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2013年科技部门年终总结

时间: 10-18 栏目:总结

篇一:2013年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年终总结

    2013年,在局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各有关单位及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较顺利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这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完成情况,以提纲形式简要汇报如下:
  一、科研及规划工作
  ①根据年初工作安排,现已将《XX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修改完毕,可以正式上报;
  ②在五月底完成了《XX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并根据局各业务处室的反馈意见对《规划》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完善,现修改稿已报总工办审查;
  ③开展了《大顶子山水利工程运行后对松花江水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科研课题,并回答了关于此项课题的政协提案,目前该课题报告书主体已经完成,并上报了科技处;
  ④开展了《XX市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的大纲已完成,并上报科技处;
  ⑤我院还自主开展了《低闪点烃醇类燃料在饮食行业的应用研究及相关灶具》以及《无冲击、低噪声振动铁轨》的研究,目前科研主体已基本完成,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
  ⑥完成了《举办“大冬会”对XX市环境质量影响分析》以及《XX市东、西部地区总体规划环境保护意见》的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⑦申请了《含硝基苯的活性炭(淤泥)治理研究》、《硝基苯对沿江饮用水井污染的监测与防治研究》、《硝基苯对哈市冰雪节松花江采冰场冰污染风险评估研究与对策》、《硝基苯对冰融期江水及水生物污染的对策研究》等四项课题,并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对XX冰雪节松花江采冰场进行了采样监测,通过科学的分析、数学模型预测和知名专家的论证,给出了硝基苯对XX冰雪节松花江采冰场污染的风险评估结论与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全市人民消除了对冰雪节活动安全的疑虑,对我市冰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⑧根据局工作安排,开展了《XX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工作,目前该规划正在积极地编写中。
  在上述科研及规划工作开展的同时,我院还全面展了清洁生产工艺研究工作,完成了《30000吨/年调味品易地技术改造工程清洁生产工艺研究》、《XX石化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清洁生产工艺研究》等2项清洁生产工艺研究课题。上述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为政府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有效的环保技术支持。
  二、环评工作
  截止到12月上旬,我院共承担环评工作任务40余项,现已全部完成。其中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12项,包括《XX松江铜业(集团)有限公司钼金属深加工项目》、《XX飞机电产品制造有限公司新建冶金机械厂房技术改造项目》、《XX市三环路江北段及连接线工程》、《太阳岛西区防洪大堤项目》、《XX华瑞生化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建设项目》、《黑龙江金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玉泉万福龙滑雪旅游区建设项目》、《绥芬河世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五星级酒店(一号)工程、中俄绥-波贸易综合体集中供热站工程》、《XX公路主枢纽道外客运站工程》、《哈市中医医院扩建项目》等项目环评。
  三、队伍建设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院突出了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两大主题。 全年,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活动以及提高干部、职工服务作风等活动,全面加强了思想建设工作力度,开展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主题的思想整顿工作。经过努力,全院党员的党员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执政意识得到了明显加强,干部、职工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素质和工作作风也有了明显好转,工作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在抓业务素质提高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思想。教育及培训也始终把视线投向于当今时代的前沿。全年,我院斥资6万多元,组织院科研技术骨干十余名参加了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培训、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安全评价工程师培训、实验室认可及内审员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既提高了专业素质,更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在思想上形成紧跟时代、追逐前沿的意识。
  四、其它工作
  ⑴我院科研及环评工作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标准体系认证后的第二次监督审核。
  ⑵继续深入开展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通过文明单位建设,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也得到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依法、廉洁、优质、高效、创新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标准,并树立了我院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目前,我院正在积极争创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和省环保系统文明单位标兵工作。
  ⑶继续深入开展了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工作。通过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工作,我院全体党员的党员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得到了明显增强,学理论的自觉性也有了明显提高,党员民主生活会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加强。更值得欣慰的是通过领导与普通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党群互动的频率明显加强,干群关系、党群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⑷完成了对中心实验室的重新修缮,使科研、实验的环境明显改善。
  五、2014年工作思路
  ㈠环境规划
  ⑴继续完成《XX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的上报工作; ⑵继续完成《XX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修改完善和上报工作; ⑶继续推进《XX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⑷把《XX市循环经济规划》列为我院2013年重点规划工作。
