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勒的树读后感
1格勒的树读后感
1941年,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整整围困了3年。战斗的残酷自不必说,这里只是略微说下那里人民的生活状况。人们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一点口粮和棉毯,此时的温饱是第一要务,但没有谁试图砍下城中随处可见的树木用其取暖。在最寒冷的冬日,一女子托具小棺材在街头踉跄,里面躺在的是他冻死的孩子,没走多久,这位母亲也冻死在街头。人们看到那具小棺材居然是用旧铺板订成的!即使在最苦难的3年内,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胜利之夜,那遍布全城的树仍然郁郁葱葱。把树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这是一群精神多么顽强的人啊。
一个政治性的社团有它的灵魂所在,不倒的灵魂是一个名族存在发展的前提。个人加入了这样的团体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什么磨难经受不住呢?
2格勒的树读后感
《林中水滴》对我写作,对我做人都有深远影响的一本书。普里什文在书中写道:“太阳喜洋洋地升起,处处树上滴着水珠,仿佛每棵树都在洗脸。”又写道:“天空阴沉沉的,显得很低,仿佛全靠云杉树支撑着似的。”还写道:“我望着一棵巨树,心里想着它那地下的最小的根须,那几乎像发丝一样纤细的、带有一个戴小帽的小头的根须,它为了找寻食物,在土壤中给自己打通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是啊,我进入森林,兴奋万状时,所体验到的正是这些,这实在是体验到了一种巨大的整体,你现在就在这个整体中确定着你个人的根须的使命。我的这番兴奋,就和朝阳升起时的兴奋完全一样。”中国诗人艾青在1940年春写过一首《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在日本侵略者挑起的民族战争中,原先被认为是“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觉醒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深入人心,诗人便从那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的形象获得启示,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和凝聚起来的象征。树是人类心灵的朋友,爱树就是爱大自然,而热爱大自然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3格勒的树读后感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态自然,板书设计简洁、精美,突出重点。朱老师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典型的紧扣文本,赏析语言课。学生读文,概括文意。教师范读,引入情境。品读精彩语句,赏析优美语言,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我认为朱老师做得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树”这一形象的分析。这个问题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学生能否深入理解课文,关键是对“树”的含义理解。朱老师采用让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一方法,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它的含义。然后,又紧扣文本,深入探讨为什么把“树”作为全文的中心来写,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写作。
二、在讲课过程中,朱老师对本文对比、象征、衬托的写法及作用,也巧妙地引导学生分析,并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写作。
三、朱老师在作业设计方面,也很有创新。让学生把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训练,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总之,朱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其授课艺术与技巧都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我的建议:我觉得在对课文诵读的处理上,是不是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让他们自己来品读课文。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课文,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这样是不是会更好些?毕竟评课容易上课难!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可真不容易!需要找准突破口,设计好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好了,课就出彩了。