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 02-15
栏目:反思
篇一: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年我执教高二年级,反思以往教学上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显的紧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人无完人,随着我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篇二: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自从7月份担任高二地理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尽力摸索、了解现在高二学生地理的学习现状以及其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以期能够尽好的融入这个新的学习团队。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共处,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说得不尽完美,但是对于学生学习来讲,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只需要在考试之前背一背,靠硬性记忆就可以解决问题,更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理还用“副科”来称呼,这种现象在理科班表现得尤为明显,殊不知这种态度已经犯了学习的“大忌”。高中地理的学习已经明显的区别于所谓“地名学”,不是单纯的记住“北京在中国北方,广州在中国南方”等等这一类常识性的知识。而是更需要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分析、并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新课标背景下学习的重点所在。
二、基础知识薄弱
目前,我们这一届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平时,我们进行系统复习和知识网络的构建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种知识性的问题。
三、学生的答题规范性有待提高
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但是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用语不规范,还不能用“地理语言”来回答现实的地理问题,以致在考试中影响得分。
针对于以上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性的作用。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证明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用身边的实例来提高同学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端正学生对地理的态度;其次,在平时和同学们说明水平学业测试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二、学练结合,注重练习
鉴于同学们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对部分知识点进行适当讲解,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为我们高三进行文综打好基础。
三、点评到位,具体提升
对于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点评,对于具体问题规范答题用语,从严要求,从细节开始进行指导提升。
篇三:高二地理张蕾教学反思
传统的地理学习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使学生获取知识变成为直接地、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以及纯粹死记硬背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和热情,摧残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往往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个转变,应先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下面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谈我的看法。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因为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知识的源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旦没有问题,学习就会中断,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智慧的火花就会熄灭,学习就只是浮于表层和形式。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学生,他们有“地理问题“吗?他们的地理问题意识怎么样?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对高一年级四班和五班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表)。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在:
1.1思想上被动,缺乏发问的意愿
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对于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举手,等待老师提问,68%的学生不举手,等待老师随即提问。45%的学生喜欢听别人插嘴,但自己不怎么插嘴,还有39%的学生不喜欢插嘴,认为插嘴会影响听课。对于老师的提问,49%的学生认真思考,等待别人回答。这些都显示现在的中学生思想上比较被动,只愿意听,不愿意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害怕说错或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学识浅薄而感到没面子。也有部分学生胆小、封闭、害羞心理存在。
1.2学习上被动,缺乏发问的习惯
调查显示57%的学生不会对教材质疑,认为教材不会错。42%的学生对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答案没有怀疑。传统教育下,教材、教师是权威,答案只要一个。课堂上常常见到的情形是“学答”,而不是“学问”,所以,对于课堂上理解不透彻的知识,有52%的学生课后从不找老师探讨。对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答案所存在的怀疑,有29%的人因为太忙了,不了了之。这也反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淡薄。长久下来,学问学问变成学答学答。
1.3教师引导不够,问题氛围不浓
在第二题调查中“你现在的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吗?”有32%的学生选了“有时”,18%的学生选了“偶尔”。这反映了我们的地理老师对于问题设计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问题教学耗时长,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要求,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过多的体现教师的意志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设计上表现出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想背离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漠不关心。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营造学生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环境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但在很多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是很大程度上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怕学生提问影响自己的权威,怕打乱教学程序,课堂上学生只有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二是学生有心理顾虑:如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心理,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失去了寻找、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这个教学环境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2.1.1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参与与平等交往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同学、教材看法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
2.1.2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提问,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能提出问题就是参与创造,由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2.1.3改变地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的倾向,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并给予及时的正确引导。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引导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不愿问到乐问、由被动发现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2.2创设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提问就是“发现问题”,要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样的地理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提问呢?
2.2.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动机[4]。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交流,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如在讲“水污染及其成因”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太湖美》的歌声中播放20世纪50年代之前太湖水美鱼肥的美景,而视频的后半部分,则是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并引发的无锡市民抢购矿泉水的情景。对于生长在太湖平原的学生来说,对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非常熟悉。这种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最能激发他们的问题:
①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②太湖蓝藻的爆发与太湖沿岸的工业、农业、城市有关系吗?有什么样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原因吗?
③蓝藻爆发除了影响市民生活用水外,还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防治?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设置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并充分享受到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2.2.2运用故事典故,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实现了学习内容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和自我感悟。
如在密度流学习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来去无踪地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用声纳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国舰艇仍然来去自由,盟军损失惨重。这样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典故强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
①德军是如何进入大西洋的?是不是盟军的监听设备不灵敏,还是德军的技术更高明?