  ㈡科研工作
  继续向市科技局申报《含硝基苯的活性炭(淤泥)治理研究》、《含硝基苯颗粒活性炭再生利用研究》、《硝基苯对沿江饮用水井污染的监测与防治研究》等三项环保科研课题;继续推进《低闪点烃醇类燃料在饮食行业的应用及相关灶具研究》以及《无冲击、低噪声振动铁轨》的技术研究和产品推广工作。
  ㈢环评工作
  全力加强政府下达的区域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努力为政府制定规划以及进行相关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同时继续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㈣其他主要工作
  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指导企业减污、治污,创造效益,减少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⑵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咨询和认证工作。
  ⑶继续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及业务工作能力。继续组织专业人员参加清洁生产审核员、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可研)、安全评价工程师、ISO14000外审员、有机食品检查员、环评上岗证等培训。
  ⑷用创新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搞好我院基础设施建设。
  ⑸积极完成局党组临时交办的科研任务。


篇二:2013年中国科学院年终总结

    2013年,“创新2020”正式全面启动。一年来,中国科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2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XX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我院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创新2020”中心任务,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顺利完成“创新2020”试点启动阶段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院抓了三件大事。一是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提出“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确立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年初,广泛征求院内外意见,院主要领导专程拜访老领导、老专家,听取意见和建议;带队拜访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十余个部门,就实施“创新2020”有关政策进行沟通;通过开通“院长信箱”、一线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院属单位、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我院与人民日报等十余家新闻单位联合举办“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凝聚院内外智慧,听取社会各界对我院的期待和建议。
    院党组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学习领会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客观分析我院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到我院的战略定位必须体现不同时期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成为代表我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引领我国科技创新跨越的“火车头”,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促进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库”,培育我国科技骨干人才的“大学校”。实现这一战略定位,必须坚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坚持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不断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培养造就一流的创新人才,提出支撑科学发展的新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与管理,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
    院党组决定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民主办院,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问政、问需、问计于一线科研与管理人员,广纳贤言,集思广益,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体制机制。开放兴院,就是要开放观念、开阔眼界、开门拓业,加强合作,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人才强院,就是要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吸引的工作力度,以人为本,真诚尊重人、细致关心人、充分信任人、全面发展人,营造平等、宽和、激励创新的环境。新的发展战略在全院上下已形成广泛共识,成为院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推出改革举措的基点。冬季党组扩大会议进一步确立了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
    二是制定“一三五”规划,明确重大产出和重要方向。围绕主题主线,抓住关系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科技问题,把握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沿方向,按照“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要求,凝炼目标、明确重点、优化布局,进一步集中全院力量,抓大育小,突出特色、突出不可替代性、突出核心竞争力,避免重复布局和同质化竞争。
    明确“一三五”内涵。在定位方面,要求研究所明确主要研究领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明确在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或机构中要达到的地位,避免与其他研究所的同质化。在研究所“重大突破”方面,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从重大科学问题、开辟新方向、关键核心技术、系统解决方案、重大社会经济效益和重大影响咨询建议等六个方面,明确未来5年有望做出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创新贡献。在研究所“重点培育方向”方面,主要是凝炼和部署体现研究特色、有望成为未来竞争优势和重大突破的方向。
    制定可实现、可测度、可检查的“一三五”规划,确定研究所层面一批“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凝炼提出院层面未来5年重大产出和重要方向。择优支持有较强学术积累和队伍基础、科研方向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的研究所,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一流研究机构。提高整体择优比例,共有48个研究所进入整体择优,对其他研究所给予部分择优支持,全部院属研究机构顺利启动实施“创新2020”并签署了任务书。
    三是围绕“一三五”规划,实施重大改革举措。调整院所资源配比,组合配置人财物资源,取消院重要方向项目,主要根据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将院级科技创新经费的30%和“百人计划”指标的70%直接配置到研究所,提高基本运行费比例,提高离退休人员经费和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保障力度,缓解长期困扰我院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不足问题,增强研究所宏观调控能力。
