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中华美德的作文
时间: 11-28
栏目:话题作文
篇一:歌颂中华美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德,永世传承。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至今,在我中华儿女身上还存在着各种令人敬佩的优秀品质。
在平凡岗位上的郭明义,十几年来,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普通的教师张丽莉,在危难时刻,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推开学生,倒在了车轮下,但她从未后悔;一位母亲,在一个陌生孩子掉下来的一瞬间,伸出了自己的双臂。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心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珍贵美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小到大,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诲,为了我们,他们的头上有了白发,身体渐渐衰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动物还知道反哺,何况我们人呢?
孝心,其实很简单。它或许是爸爸心烦时一句小小的笑话,也许是妈妈感冒时温暖的嘱咐,也许是……
作为新世纪的希望的我们,从小生活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对父母很少有孝心,更多的是顶撞,是责怪。孟佩杰,一个从小用稚嫩的肩膀撑起整个家的坚强女孩,面对高位截瘫的养母,她选择了用自己的孝心照顾母亲。这份孝心不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应该学习的吗?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感人孝心故事从未间断,卧冰求鲤,黄香温席,古人是我们的表率;田世国换肾救母,张尚昀背母上学,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孝心从心灵做起,每天给父母一点安慰;孝心从小事做起,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孝心从现在做起,孝敬自己的父母,用自己最真挚的孝心来回报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国的历史还在继续,我国的美德还在发扬,作为祖国的希望,让我们歌颂这中华美德,传承这中华美德,让这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更加辉煌!
篇二:歌颂中华美德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那是一种可以让人改变亲情的东西。孝敬父母,似乎是个久违的话题,也似乎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最容易遗忘和忽略的环节。
古时候,以仁孝而闻名天下的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神话中,人类之母女娲受人类祭拜。这些虽然有实有虚,但这种美德应该被中国人学习并且继承。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的陆绩在六岁时,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笑道:“陆郎来我家里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道:“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孝敬父母是夫妻合一、为孩子做表率、创建其乐融融家庭,进而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孝敬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让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篇三:歌颂中华美德
每个中华人,都必须要拥有自己国家的传统美德。中华美德有很多,比如说礼让、谦虚、尊老爱幼等等等等。
就好比说《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比自己大和比自己小的人,而自己,却一个人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这就是中华美德之一――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有很多种体现,比如说:帮家长倒一次水、帮家长洗一次脚、陪弟弟妹妹玩……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再比如说,现在大街上的一些人随手乱扔东西,让大街变的到处都是垃圾,什么塑料纸、瓜果皮一眨眼就可以看到,让清洁工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地,早出晚归。试问对于那些扔垃圾的人,如果你是清洁工人,你的心里会怎样想?是否会很不舒服呢?所以,我要告诉那些乱扔垃圾的人:“快反省吧,不要再乱扔垃圾了,做一个不会乱扔垃圾的中华人吧!” 这就是中华美德之二――不随手乱扔垃圾。
说到乱扔垃圾,我就会想起它的孪生兄弟:随地吐痰。随地吐痰也是一个坏毛病,把痰吐到地下,就会造成空气污染,对你,对我、对大家都是没有好处的。
其实要不做到这些也很简单,只要心里有这个信念,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就不会再出现了。
中华美德里还有乐于助人。当同学有困难时,我们一定要去帮助他,而不是蔑视他。或者,在公共汽车上有空位时,我们就要先看看自己身旁有没有老人或身体不便的人,这时候,我们就要把位子让给那些人坐。
同学们,除了这些,中华美德还有很多很多。它经常会在我们中间出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拥有中华美德的中华人!
