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 02-05
栏目:反思
篇一: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篇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篇三: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篇四: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两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篇五: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学期,我打算由原来的以教授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地理。
《亚洲》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这课很重要。从这课开始,就要逐渐教会学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入手。《亚洲》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而其实在以后学习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因此从《亚洲》开始,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区与国家时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本节课我还着重区分了自然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那么在这节课里,主要是我按照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找出答案,并且反复强调以后的学习中要按照这些方面分析。《亚洲》这部分一共用了3课时,一课时用来讲自然环境,我会给学生们强调学习一个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从图上获得一个地区的位置。让学生们养成看地图的习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地形同样是看图,主要是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们看地形图的步骤,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看地形图。接下来是气候,其实气候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因此我在本课开始就从位置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亚洲的气候,而不是毫无思路的死记硬背。二课时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对照自然环境来讲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从这些角度分析某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的特点。三课时主要是总结以及举例巩固,让“自己学会分析地理信息”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学生头脑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本课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分析能力可能还比较欠缺,我没能很好的掌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课里我会逐步改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课堂纪律还比较难掌控,在今后的课里都会逐步改进。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篇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篇三: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篇四: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两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篇五: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学期,我打算由原来的以教授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地理。
《亚洲》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这课很重要。从这课开始,就要逐渐教会学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入手。《亚洲》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而其实在以后学习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因此从《亚洲》开始,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区与国家时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本节课我还着重区分了自然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那么在这节课里,主要是我按照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找出答案,并且反复强调以后的学习中要按照这些方面分析。《亚洲》这部分一共用了3课时,一课时用来讲自然环境,我会给学生们强调学习一个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从图上获得一个地区的位置。让学生们养成看地图的习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地形同样是看图,主要是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们看地形图的步骤,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看地形图。接下来是气候,其实气候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因此我在本课开始就从位置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亚洲的气候,而不是毫无思路的死记硬背。二课时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对照自然环境来讲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从这些角度分析某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的特点。三课时主要是总结以及举例巩固,让“自己学会分析地理信息”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学生头脑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本课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分析能力可能还比较欠缺,我没能很好的掌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课里我会逐步改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课堂纪律还比较难掌控,在今后的课里都会逐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