    针对我院当前亟待解决、科研人员关心关切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开展保障科研人员4/5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基于重大产出的资源配置与科技评价、稳定支持试点等政策调研,推进“3H工程”,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举措。改革“百人计划”管理,取消国籍限制,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规模。争取企业对我院人才和教育工作的资助。
    作为国务院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调研及文件起草小组副组长单位,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调研发达国家有关情况,总结知识创新工程体制机制改革的做法和成效,及时向国家提出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认真做好并高质量完成文件起草中所承担的工作。组织开展现代科研管理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系统研究决策层、科技界和公众关注的具有现实紧迫性、目标导向性的科研管理问题,为国家和我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供决策支撑。
    一年来,我院扎实推进“创新2020”试点启动阶段各项任务实施,在八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一、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院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个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10个成员单位,共有60余个研究所承担了相关科技任务。各承担单位和参研科研人员全力以赴,协力攻关,总体上按时间节点完成各项任务,一些专项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专项中,高质量完成应用系统规划、有效载荷研制、空间环境预报、地面系统建设、应用成果产出等任务。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中,高水平完成有效载荷在轨实验,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与物理探测等研究,利用中德合作研制的实验设备开展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4个参研单位、14名个人受到表彰。圆满完成嫦娥二号科学探索、有效载荷运行管理、数据处理等任务,已取得一批有显示度的科学成果,完成嫦娥三号任务初样研制并转入正样研制,全面启动探月三期预研,完成深空探测科学目标综合论证。在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专项中,承担光刻机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研究、打造SOI抗辐照工艺完整技术链、若干微电子领域基础研究等关键任务,推进部分IC装备零部件产业化。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项目指南,牵头承担创新品种研发、技术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3个领域的一批重大任务。
    积极建议和承担一大批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国防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任务。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要承担单位之一,自主研发“蛟龙号”控制、通信方面主要标志性技术,实现贴近海底稳定自动巡航和精确悬停定位,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大亚湾中微子工程并开始获取实验数据。与广东省共建的散裂中子源工程开工,完成子午工程建设任务和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阶段性验收。
    二、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取得显著进展
    认真抓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组织策划与管理。制定先导专项管理办法和若干管理细则,建立策划立项、过程管理、评估、经费和人员管理等制度体系。进一步明晰A类和B类先导专项各自的定位与重点,建立健全适合各自特点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立项的4个A类先导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3个预研的A类先导专项已完成实施方案制定和经费预算评审。组织策划11个新的B类先导专项,进行国家层面的咨询论证,确定一批候选项目。
    认真抓好已启动先导专项实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先导专项,在干细胞基础前沿理论、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组织工程修复产品和干细胞临床应用标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未来先进核裂变能先导专项,完成ADS加速器子系统物理方案等的初步设计和部分关键部件样机,形成2兆瓦钍基熔盐堆的初步设计草案。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完成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工程立项,启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工程研制。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先导专项,在样品和数据采集与分析、气溶胶、观测网络建设、模式构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形成跨所、跨部门的研究队伍,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进展。
    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启动实施“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在高效节能和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生物育种与绿色农用品、智能制造装备等21个方向部署一批项目,开展产业关键技术与前沿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和工程化示范。
    三、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在可持续能源与资源方面,建成世界上首座千伏级超导变电站并投入工程示范运行,可大幅改善电网安全性和供电质量,有效降低系统损耗,减少占地面积。生物制造丁醇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菌种改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玉米秸秆制备丁醇600吨/年的示范中试系统。“由甲醇或/和二甲醚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获第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
    在先进材料与绿色智能制造方面,建成国际首个过程工程虚拟实验室,可缩短工业装置的设计周期,为装置运行的在线优化、事故预警分析和操作培训等提供有力手段。宏量制备出三维连通的石墨烯网络结构,实现毫米级石墨烯单晶制备及无损转移。成功将石墨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改性及导电添加剂,显著提升高功率放电性能。制定金属和合金的腐蚀防护技术系列国家标准。