篇四:歌颂中华美德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国家,而在我国文化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页叫中华美德。这些美德不但造就了许多杰出人物,而且还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像孔融。他们家有兄弟七人,而孔融在他们兄弟七人中排行第六。他们兄弟七人在一起学习游戏总是互相谦让、和和睦睦。孔融四岁那年,家乡的梨子丰收,家里的桌子上放着一盘子梨子,全家人围着准备吃梨。哥哥们让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挑好的不拿大的,却拣了一只最小的梨子。父亲问他:“这么多梨子,你怎么拿了一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让给哥哥们吃。”父亲又问:“弟弟不是比你更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呀,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亲朋好友知道了这件事后,纷纷称赞说:“4岁的孩子就知道让梨,长大后一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等孔融长大后成了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学者。”
公元前110年,汉朝史官司马谈在临终时交代自己的儿子司马迁:做史官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所写作的史书。司马迁哭着答应了父亲的请求。这就是要写作的《史记》。可是,在他着手写《史记》不久,就牵连进了李陵案件。因为李陵与匈奴打仗,战败后就降了匈奴,汉武帝大为生气,司马迁为安慰汉武帝,就说李陵可能是假投降,汉武帝认为他是替李陵说情,就把他投进了监狱,并施以最严酷的刑罚——宫刑。遭受此打击,他曾萌发出自杀的念头,但想到父亲的遗愿,他含垢忍辱,历经20年,终于完成了《史记》,并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还有张良。他在投奔刘邦前,有一天坐在邳桥上,见一位老者不慎将鞋落入桥下,张良主动下桥为老人捡鞋,并为老人穿上。老人为张良知敬老之举所感动,送给张良一本兵书,张良凭此助刘邦打天下,屡立战功。
以上这些只是中华民族文明这个浩瀚无边的海洋中的一部分。虽然这些被我们敬佩的人中都能找到中华美德,但是他们已成为过去,要想让这些美德继续传播下去,就要靠我们的不断努力。不能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而舍弃这些精神财富。
篇五:歌颂中华美德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他丰富了我的知识。在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书里,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外买瓜》这本书。它不仅赋予了我丰富的知识而且给了我力量,让我悟出了许多道理,更感悟到了中国人的高尚品德。
说有个老外到中国观光旅游,来到瓜地要买个最甜的西瓜。他连比带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明白他想要的那种瓜。老爷爷耐心的听完后,去瓜地里千挑万选了一个最好的拿给了他,老外满意地说:“瓜ok﹐瓜ok……”走时给老爷爷一叠钱,老爷爷只拿了十元,又找给他多余的钱,老外很惊讶,之后又很激动的说:“中国人ok﹐中国人ok……”
我读完这本书,心想:“这老爷爷真傻……要是我就都要了……反正是他自愿给的……”想着想着,忽然间我的脸好热,不知不觉,惭愧的低下了头:“我也是中国人,怎么会……”
从小西瓜显示出不凡人品。我决定要向老爷爷学习他的善良、有耐心、乐于助人、不贪恋别人财物的好品德。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中国的瓜甜,中国的景好,中国的人更好!”
篇六:歌颂中华美德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东方文化的一种魅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集中表现,这种美德文化与现今学校提倡的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导向作用。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口号?打个比方,如果美德是血液,校园就是血管,我们自己就是人的身体。血管要把民族的血液输入身体,输入心脏,为人提供养料。21世纪是后生的时代,我们所担负的不仅是国家的发展,还要将民族文化承传下来,弘扬美德便是目标,而这种目标是以建设和谐校园,从自己做起为前提的。
中国的传统美德不是用口说出来的,它藏匿起来的神秘宝藏,却又十分容易发掘,来得也很广泛。可以存在于寥寥几字的成语,也可以镶嵌于经典古文之中,一言以蔽之,美德在于国学。我们要弘扬中华的美德,就要继承中国的国学。中国人的骨子里是优秀的,差别只不过在后天的塑造。魏征曾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国学,便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副双面镜,旧事或旧人便是我们最好的参考资料,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非,什么正道,什么邪途。如果我们是船,国学就是帆,只有扬帆出海的船才能远航。
如果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那么校园便是灵魂的运载体,它承载着将灵魂导入虚空身体的任务。中华的美德是扎根在文化土壤上的丰厚的精神粮食,国学的文化深度决定着美德的涵养,就像政治学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没有校园为我们打地基,就不会有精神上的楼阁,所以我想,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理想化,空泛化的学术道德,而是营造正统的国学文化氛围(就像台湾的国学教育一样)。
