在教师引导下点击鼠标,打开走进维也纳”。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配着优美清晰的多媒体画面,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了解奥地利风景如画的地理环境,欣赏连绵不绝的维也纳森林,风姿卓越的蓝色多瑙河;瞻仰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聆听着巴赫、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的旷世杰作天籁之音;流连于金碧辉煌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陶醉于气势磅礴高雅热烈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随后让学生们交流对这座音乐之都的总体印象。
欣赏中国名菊的风姿绰约,品评菊花美名的诗情画意,感受给菊花命名的喜悦兴奋……
思维在点击中跳跃,情感在欣赏中升华,个性在交流中飞扬,无拘无束,跨越中外的网络课堂成了学生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乐园,放飞个性驰骋想象的天堂。
(二)结合校本教材,展示多彩活动
我校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启蒙》系列校本教材。这六册校本教材选取了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让孩子在记忆的最佳年龄段积累这些古诗文,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加厚和刷新人生的底色,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也围绕校本教材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三字经》诵读比赛”;二年级“小小成语摘录卡评比”;三年级“《弟子规》表演背”;四年级“趣游古诗园”;五年级“名言警句书签制作”;六年级“古诗新唱”等。在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读,背背,画画,演演,写写,唱唱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从中积淀古文的形式,受到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学生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回忆七彩童年的一段经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令老师们刮目相看。
(三)围绕地方特色,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等活动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月,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验母爱的伟大,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护蛋体验活动”。每个学生当一周“鸡妈妈”,写《护蛋日记》和《给妈妈的感恩信》,争当“护蛋英雄”,从护蛋体验中感受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懂得孝亲敬长的道理,从和母亲的互动交流中,促进沟通,学会感恩。
四月,为了配合校大队部“看家乡新貌、寻家乡名人、做校园小名人”方案的实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与探索活动,
1、参观家乡名企业——江苏省名企业苏青集团;2、瞻仰家乡名址——张大烈纪念馆;3、调查家乡名河——富贝河;4、访家乡名人——“剪纸能人”钱仁祖老师;5、做校园小名人——我是河小“小明星”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二:2012—2013学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我校自建校以来,努力实施新课改,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注自然,体验生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的思想素质的提升,激励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
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确立的课程目标,为体现校本化的观念,在我校一至六年级分别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三个分目标,同时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就我校XX年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
一、贯彻新课改精神,结合学科特点,利用本校有利资源,引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新课改方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必修课程,这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文化课程紧密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奠定了文化课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
我校把科学课搬到我校的认知园来上。充分利用认知园的丰富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不论春夏秋冬,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严冬,我校始终坚持每周五下午由科学老师带领两个班的学生前往认知园劳动参观学习。看着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认知各种植物后兴奋的表情,老师们总忍不住为这些孩子感到高兴:一颗爱科学的种子就这样在孩子们纯真的心中扎根了!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珍爱生命、珍重健康,我们特和在学校附近的菜农联系,带领学生前往参观学习。
二、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走向社会,进行有益的社会调查活动,使文化课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于社会之中,世界之中。教育就需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这种现实感、生活感的获得与体验,是其存在和生活的直接目的。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进程中,逐步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生活、研究世界。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期望,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提出有实际社会意义的研究性课题,来探索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庄进行统计调查,结合数学学科所学的列表统计的知识,并以书面报告形式进行总结,针对菜农种植的蔬菜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近两年农村的迅猛发展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更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学生还利用上网的机会获取最新的信息。
篇三: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一,主题的生成
调查显示,我国学龄儿童九成以上不爱参加运动。他们不爱玩、不会玩,更谈不上创造性地玩,超重、肥胖、近视等现象屡见不鲜。闲暇时和节假日,他们热衷于看韩剧捧超女,沉溺于上网络打电玩,偏爱于阅读动漫书、口袋书,出现了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和周围同学相处不和谐等不良倾向。传统游戏多为集体活动,运动量大,富有情趣,游戏规则又可潜意识地教育学生如何与伙伴相处。因此,有必要让传统游戏回归儿童生活,从而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矫正学生人际交往的误区,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传统游戏是农村课程资源的一朵奇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重视发掘、保护、开发、利用这一乡土资源,必将极大的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密切学校、家庭、社区的关系,协调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活动的实施
1,“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要使传统游戏进入学生视野,让他们觉得好玩,就要用心地去挖掘整理带着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
首先,通过图书、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收集、整理滚铁环、跳皮筋、玩陀螺、丢沙包、跳房子、下对角棋、舞狮子、划龙船、赛龙舟、耍猴拳等已消逝在学生视野的传统游戏。以摘抄资料、绘示意图、写读书笔记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采访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传统游戏的种类和玩法。学生自拟采访提纲,写出采访笔记,整理游戏方法,感受社会的发展进步。第三,请相关专家做报告,讲述体育、卫生、健康知识,了解游戏的健康价值;讲述游戏的起源、发展、变化、衰落的历史(如足球起源于宋朝的蹴鞠,武术起源于华佗的五禽戏),通过当小记者采访,写听后感等方式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增进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后,针对专家报告,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走访,就传统游戏的文化内涵、现代体育的竞技精神、卫生健康知识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办奥运知识专刊,开疾病防御主题班会,进一步使游戏进入学生生活。
2,“我的游戏我做主”
要让传统游戏在学生中流行,还要让他们会玩,善于玩。
首先,引导学生对收集的游戏进行统计、整理和分类。如跳类有跳房子、跳皮筋、跳绳。针对学生的体质和兴趣,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保证人人参与。其次,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士做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游戏工具的制造方法。至于玩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尝试中摸索,在体验中成长,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参与中感受幸福,在合作中学习相处。第三,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道具制作方法,统一游戏规则,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快乐十分钟”活动,放手让学生玩。全员训练,提高游戏的训练水平。
3,“盛夏的果实”
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玩得有收获,玩出成果,进而爱玩。
首先,举行传统游戏比赛,过传统游戏节。学生自己想点子,自己策划组织,人人参与,改变以往运动会、艺术节只有骨干分子参与的局面,使人人得到展示的舞台,在合作游戏中享受游戏的快乐。其次,将传统游戏带入社区,如春节期间组织舞狮队、高跷队给社区拜年,端午节参与社区划龙舟比赛。学校的游戏节也可以采取亲子游戏的形式进行。第三,举行传统游戏、现代体育知识竞赛,深入探究传统游戏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体育的竞技精神。
4,“希望”
要让传统游戏进入儿童生活,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创编、创新游戏,使学生玩出新意,玩出成就感。
学生的创新可以是改变游戏的工具及制造方法(如陀螺由木制变成其他材料制作),也可以是改变游戏的玩法(如踢毽子),或者是将几种游戏结合创编出新游戏(如跳皮筋与歌曲结合),或者是自己创造出独特的游戏种类(如奥运操,看不见的跳绳等)。要让传统游戏散发出时代气息,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此外,也要深入挖掘传统游戏的文化内涵,使棋文化、武术文化、球文化等游戏文化形成独立的综合实践课程。
三,活动反思
1,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善于挖掘、整理“传统游戏”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及课程开发。有了资源意识,漫山遍野都是可用之材,顺手拿来的短棍,石头,都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工具。
2,要大力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使“传统游戏进入儿童生活”的研究系列化,系统化,使校本活动形成特色。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要把农村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多采的风俗人情、掌握各种技能的人才等课程资源引入课堂。
3,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广泛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学校应当冲破封闭的办学模式,增强社区的教育意识,主动争取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活力。
篇四:小学综合实践总结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三年级《我眼中的秋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秋的变化,秋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书本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三年级《我与学具》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