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1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随意乱点我硬盘里那个充斥着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整理的文件夹时,有两个G的青岛之行被我点到了,而思绪也随之飘远。自负点的说,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不缺乏发散思维的能力。问题就是往往思绪太飘忽了,考虑过的东西过后还可能会困扰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显示与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随意飘忽的想法逻辑的梳理一下并一字一句的录入其中,耗时耗力啊。现在就把看了那个“青岛之行”文件夹之后随意飘出来的想法大概归纳一下,并随意阐述下吧。
飘到过的地方:
1. 看到照片上的笑脸,在对比记忆中当时的心情,感觉照片上的欢愉总是那么不真实。这也是我喜欢时不时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 那个文件夹里最多也就是承载了我3天的经历和记忆,现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悠久与漫长——原来难以想象的短时间内竟可以发生这么多事。再对比出国读硕的一年时间,本还觉得这么多时间的刻苦只换来这么短的时间进行深造,有些可惜。细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时间,我依然成长了许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个惨烈竞争的环境呢?或许就是脱胎换骨了。还是李老师说的好: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夸大自己十年后的成就,却小瞧自己在一年内可以取得的成绩。
3. 那个待整理的文件夹躺在硬盘里已经有许久了,总是不经意间被我拾起却一直没有被整理完毕。总会太多东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 还记得之前一次看“赢在南农”的活动照片时,就惊讶于当时人们的状态与现在之比的差距之大。现在还是有这个感觉。不过都有刘的关系,看起来别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短信曾经说她感谢我看着她们这群小女生的成长,当时付之一笑——自己何曾如此伟大?现在却渐渐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时不时见证一些身边朋友的成长与离去,惊奇和感伤,但尤其是参与其中时还是有种自豪感由心底而升,为我,更是为他们!或许也就只有时而太过冷静的我,能时而思索于此,并且从中品味中别样的欢愉吧:自己的梦想最多还在路上,但看着别人实现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再说到今晚还没见的秋平,心里升腾起的总有亲切和钦佩,愿我能再次有幸见证一段成长,一个传奇吧。
这几个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后,精选出来的几个有深度的发散吧。今天终于是把《简单的 逻辑学》读完了,有感触,但太难下笔。在读一遍后会好很多吧。不过读完了书,联系前天看杂志的一片文章后,还是有直接易于表达的想法的。作者强调的是逻辑学的应用,然而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书的体系构架确实显示了他的逻辑性。但宣扬的东西在我看来还是过于理性了,有僵化思维之嫌。综合一下,对于一个命题、事物或事件先随我思绪飘荡后再挑几个逻辑的思考下应该是最为优化的解决之道了。
反思一下,对于整体宏观事件的逻辑把握能力还欠缺,多锻炼会好些吧。My mind would finally ”come back down to earth” since it has flied for a period of time .So enjoy the feeling in air...
2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编辑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作者同时指出,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3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简单的逻辑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在我们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所不在。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4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编辑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p#分页标题#e#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作者同时指出,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最后,我们应该合理地区分原因。前面我们主要讨论“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其实除了“动力因”,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事物由“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或目标;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质料因是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形式因是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作者以鸟笼举例分析。它的动因是弗莱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质料的松木、钉子、螺丝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鸟笼特定的外形,以此来区分文件柜或窗棂之类的东西;它的目的因是为小鸟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
在动力因中,我们要区别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雕塑家是一座大理石雕塑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的存在决定雕塑存在的最终因素。但是,他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他需要工具来实现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工具成就了雕塑,虽然是以从属的方式。工具是主要因素要得到某种结果所使用的媒介。虽然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都是必要的,但主要原因仍然在两者中占主导地位。无疑,我们应该提供最好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提供最好的工具使用者。一个合格的主要原因,即使配上一个劣质的工具,也可以有所成效;但是一个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即使配上最好的工具,却也难以达到目的。
阅读此书的同时,我很强烈的感到,我们医院正在推行的六西格玛、“1+3”等管理工具,就是发现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好工具,它们都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它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是明显的。六西格玛的五大步骤,DMAIC,就是一个基于结果和事实,寻找和控制根本原因,持续改进流程能力的逻辑。而“1+3”更强调了对解决根本问题后的分享和再深入。
毛泽东曾说过,“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让我们插上逻辑的翅膀,拨开层层迷雾,翱翔于蓝天之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