我们明白了弘扬美德,便要弘扬国学(注意是便要而不是便是),国学的文化深度(不是程度)决定美德的涵养。为什么雕塑家对细节的处理都要花上好几个月?因为多一刀或少一刀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古人云:一棋错而满盘输!雕塑的成败,正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如果说国学给人的品德带来了整体美,那么细节便是对这种美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假定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你口里说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自己的屁股却粘在了座椅上,这不是笑话么?这种做法只会让人觉得你更加低劣。看起来好像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在行为的取舍之间,带来了升华和深陷两种精神境界。
弘扬美德是在展现国学之美这种美却不是在书的表层可以体会得到的。在校园之中,早恋问题屡禁不止,也成了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园的对立,就像王立宏歌中所唱,“爱是什么什么是爱,见面以后就电,接近以后就追,腻了以后就飞,”这便是当代校园爱情观的最好概括,但歌中也告诉我们,“爱人要爱得很深很远很古典,”一下子就飘回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为我们诠释爱情的真谛,什么样的爱,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追求。国学之美令人感动,它是针剂,治疗悸动的心,这样在建设和谐校园中所谓的不和谐,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我们又多了一种美德追求,“愿做比翼,白发浴红衣”。
德来源于生活,我们提出了目标,便是自我的追求,作为学生的我们,该做些什么?从那里做起?在这里我总结出七个字:“尊师重道孝悌勤”。尊师重道,就不能“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不用“位卑足羞,官盛近谀”的世俗之理来评判师道;孝悌,便要体会并实践《陈情表》中的那份孝心,只有自己时时尽孝悌之义,以后就不会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了;勤便是勤奋,我们要用理智与双手打拼自己的未来,而不是“抱薪(父母)救火”,那样只会是“不余且光”的结果。
讲了这么多,还差了一个关键点,那便是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勇气,在这里,我用《小窗幽记》中的一句话来做结,“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行,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德,永世传承。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至今,在我中华儿女身上还存在着各种令人敬佩的优秀品质。
在平凡岗位上的郭明义,十几年来,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普通的教师张丽莉,在危难时刻,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推开学生,倒在了车轮下,但她从未后悔;一位母亲,在一个陌生孩子掉下来的一瞬间,伸出了自己的双臂。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心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珍贵美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小到大,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诲,为了我们,他们的头上有了白发,身体渐渐衰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动物还知道反哺,何况我们人呢?
孝心,其实很简单。它或许是爸爸心烦时一句小小的笑话,也许是妈妈感冒时温暖的嘱咐,也许是……
作为新世纪的希望的我们,从小生活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对父母很少有孝心,更多的是顶撞,是责怪。孟佩杰,一个从小用稚嫩的肩膀撑起整个家的坚强女孩,面对高位截瘫的养母,她选择了用自己的孝心照顾母亲。这份孝心不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应该学习的吗?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感人孝心故事从未间断,卧冰求鲤,黄香温席,古人是我们的表率;田世国换肾救母,张尚昀背母上学,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孝心从心灵做起,每天给父母一点安慰;孝心从小事做起,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孝心从现在做起,孝敬自己的父母,用自己最真挚的孝心来回报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国的历史还在继续,我国的美德还在发扬,作为祖国的希望,让我们歌颂这中华美德,传承这中华美德,让这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更加辉煌!