    在信息网络方面,制定用于工业过程自动化的无线网络技术国家标准,并成为国际标准。一批信息技术在新疆反恐维稳和长治久安中发挥重要作用。自主研制成功我国首款8兆字节相变存储器,打破存储器芯片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在普惠健康保健方面,成功实现小鼠尾巴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肝细胞,为体细胞直接诱导获得肝脏细胞进行移植奠定基础。发现卵细胞重编程新机制,为认识早期胚胎发育和表观遗传调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揭示蝗灾、鼠疫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为有效应对生物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揭示南北半球冰量和气温驱动冰期—间冰期印度夏季风变迁的机理,加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研发和集成大气、水质环境污染监测关键设备与技术,在北京、天津和太湖建立监测网络和预警平台。揭示沙尘暴的起沙机制,自主研发沙尘暴预测预报模式,并在有关部门推广应用。
    在空天海洋能力提升和应用方面,研制并成功发射创新一号03星,完成遥感十二号、遥感十三号、试验四号、海洋二号等卫星的主要载荷研制任务。自主研制海底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提高我国海底地震观测、海底油气资源勘探的技术水平。
    在国防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在重要基础研究与交叉科学方面,实现分子机器的动态组装及其运动调控,为设计超分子自组装体系开辟了新途径。证明FeSe铁基超导体的电子配对函数具有两重对称性,对理解铁基高温超导机理有重要意义。实现光子两个不对易力学量的测量,验证了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探测到迄今为止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氦4核。精确测量4种近质子滴线短寿命核素的质量,为成为国际原子质量评估中心奠定了基础。在著名数学难题Langlands纲领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完全证明重数一猜想。对全球不同区域近千份野生和栽培水稻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学评估,揭示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阐明高等植物中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重要机制。揭示小鼠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机制,建立研究社会等级简单可靠的行为学范式。发现迄今最古老的宏体多细胞生物群——蓝田生物群,为多细胞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环境背景研究打开“新窗口”。
    四、人才队伍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快引进顶尖科学家和优秀骨干人才。在中组部支持下,院党组成员“一对一”联系,三位海外杰出科学家入选国家首批“千人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新入选“千人计划”63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3位、创新群体7个,“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3位。加大海外引人引智力度,聘请20位爱因斯坦讲席教授、263位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100位外籍青年科学家和9位台湾地区青年科学家,与国家外专局联合实施“引进国外智力为大科学装置服务”计划。
    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择优支持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遴选690名会员,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培养。在基础研究领域试点支持领域前沿青年团队。10人获院青年科学家奖,50人获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当年招收研究生1.7万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1万人,在读研究生近5万人。
    五、学部工作和国家科学思想库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院士标准,注重优化结构,严肃学术评价,注重学风品行,遵守增选程序,规范候选人材料公示,完善院士增选信息系统,严肃增选评审暨选举会议纪律,选举产生51位新院士和9位外籍院士。当选人数为实施“三分之二当选票数”以来最高,60岁以下人数占84%,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占近90%,学科分布相对平衡。会同工程院、教育部、科技部开展院士制度建设调研,形成改革与完善院士制度的调查分析报告。完善院士自律机制,今年开始新当选院士签署了承诺书。
    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加强战略研究,开展重大问题决策咨询,就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华北干旱、日本福岛核电站地震事故、互联网管理、宏观经济监测预测、三农、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问题或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科学建议,对国家宏观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1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总报告、科技体制改革咨询报告等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和重视。与工程院联合启动“新材料产业体系建设”重大咨询项目。
    六、科技布局和科教基础设施持续优化
    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适应世界科技前沿新变化新特点,优化学科和机构布局,完善创新平台与网络。与地方共建的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5个新建所启动二期建设,新布局筹建信息工程研究所、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北京综合研究中心、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核与材料研究所等6个研究机构。扎实推进北京怀柔科教园区、上海浦东科技园、广东科技创新新高地建设。制定3+5区域创新集群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定位目标、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落实“十二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投资,7个“十一五”基建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一批科研装备平台和科研仪器自主研制项目获得国家支持。新建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保持高效运行,平台型大科学装置的院外用户达到60-70%,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全院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对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发布我国首部科研信息化蓝皮书。建成4个国家科学图书馆特色分馆和62个所级机构知识库,开发一批集成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工具,有力支撑一线科研和宏观决策。
    七、开放合作深入推进
