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来历作文
时间: 12-21
栏目:话题作文
篇一:元旦的来历
西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原本以为教皇把耶稣诞生年作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稣有关联,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还应该是12月25日耶诞日为过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没有耶诞隆重。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篇二:元旦的来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篇三:元旦的来历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 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由于他们的农业 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 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 律的,他们把这个时间都记录在竹杆上,从中得知 两次河水泛滥的时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他们还 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的开罗城附近 时,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来 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 始。据称,这是元且最早的由来。
元旦,在我国也被称为“新年”或“阳历年”,是 指公历的1月1日。在汉语中,“元”是开始的意 思,“旦”则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就是 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但是,我国古代所说的“元旦”却并不是公历的 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称“元日”。现在的元旦 以公元纪年为准,公元纪年是西方历法,以基督诞 生年为公元元年。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为一 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 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 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最 早来自我国的三皇五帝之一—额项,他规定以农 历正月为“元”,初一为“且”。中华民国建立后,孙 中山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 采用公元纪年法,即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历。”
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把每年的1月1日作为 “元旦”,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 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他们的 元旦日期也不一样,像在我国的穆斯林的“古尔邦” 节、藏族的“藏历年”、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 把节”等等,都是他们民族的“元旦”或“新年”。
篇四:元旦的来历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摘要部分,以下是详细内容:
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这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篇五:元旦的来历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後,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1月1日为新年。
篇六:元旦的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西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原本以为教皇把耶稣诞生年作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稣有关联,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还应该是12月25日耶诞日为过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没有耶诞隆重。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篇二:元旦的来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篇三:元旦的来历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 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由于他们的农业 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 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 律的,他们把这个时间都记录在竹杆上,从中得知 两次河水泛滥的时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他们还 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的开罗城附近 时,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来 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 始。据称,这是元且最早的由来。
元旦,在我国也被称为“新年”或“阳历年”,是 指公历的1月1日。在汉语中,“元”是开始的意 思,“旦”则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就是 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但是,我国古代所说的“元旦”却并不是公历的 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称“元日”。现在的元旦 以公元纪年为准,公元纪年是西方历法,以基督诞 生年为公元元年。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为一 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 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 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最 早来自我国的三皇五帝之一—额项,他规定以农 历正月为“元”,初一为“且”。中华民国建立后,孙 中山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 采用公元纪年法,即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历。”
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把每年的1月1日作为 “元旦”,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 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他们的 元旦日期也不一样,像在我国的穆斯林的“古尔邦” 节、藏族的“藏历年”、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 把节”等等,都是他们民族的“元旦”或“新年”。
篇四:元旦的来历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摘要部分,以下是详细内容:
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这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篇五:元旦的来历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後,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1月1日为新年。
篇六:元旦的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