篇二:歌颂中华美德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那是一种可以让人改变亲情的东西。孝敬父母,似乎是个久违的话题,也似乎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最容易遗忘和忽略的环节。
古时候,以仁孝而闻名天下的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神话中,人类之母女娲受人类祭拜。这些虽然有实有虚,但这种美德应该被中国人学习并且继承。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的陆绩在六岁时,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笑道:“陆郎来我家里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道:“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孝敬父母是夫妻合一、为孩子做表率、创建其乐融融家庭,进而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孝敬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让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篇三:歌颂中华美德
每个中华人,都必须要拥有自己国家的传统美德。中华美德有很多,比如说礼让、谦虚、尊老爱幼等等等等。
就好比说《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比自己大和比自己小的人,而自己,却一个人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这就是中华美德之一――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有很多种体现,比如说:帮家长倒一次水、帮家长洗一次脚、陪弟弟妹妹玩……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再比如说,现在大街上的一些人随手乱扔东西,让大街变的到处都是垃圾,什么塑料纸、瓜果皮一眨眼就可以看到,让清洁工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地,早出晚归。试问对于那些扔垃圾的人,如果你是清洁工人,你的心里会怎样想?是否会很不舒服呢?所以,我要告诉那些乱扔垃圾的人:“快反省吧,不要再乱扔垃圾了,做一个不会乱扔垃圾的中华人吧!” 这就是中华美德之二――不随手乱扔垃圾。
说到乱扔垃圾,我就会想起它的孪生兄弟:随地吐痰。随地吐痰也是一个坏毛病,把痰吐到地下,就会造成空气污染,对你,对我、对大家都是没有好处的。
其实要不做到这些也很简单,只要心里有这个信念,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就不会再出现了。
中华美德里还有乐于助人。当同学有困难时,我们一定要去帮助他,而不是蔑视他。或者,在公共汽车上有空位时,我们就要先看看自己身旁有没有老人或身体不便的人,这时候,我们就要把位子让给那些人坐。
同学们,除了这些,中华美德还有很多很多。它经常会在我们中间出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拥有中华美德的中华人!
篇四:歌颂中华美德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国家,而在我国文化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页叫中华美德。这些美德不但造就了许多杰出人物,而且还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像孔融。他们家有兄弟七人,而孔融在他们兄弟七人中排行第六。他们兄弟七人在一起学习游戏总是互相谦让、和和睦睦。孔融四岁那年,家乡的梨子丰收,家里的桌子上放着一盘子梨子,全家人围着准备吃梨。哥哥们让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挑好的不拿大的,却拣了一只最小的梨子。父亲问他:“这么多梨子,你怎么拿了一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让给哥哥们吃。”父亲又问:“弟弟不是比你更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呀,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亲朋好友知道了这件事后,纷纷称赞说:“4岁的孩子就知道让梨,长大后一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等孔融长大后成了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学者。”
公元前110年,汉朝史官司马谈在临终时交代自己的儿子司马迁:做史官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所写作的史书。司马迁哭着答应了父亲的请求。这就是要写作的《史记》。可是,在他着手写《史记》不久,就牵连进了李陵案件。因为李陵与匈奴打仗,战败后就降了匈奴,汉武帝大为生气,司马迁为安慰汉武帝,就说李陵可能是假投降,汉武帝认为他是替李陵说情,就把他投进了监狱,并施以最严酷的刑罚——宫刑。遭受此打击,他曾萌发出自杀的念头,但想到父亲的遗愿,他含垢忍辱,历经20年,终于完成了《史记》,并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还有张良。他在投奔刘邦前,有一天坐在邳桥上,见一位老者不慎将鞋落入桥下,张良主动下桥为老人捡鞋,并为老人穿上。老人为张良知敬老之举所感动,送给张良一本兵书,张良凭此助刘邦打天下,屡立战功。
以上这些只是中华民族文明这个浩瀚无边的海洋中的一部分。虽然这些被我们敬佩的人中都能找到中华美德,但是他们已成为过去,要想让这些美德继续传播下去,就要靠我们的不断努力。不能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而舍弃这些精神财富。
篇五:歌颂中华美德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他丰富了我的知识。在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书里,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外买瓜》这本书。它不仅赋予了我丰富的知识而且给了我力量,让我悟出了许多道理,更感悟到了中国人的高尚品德。
说有个老外到中国观光旅游,来到瓜地要买个最甜的西瓜。他连比带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明白他想要的那种瓜。老爷爷耐心的听完后,去瓜地里千挑万选了一个最好的拿给了他,老外满意地说:“瓜ok﹐瓜ok……”走时给老爷爷一叠钱,老爷爷只拿了十元,又找给他多余的钱,老外很惊讶,之后又很激动的说:“中国人ok﹐中国人ok……”
我读完这本书,心想:“这老爷爷真傻……要是我就都要了……反正是他自愿给的……”想着想着,忽然间我的脸好热,不知不觉,惭愧的低下了头:“我也是中国人,怎么会……”
从小西瓜显示出不凡人品。我决定要向老爷爷学习他的善良、有耐心、乐于助人、不贪恋别人财物的好品德。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中国的瓜甜,中国的景好,中国的人更好!”