②是不是地中海海水有问题?
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极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围绕德军是如何进入大西洋的,纷纷展开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进行问题的探究。
2.2.3强化知识联系,创设矛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学生感到“奇怪”,引起他们非同寻常的惊讶之感,形成问题情境,这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如在学习“大规模海水运动”内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经过科学家对南极企鹅体内检验,发现南极企鹅体内竟然含有DDT。
很多学生感到惊讶,在气候严酷、无人永久居住的南极地区,企鹅体内竟有DDT,学生踊跃提问:
①进入到企鹅体内的DDT从哪里来的?
②难道DDT是随洋流过去的?随什么洋流过去的呢?
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是南极地区气候严酷,无农业、工业,而南极企鹅体内却含有DDT。这个矛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带来了冲击,使他们萌发了提问的欲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会发现、会问、善问”的境界。通常发现地理问题的方法有:
3.1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比较是学习地理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比较中通常较容易发现问题。如在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北大西洋暖流使得55°~70°N大西洋东岸植被是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并且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而同纬度的大洋西岸拉布拉多半岛北部却是苔原,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不同,进而提出“影响大洋东西岸植被差异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3.2在矛盾中发现问题
在一些地理内容中,有些知识在信息表现上存在着矛盾点,如在“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节中,热带雨林区植被高大茂密,想象之中应该土壤肥沃,但是实际上土壤却非常贫瘠,这和学生的以往知识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个矛盾的呈现,学生才会在矛盾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热带雨林土壤贫瘠?”
3.3运用假设法发现问题:
对于一些地理知识,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或逆向思考法提出问题,例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可这样逆向设问,假如地球自转方向不是自西向动,而是自东向西,那么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偏转?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又会发生怎样的偏转?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时间长度又各是多少?学生通过逆向设问,进行逆向思维,从而打开了思维宽度。
3.4在身边的生活中和社会时事中发现问题
学生身边的生活与环境、社会时事方面都蕴藏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可引导学生在这些信息中发现与思考问题,如在学习“聚落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时,可联系家乡长泾这个江南古镇,提出“长泾镇形成与发展受哪些自然条件的影响?近几年来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的问题。又如在看到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新闻后,思考“印度洋发生海啸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苏门答腊岛附近多地震 ”等问题。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年我执教高二年级,反思以往教学上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显的紧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人无完人,随着我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篇二: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自从7月份担任高二地理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尽力摸索、了解现在高二学生地理的学习现状以及其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以期能够尽好的融入这个新的学习团队。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共处,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说得不尽完美,但是对于学生学习来讲,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只需要在考试之前背一背,靠硬性记忆就可以解决问题,更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理还用“副科”来称呼,这种现象在理科班表现得尤为明显,殊不知这种态度已经犯了学习的“大忌”。高中地理的学习已经明显的区别于所谓“地名学”,不是单纯的记住“北京在中国北方,广州在中国南方”等等这一类常识性的知识。而是更需要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分析、并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新课标背景下学习的重点所在。
二、基础知识薄弱
目前,我们这一届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平时,我们进行系统复习和知识网络的构建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种知识性的问题。
三、学生的答题规范性有待提高
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但是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用语不规范,还不能用“地理语言”来回答现实的地理问题,以致在考试中影响得分。
针对于以上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性的作用。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证明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用身边的实例来提高同学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端正学生对地理的态度;其次,在平时和同学们说明水平学业测试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二、学练结合,注重练习
鉴于同学们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对部分知识点进行适当讲解,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为我们高三进行文综打好基础。
三、点评到位,具体提升
对于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点评,对于具体问题规范答题用语,从严要求,从细节开始进行指导提升。
篇三:高二地理张蕾教学反思
传统的地理学习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使学生获取知识变成为直接地、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以及纯粹死记硬背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和热情,摧残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往往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个转变,应先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下面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谈我的看法。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因为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知识的源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旦没有问题,学习就会中断,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智慧的火花就会熄灭,学习就只是浮于表层和形式。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学生,他们有“地理问题“吗?他们的地理问题意识怎么样?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对高一年级四班和五班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表)。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在:
1.1思想上被动,缺乏发问的意愿
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对于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举手,等待老师提问,68%的学生不举手,等待老师随即提问。45%的学生喜欢听别人插嘴,但自己不怎么插嘴,还有39%的学生不喜欢插嘴,认为插嘴会影响听课。对于老师的提问,49%的学生认真思考,等待别人回答。这些都显示现在的中学生思想上比较被动,只愿意听,不愿意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害怕说错或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学识浅薄而感到没面子。也有部分学生胆小、封闭、害羞心理存在。
1.2学习上被动,缺乏发问的习惯
调查显示57%的学生不会对教材质疑,认为教材不会错。42%的学生对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答案没有怀疑。传统教育下,教材、教师是权威,答案只要一个。课堂上常常见到的情形是“学答”,而不是“学问”,所以,对于课堂上理解不透彻的知识,有52%的学生课后从不找老师探讨。对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答案所存在的怀疑,有29%的人因为太忙了,不了了之。这也反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淡薄。长久下来,学问学问变成学答学答。