    拓展与部门合作,深化科技与经济结合。与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办公室、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农业部、国家文物局等开展科技合作,了解科技需求,拓宽合作范围,搭建合作桥梁。与江苏、广东、浙江等18个省市区签署一批合作协议,共同实施一批重点合作任务。配合科技援疆实施“新疆专项”,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扎实推进9个院地合作专项。与中国航空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通过技术市场转移科技成果约1700项,合同金额约19亿元;预计使地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600亿元,利税400亿元;院所投资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448亿元,利润总额约87亿元。
    深化科教结合。与教育部共同实施“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遴选培养新模式试点”等专项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联合基金,支持大学利用我院大科学装置与天文望远镜开展研究。推动物理所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展实质性合作,探索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集成优质资源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行双岗双聘。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德国马普学会等组织20余个高层科技前沿论坛,有力地推动了交叉前沿合作研究。积极拓展与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合作,新签署22个合作协议。与美国能源部建立合作机制,与英国研究理事会、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等合作支持一批项目,加强与中小科技发达国家的高层交流和机构层面的项目合作。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发起“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我院牵头发起的“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国际计划”取得重要进展。设立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启动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技培训班计划和国际组织中国委员会支持计划。
    八、党建与创新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庆祝建党92周年纪念活动,表彰一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举办庆祝建党92周年红歌演唱等活动。健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制度,规范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程序,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程序。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全面试行反腐倡廉量化评价,突出抓好科研经费监管和科研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纪监审机构和队伍,大力推动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厉行节约,压缩行政开支。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控制文件和会议数量、庆典活动。通过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专题报告会和国情考察等形式,抓好青年科技骨干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成功举办院第五届暨京区第十三届职工田径运动会。
    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力宣传院士先进事迹和科研道德典范,召开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告团专场报告会。创办“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开展“国际化学年”系列活动,举办公众科学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老科学家演讲团”等科普活动。推进出版体制改革,整合国内优质科技出版资源,成立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改革。
    规范院机关职能职责和管理流程,开展“公开承诺”活动,制定机关工作人员“十不准”行为准则。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安全保卫保密工作,未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和失泄密事件。关心广大科技人员所思、所忧、所想,积极争取地方支持,缓解职工住房和子女上学等困难,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院同志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创新2020”试点启动阶段目标任务,保持了和谐有序、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奠定了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


篇三:2013年科技局年终总结

    今年信息科技部围绕全省数据集中工作,实施了信息中心网络及机房改造工程,完善了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及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制度,为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一、合理调配资源,完成省中心网络互联工作。
    根据省联社综合业务系统建设方案,我市农村信用社上线工作计划在下半年完成,按照省联社计算机中心工作安排,我市信息中心必须在6月10日前完成与省中心的互联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部门制定了专项的工作计划,合理分工,提前完成了省中心的工作部署。
    首先,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协作,以“节约资源、符合标准”为原则,制定了信息中心网络设备改造方案。
    ⑴、购置两台CISCO3550交换机,做到网络线路的双机热备。
    ⑵、购置CISCO3662路由模块,做到主线路(电信光纤)的联结。
    ⑶、不重新购置CISCO3550路由器,利用原CISCO2610路由器(信贷管理使用)资源,购置了相应的模块,做到备份线路(联通光纤)的联结。
    其次,我们及时将以上的工程改造方案报省信息中心与科技处批准,经科技处批准后,我们部门在设备到位、线路到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与5月中旬完成了与省信息中心的联结,为下一步数据集中提供了网络保障。
    二、实施中心机房改造工程,确保中心机房安全运转。
    去年上半年,我市农村信用社实现了数据集中,我们信息科技部的中心工作由对营业网点计算机系统的维护转移到对中心机房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与维护,中心机房安全高效运转是我市农村信用社业务开展的前提。今年以来,按照省科技处工作要求,我市信息中心机房必须在防雷与防火上符合科技处制定的标准。经过细致的调研,我们部门在几套工程方案中,选择了性价比较好的方案,于4月份完成了施工,并分别通过了市消防大队自动消防系统验收、市防雷测试中心防雷系统验收。
    三、完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信用社业务及管理领域的推广,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为了防范风险,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根据公安部门及省联社相关规定,我们部门及时制定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在日常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上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依法办事、综合治理。