篇六:歌颂中华美德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东方文化的一种魅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集中表现,这种美德文化与现今学校提倡的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导向作用。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口号?打个比方,如果美德是血液,校园就是血管,我们自己就是人的身体。血管要把民族的血液输入身体,输入心脏,为人提供养料。21世纪是后生的时代,我们所担负的不仅是国家的发展,还要将民族文化承传下来,弘扬美德便是目标,而这种目标是以建设和谐校园,从自己做起为前提的。
中国的传统美德不是用口说出来的,它藏匿起来的神秘宝藏,却又十分容易发掘,来得也很广泛。可以存在于寥寥几字的成语,也可以镶嵌于经典古文之中,一言以蔽之,美德在于国学。我们要弘扬中华的美德,就要继承中国的国学。中国人的骨子里是优秀的,差别只不过在后天的塑造。魏征曾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国学,便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副双面镜,旧事或旧人便是我们最好的参考资料,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非,什么正道,什么邪途。如果我们是船,国学就是帆,只有扬帆出海的船才能远航。
如果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那么校园便是灵魂的运载体,它承载着将灵魂导入虚空身体的任务。中华的美德是扎根在文化土壤上的丰厚的精神粮食,国学的文化深度决定着美德的涵养,就像政治学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没有校园为我们打地基,就不会有精神上的楼阁,所以我想,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理想化,空泛化的学术道德,而是营造正统的国学文化氛围(就像台湾的国学教育一样)。
我们明白了弘扬美德,便要弘扬国学(注意是便要而不是便是),国学的文化深度(不是程度)决定美德的涵养。为什么雕塑家对细节的处理都要花上好几个月?因为多一刀或少一刀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古人云:一棋错而满盘输!雕塑的成败,正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如果说国学给人的品德带来了整体美,那么细节便是对这种美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假定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你口里说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自己的屁股却粘在了座椅上,这不是笑话么?这种做法只会让人觉得你更加低劣。看起来好像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在行为的取舍之间,带来了升华和深陷两种精神境界。
弘扬美德是在展现国学之美这种美却不是在书的表层可以体会得到的。在校园之中,早恋问题屡禁不止,也成了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园的对立,就像王立宏歌中所唱,“爱是什么什么是爱,见面以后就电,接近以后就追,腻了以后就飞,”这便是当代校园爱情观的最好概括,但歌中也告诉我们,“爱人要爱得很深很远很古典,”一下子就飘回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为我们诠释爱情的真谛,什么样的爱,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追求。国学之美令人感动,它是针剂,治疗悸动的心,这样在建设和谐校园中所谓的不和谐,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我们又多了一种美德追求,“愿做比翼,白发浴红衣”。
德来源于生活,我们提出了目标,便是自我的追求,作为学生的我们,该做些什么?从那里做起?在这里我总结出七个字:“尊师重道孝悌勤”。尊师重道,就不能“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不用“位卑足羞,官盛近谀”的世俗之理来评判师道;孝悌,便要体会并实践《陈情表》中的那份孝心,只有自己时时尽孝悌之义,以后就不会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了;勤便是勤奋,我们要用理智与双手打拼自己的未来,而不是“抱薪(父母)救火”,那样只会是“不余且光”的结果。
讲了这么多,还差了一个关键点,那便是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勇气,在这里,我用《小窗幽记》中的一句话来做结,“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行,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