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心得体会(2)

时间: 10-30 栏目:心得体会
是公款请吃,奢靡浪费让人心痛至极,不正之风令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担忧。“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都是老百姓最痛恨的社会现象,这些不是小问题,而是思想里、骨子里、作风里的大问题。”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浮华奢靡将腐蚀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党的执政力量,也将导致社会性的浮华和制度性的腐败。我们要从思想上崇尚俭朴,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树立节俭新风,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让干部作风的转变引领文明新风,铺张浪费的行为成为‘过街老鼠’,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社会飞速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优良的传统需要广泛传递给下一代。中央出台了改变作风的“八项规定”,其中特意强调了要厉行节约。作为中央机关,带头执行确实是很有必要。
  古语说“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中央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意义深远。对于“八项规定”的落实,领导的言行影响着群众,领导身体力行对群众的示范作用明显。如果领导者只是教育下级要过“紧日子”勤俭节约,而自己依然过着“阔日子”,那八项规定将缺乏说服力。如今,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正是中央国家机关带头厉行节约、以身作则的充分体现。
  中央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既是是为了严格贯彻执行“八项规定”,也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党章的要求。我们党是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如果不带头过“紧日子”,而是追求奢侈豪华,那很难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总书记视察广东期间,入住普通套房、吃自助餐,做了最好的表率。也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习总书记还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指出,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现在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   
  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各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八项规定”,不要让八项规定成为一股“热风”,吹过之后便成“冷风”。应把当前的“胜利果实”坚持下去,将“厉行节约”的行动“进行到底”。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心得体会范文五:

    中办、国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下发非常及时,涉及到的问题,与以往相比,也有了进一步的细化。这对于各级部门的执行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要求。可以使各级政府机关把财政资源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的各项支出。但笔者认为,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还应继续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确保财政预算绩效和透明的机制。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财政监督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落实不够和严惩不够的方面。要把财政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必须要加强落实制度和严惩制度,对于财政支出的每一分钱都要实行绩效监督,对于胆敢占用、挪用,以及铺张浪费的决不能轻饶。
    另一方面,目前政府公务消费还缺乏有效的约束评价机制,对资金的使用过程缺乏管理和效益评估。另外,政府支出没有全部纳入预算,还存在大量的不受监督的预算之外的政府性资金。即使是预算内,行政成本也未见详细的数据公布,公费支出成了糊涂账。所以,要实现把财政资源更多地用于民生领域,就必须通过制度和法律保障财政预算绩效和透明。如加大对预算编制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建立健全合理的绩效预算和公用支出成本核算体系,并公布行政成本数据确保财政预算、执行透明。这是政府理财的前提。
    事实上,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付诸实施。政府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数字,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都属于县以上各级政府重点公开的范围。其实,财政信息原本就是归全体公民共享的东西,应清晰明了地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真相,应该让纳税人、媒体、分析人士便捷地获得相关信息,并易于理解这些信息。更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想真正把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落到实处,必须要首先构建起高效运转可监督可监管的透明财政体系。像过去公款超标准招待、公款旅游、公车浪费等“老毛病”久治不愈,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禁而不止等,其实都是财政信息透明、财政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的。
    财政就其本质来说,是政府受公民之托履行公共服务的责任,因而政府的财政活动须以公众的集体需要为依据,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缺乏公众参与的财政预算必然缺乏民意基础。因此,预算问题不应只是预算监督部门所考虑的事情,也应随着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纳税人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厉行节约落到实处需要财政信息透明,还必须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宏观监督、财政部门日常监督、审计部门事后监督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