    首先,联社成立了由主任任组长,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指导营业网点的计算机安全保护工作。
    其次,明确了联社网络信息中心及营业网点计算机系统管理与操作人员的岗位设置,并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职责,做到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在组织落实、责任明确的前提下,我们将信息中心与营业网点的各类操作行为根据业务需要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从硬件管理、密码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规范操作行为,杜绝安全隐患。
    四、适时组织操作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按照计算机操作员培训制度,根据业务需求,我们下发了《营业网点员工计算机操作技能调查表》,并根据此表制定今年的培训计划,编发了相关的培训资料,组织了两期操作员培训,努力提高操作员业务技能。
    五、共同配合,顺利完成综合业务上线,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根据省联社上线工作计划和要求,从8月10日至8月27日18天内完成上线工作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积极与财务、信贷等部门共同配合,制定上线工作计划,层层落实,相互协调,明确分工。一是及时编制上线更换计算机硬件设备计划。四天内购置设备到位,建起培训机房。二是编制综合业务上线培训资料,组织业务岗位员工进行全面培训,八天举办了五期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达210人次。为上线业务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各项硬件设施只用了四天时间及时安装到位。四是与财务部门密切配合进行移植账户数据核对,清理规范账户,确保顺利上线,五是与省中心共同协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中间业务开发,顺利完成连调。六是上线前的系统业务测试落实到位,在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为一次性上线成功提供了保障。在联社上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奋战十八个日夜,终于顺利完成了上线工作,保证了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六、及时协调解决新业务系统上线后遇到的问题。
    新的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对业务操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业务系统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一是编制了新业务系统日常工作要求。二是及时总结新业务系统上线后存在的问题,主动和科技人员共同研究解决,或与省中心联系,请求帮助解决,做到了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三是完成土桥分社与朴席社的机构撤分。
    七、做好计算(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机设备和网络的正常维护工作。
    综合业务上线后,对计算机的设备有了新的需求,以“节约资源,符合标准”为原则,对基层网点的设备进行了调整配置,加强了日常维护,保证了计算机设备和网络安全、正常运行。同时,我们部门认真做好中心机房、营业网点软硬件维护工作,做好代理国税、地税等具体业务操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014年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提高专业技能,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
    二是按省联社发行银行卡的工作要求,完成发行卡的运行工作。
    三是有计划组织业务系统知识培训,确保各类业务的正常开展。


篇四:2013年信息科技部年终总结

    在市委,是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科技系统全面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以改革创新,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努力拼搏,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几年来受取国家,省科技创新等各类基金466万元,2013年争取116万元,完成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项,圆满通过国家验收。陆续完成国家级火炬计划(近几年接转)项目8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次,各类各级星火计划项目10项,省级攻关项目1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包括接转)49项,申报国家级,省级新产品1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5次,评选出四平市科技进步奖49项,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工贸总收入1.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公主岭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的环境明显改善,借助振兴东北企业基地契机完成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利用我省实施建设吉—长—平经济带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支持,依托吉林省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玉米生产优质高效大面积玉米示范项目和推动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国家级“星火网络工程建设与应用”项目,增强了科技介入农业生产的力度,为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注入了科技动力,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和全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的战略部署,在建设十大工业基地指导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总体运作情况良好,抓好重点科技项目30项,其中已实现产业化23项,正在筹建和建设中的项目7项,组建了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全面启动,我们重点抓了市科研院、市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高斯达纳米材料设备有限公司,艾斯克机电公司等23高新技术户企业,其中12户是经省科技厅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承担了有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项目,也有自行研制开发的市级重点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对东北重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上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如四平高斯达纳米材料设备有限公司组织的“金属纳米粉制取设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这也是张之富书记亲自过问并向国家计发委争取的重点项目)该项目与长春亚太集团合作,建成后年产50台金属纳米粉制取设备,年产金属纳米粉30吨规模,总投资1.5亿元,建成国内一流的纳米材料应用产品研制生产基地。还有由副市长赵洪兴包保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四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组织的“氯磺酰异氰酸酯”项目,年产500吨,总投资5300万元,该项目投产后,可形成东北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同时也可体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已完成投资额近亿万元人民币,今年产值可达5.6亿,创利税1.8亿。