1.3教师引导不够,问题氛围不浓
在第二题调查中“你现在的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吗?”有32%的学生选了“有时”,18%的学生选了“偶尔”。这反映了我们的地理老师对于问题设计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问题教学耗时长,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要求,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过多的体现教师的意志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设计上表现出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想背离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漠不关心。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营造学生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环境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但在很多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是很大程度上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怕学生提问影响自己的权威,怕打乱教学程序,课堂上学生只有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二是学生有心理顾虑:如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心理,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失去了寻找、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这个教学环境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2.1.1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参与与平等交往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同学、教材看法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
2.1.2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提问,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能提出问题就是参与创造,由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2.1.3改变地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的倾向,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并给予及时的正确引导。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引导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不愿问到乐问、由被动发现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2.2创设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提问就是“发现问题”,要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样的地理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提问呢?
2.2.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动机[4]。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交流,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如在讲“水污染及其成因”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太湖美》的歌声中播放20世纪50年代之前太湖水美鱼肥的美景,而视频的后半部分,则是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并引发的无锡市民抢购矿泉水的情景。对于生长在太湖平原的学生来说,对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非常熟悉。这种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最能激发他们的问题:
①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②太湖蓝藻的爆发与太湖沿岸的工业、农业、城市有关系吗?有什么样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原因吗?
③蓝藻爆发除了影响市民生活用水外,还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防治?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设置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并充分享受到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2.2.2运用故事典故,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实现了学习内容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和自我感悟。
如在密度流学习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来去无踪地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用声纳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国舰艇仍然来去自由,盟军损失惨重。这样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典故强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
①德军是如何进入大西洋的?是不是盟军的监听设备不灵敏,还是德军的技术更高明?
②是不是地中海海水有问题?
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极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围绕德军是如何进入大西洋的,纷纷展开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进行问题的探究。
2.2.3强化知识联系,创设矛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学生感到“奇怪”,引起他们非同寻常的惊讶之感,形成问题情境,这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如在学习“大规模海水运动”内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经过科学家对南极企鹅体内检验,发现南极企鹅体内竟然含有DDT。
很多学生感到惊讶,在气候严酷、无人永久居住的南极地区,企鹅体内竟有DDT,学生踊跃提问:
①进入到企鹅体内的DDT从哪里来的?
②难道DDT是随洋流过去的?随什么洋流过去的呢?
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是南极地区气候严酷,无农业、工业,而南极企鹅体内却含有DDT。这个矛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带来了冲击,使他们萌发了提问的欲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会发现、会问、善问”的境界。通常发现地理问题的方法有:
3.1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比较是学习地理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比较中通常较容易发现问题。如在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北大西洋暖流使得55°~70°N大西洋东岸植被是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并且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而同纬度的大洋西岸拉布拉多半岛北部却是苔原,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不同,进而提出“影响大洋东西岸植被差异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3.2在矛盾中发现问题
在一些地理内容中,有些知识在信息表现上存在着矛盾点,如在“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节中,热带雨林区植被高大茂密,想象之中应该土壤肥沃,但是实际上土壤却非常贫瘠,这和学生的以往知识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个矛盾的呈现,学生才会在矛盾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热带雨林土壤贫瘠?”
3.3运用假设法发现问题:
对于一些地理知识,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或逆向思考法提出问题,例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可这样逆向设问,假如地球自转方向不是自西向动,而是自东向西,那么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偏转?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又会发生怎样的偏转?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时间长度又各是多少?学生通过逆向设问,进行逆向思维,从而打开了思维宽度。
3.4在身边的生活中和社会时事中发现问题
学生身边的生活与环境、社会时事方面都蕴藏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可引导学生在这些信息中发现与思考问题,如在学习“聚落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时,可联系家乡长泾这个江南古镇,提出“长泾镇形成与发展受哪些自然条件的影响?近几年来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的问题。又如在看到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新闻后,思考“印度洋发生海啸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苏门答腊岛附近多地震 ”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