    ㈡、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和改善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我们组织编制了“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实施方案”,“四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四平市高科技园区规划”和“四平市高新企业认定条件和管理方法”等相关规划和文件,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我市12家科研院所,进行分类改革。一是对应用型院所(机电所、轻化工所等)全面进行股份制或民营科技企业改造,全部推向市场,形成了有自由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自主开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高新技术企业,如轻化工研究所改制后,已建成有职工178名,大中专以上学历56人,高级职工13人,先有总资产4000万元,转制后,先后完成了四甲基胍、异辛酸钠、十二烷二酸单甲酯等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16项,其中有6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三项成果转让,8项成果自己转化投产,有五种产品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印度。2013年创利税1400万,其中利润750万,税金550万。二是对公益型科研院所如情报所、农机所,实行了与市场接轨。在完成好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人民大从服务的前提下,提供有偿科技咨询、科技服务,逐步实现减轻财政负担。三是对具有一定职能性科技型单位进行职责明晰,能推向市场的完全放开。如技术开发中心,具有行政职能的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加以解决。
    企业5院校合作不断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市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共同组建轻化工研发中心,运作良好。高斯达米所与中科院金属所、天大、武汉理工大学、吉大等20多家院校、科研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了2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国家863项目,全市各级高新技术企业都各自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蕴育出一批有市场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如高斯达纳米所同中科院金属所共同研制的《舰船用纳米防腐油漆》、与理化所研制联合开发的《多功能纳米光净化材料》(自清洁玻璃,杀菌涂料)等。这些项目已获得国家批准的专利12项,另有12项已申报待批,其专利无形资产额可达1亿多元。
    ㈢、科技兴农工作不断深入、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高新农业星火技术密集区,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有突破进展。围绕发展效益型农业,环保型农业广泛开展试验示范活动。农业科技组装到田率、成果转让率和科技进步率有较大提高,科技成果转让周期相对缩短,农业科技成果丰硕,有效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几年来,全市共引进开发推广农业科技项目147个,累计创产值83亿元,利税13.6亿元,有64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的力度明显加大。领域不断拓宽,已覆盖种、养、加、储、销各个环节.如在种植业,我市是玉米主产区,强化了玉米新品种区域实验,加速更新换代,开发了一批四密21,四密4等新品种。解决了玉米品种多、乱、杂和退化问题。为我市产量稳定在100亿斤左右。为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大力推广配方平衡施肥和垄沟深施肥技术。结合我市土地状况提出“稳氮、减磷、增钾、补徽”的阶段性施肥意见,全市推广1750万亩,节肥5.8万吨,大面积推广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以梨树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例:几年来防治面积达近4万亩,占整个防治面积63%,防治效果明显,挽回粮食损失达玉米总产5%。在养殖业,应对入世需要,运用科技手段,首先实现标准化检验,推广先进饲养技术,开展牧业小区建设,引进优良肉用种羊,全面推广种猪杂交新技术。
    充分发挥星火培训基地主导作用,梨树县省级星火培训基地、双辽卧虎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实用型农业技术人才8万多人次。培训内容已覆盖种、养、加、储、销各个环节。各县区通过举办培训班,巡回讲课,播放录象,印发技术资料,共培训超百万人次,仅梨树县,每个农户都有一名至少受训一次。星火网络工程建设示范与应用效果显著,在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下,依托现有的网络设备和信息工业基础,通过省农科院,在长平经济带沿线构建三个应用系统平台和四个服务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进而推动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村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㈣、存在的问题。
    1、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市本级科技三项费已连续多年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由于科技投入批配奖金不到位,导致难以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由于科技三项卷的短缺,造成科技攻关项目研发滞后,直接影响科技项目的储备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后劲。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拉长,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2、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后劲不足。
    四平市高新技术产业尚属起步阶段,各县(市)区只是刚刚运作。加之政府引导资金投入严重不中,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能力差,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真正左右局势的高科技大项目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持续发展缺少动力。
    3、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中试环节风险大,企业承担风险能力小,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规模小,就不能迅速形成产业化。失去产品抢占市场的有机时机。由于转化周期长、规模小导致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经济效益不够明显,没有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2014年科技工作重点
    第一、加强科技兴工的几项重点工作
    1、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重点管理,加强服务。围绕我市精细化商品有限公司、纳米研究所与吉林亚泰集团合作,充分利用振兴东北与工业基地契机,集中攻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技术进步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使我市不断拥有一批核心竞争技术,高新技术专利项目,进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些重大专项的实施,既可以为上产业化项目提供可靠的关键技术与产品支撑,又可以作为对引进国外项目技术水平和招商引次的评价依据。
    2、加强高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宏观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使其成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园,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微观上要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微观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兴办科技成果孵化器,特别是培育民营科技咨询服务业,迅速壮大科技中介机构的实力。对科技成果的中试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减少企业承担的风险。
    3、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开发,用好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要重点培育并积极发挥有关人才的作用。一是创造条件培育一批优秀科技专家队伍。二是支持一批杰出青年人才。列专项拨款重点资助一批35岁左右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们的人员,支持项目开发促进早出成果。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培育一批科技组织管理领导者。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科技管理。通过实行专家负责制、科技项目业主制等形式,培养有科技背景管理者的眼光和胆识,以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效益的综合型科技管理人才。
    4、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构造科技创新大平台,抓住国家科技部发展技术创新大平台的机遇,根据我市高新技术的优势领域的实际和全市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布局,构筑我市精细化工技术、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农畜产品深加工等战略性产业领域的一批科技创新基础性研发平台,同时作为我市人才基地和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抓紧建设科技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我市科技人员达到跨学科、大规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供服务。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彻底改变过去封闭式的、小型化的科学研究模式,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效率、水平和质量。
    5、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科技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要采取政府搭桥,使企业通过大学、研究院所了解到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使学研方面通过企业直接了解到市场最新的反馈信息和消费者新需求产生的新科技项目。要会同财税、金融部门大力支持产学研结合,鼓励新的创造思维,新的研究课题,新的专利产品,支持由于产学研结合创建的新型高科技公司。鼓励任何个人以技术转让合同等形式向社会转化科技成果,筹集资金创办企业。要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制定更加有活力的激励政策,鼓励我市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参与科技合作与竞争,特别是加强与名校、名所、名企和名人的合作,高层次设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课题、新产品开发,以此吸引国内外科技资源进行合作攻关。
    6、加强信息化应用,增加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要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要加强农业科技经济信息网络建设,用信息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速农村技术经济信息的流动,要积极推进城市与社区服务信息化,开发低廉价格的网络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型操作系统。
    7、加强科技软环境建设,与时俱进研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要不断提高科技与人才政策的激励强度,消除技术创新链条上的中梗阻因素。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体制创新,推动开发型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搞好公益型(包括以公益为主)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加科技创新能力。要营造良好的科教省建设的舆论环境,提高政府科技管理的信誉和水科,增强对人才、技术、资金的吸引力。
    第二、加强科技兴农的几项重点工作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运用高新技术武装、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素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借鉴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每个县市至少要在现在基础上,以农业科技乡强镇为载体,再建立2-3个中小型农业科技园区,不断拓展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面。要通过对现有乡镇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乡镇企业向民营科技企业的转变,要鼓励现有的县城民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创造有利条件,促使他们向民营高科技企业过渡。
    2、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强农业高科技人才队仁和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建设。对全市农村科技人才进行摸底进排队,按产业、分类别建卡、造册;加强对农村各类人才的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建立发展农村经济的人才库。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在县、乡、村三级配强、配齐科技副职,充分发挥科技副县(市)区长、科技副乡镇长和科技副村长的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3、加速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构筑全市农村信息化工程的总体框架。建立四平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中,四平市农村科技市场办协同服务。建立四平农业科技网站,逐步将终端的触角延伸到农户。把农业科技信息化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创立公司(龙头企业)加中”介和机构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完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抓紧统一联网工作,形成准确、快捷、畅达、富有地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